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关于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怎么样?对历史有什么影响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11
转发:0
评论:0
关于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怎么样?对历史有什么影响,作用1、积极作用(明清之前):①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作用

  1、积极作用(明清之前):

  ① 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以及救灾行动,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作用:

  ①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

  ③ 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

  ④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否定君主专制思想的出现:

  元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也在潜滋暗长。宋代的邓牧曾著书大胆斥责皇帝是最大的掠夺者和剥削者,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邓牧的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明后期,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李贽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最激烈批判的要数明末清初的黄宗羲,他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他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黄宗羲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建立于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以保障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为维持统治,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农民的反抗,的统治地位。分散的个体小农,也需要依赖于政治上强大的力量,以稳定社会,抵御外敌和抗击大的灾害。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与中国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作为封建国家的管理体制,其承担着两方面的国家职能:一方面压迫、剥削、人民,另一方面也起着组织公共事务的职能。

  其历史作用是: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民族融合,使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是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活泼发展。这种制度又往往取决于君主个人政治品质的优劣,因为皇帝个人因素对政局影响巨大,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外戚干政等)可以说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副产品。其消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越来越大,特别是明清以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这也是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

  自古以来,只要国家存在,就会存在地方和中央的问题。至于怎样分配才能使国家得到稳定的同时又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始终是政治一直要解决且每一个时期都不易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到为止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各国都会根据不同的国情采用不同的,以促进各自国家的发展。一般而言,如果中央权力过于集中,地方发展就是失去活力,地方只是听命于中央而没有太多的自主权,地方的发展就不会主动,没有地方的主动发展只依靠一个中央政府则全国的发展肯定就会受到制约。但是如果地方权力过大,中央不能统领控制地方,则地方权力的分散就会造成地区发展的不均衡,进而也会影响国家的发展;这种两难境地是摆在任何一个国家领导者面前的难题,具体到中国,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关系往往被人形象地概括为“一统就死,一放就乱”,怎样统而不死活而不乱是政治所要追求的目标,实现起来很难。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民主意识强,则更多地喜欢自己管理且有能力自我管理,那么大多希望是地方权力多一些,如果一个国家的民主意识相对薄弱,人们习惯于领导做主,且领导愿意做主,则希望权力集中一些,地方权力就不能过大。而领导对权力十分嗜好且缺乏民主监督机制则领导也希望权力集中,这样的国家则更多的采取中央集权制度。总的来说,从的社会现状看,大多的国家希望是二者的结合,一种中庸状态是最理想的,即便如此,对中庸的理解也各有差异。

  不过具体到中国古代则较为简单,居于中央的帝王为了统治的稳定是不愿意将权力过多的下放给地方的,双方自古就是上下关系,平等都是奢望,权力集中于中央当时一种普遍的,这一点从秦朝开始体现的很明显。虽然地方权力有时会威胁中央,但集权是一个常态这应该是没有异议的。中国自秦朝以来就是中央集权制度一致体现于整个古代政治制度,这一点是学术公论自无异议。但是集权制度什么时候结束,到还存在吗?则意见很难一致。历史问题特别是历史上在常人看来是污点的问题一旦探讨其现实的依存则往往使学者们支支呜呜,自动失语,学者们也很难体现历史智慧对现实的批判,实在是因为批判现实往往会引来麻烦,历史研究难以发挥其现实作用而成为单纯的象牙塔中的屠龙术,历史的无用有时是因为缺乏勇气。但这样的委琐只能导致学术的衰微,实际上对这个问题已经有学者进行了研究,我想只要是守住学术的原则,这样的思考应该是难能可贵且应该得到支持的。于是“有观点认为中央集权并没有消失,而是隐藏于民主政体之下”隐性存在,也有观点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既保证中央统一领导,集中处理国家事务,同时又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地方享有一定的自主权。”

  君主专制

  君主是国家的最高首脑,在中国古代,君主自秦朝以后基本被称为皇帝。皇帝的地位无疑是高贵的。为了保持这样的高贵,皇帝们挖空心思做了许多的规定以保证这样的高贵,如皇权的世袭、至尊、他人不可僭越等。但高贵并不等于,也不能说是君主就是,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特别是在社会更是如此,欧洲很多国家还有君主,还有皇室,但没有一个人说他们可以。然而这种现实并非古来如此,君主不能“圣躬独断”在西方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君主何时专制何时权力受到限制,在西方的历史上分解线是十分明显的。学界都承认一般是民主制度的确立,而民主制度使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逐步确立起来的。而具体到中国,却颇有些踌躇,因为作为皇帝的君主自秦到清,只存在了这样一段时间,并没有君主。作为历史上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帝制能不能以“专制”二字谥之,原来是众口一词,都认为帝制是万恶的渊薮,却有些异议。

  虽然从秦朝开始中国就确立了皇帝制度,中央除此之外尚有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上实行了郡县制度。这些制度的创设使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先秦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依靠血缘和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被依靠才能和皇帝任命的官僚政治所取代,全体官员都是皇帝的打工仔,“主奉爵禄臣卖智力”的模式成为中国政治的常态。这样的制度之下,皇帝拥有至尊的权力是毫无异议的。但是在权力掌握上能不能说是专制则要看历史事实,我们的思考习惯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可以说是一种定向思维:在现代,我们看西方的制度,能够理解国王与政府是分开的,皇室与政府不是一回事。但是看中国历史则十分笼统地将政府和皇室看成一体。这样的看法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思考,中国的皇帝在明清时期确实是可以称为君主专制,因为丞相被废了,政府的机构直接由皇帝控制。皇帝不仅控制政府,还控制着朝臣,一切都可以称为。但是在明朝以前说皇帝的君主专制是否如此,则很难下断论。翻看钱穆先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就不难明白,在秦汉时期,皇室与政府不是一回事,皇室有皇室的机构,政府有政府的机构,丞相是政府的首脑。按照钱先生的观点,政府的秘书机构比皇室都要庞大,相府的十三曹与皇室的六尚相比,相府的权力显然是很大的。相权到明朝初年才彻底消失,其作用似乎也不能单从为皇权服务以利君主专制这个角度去看,实际上,相权与皇权的之间的制衡与牵制也使明清以前的君主能否专制大打折扣,也正因为如此,钱穆先生根本就不认为中国古代明以前的政治是君主专制的。钱先生的观点可能有些地方过于热爱自己的国家“敝帚自珍”,但是他的论据也是十分充分的。我们没有办法无视那些机构那些制度那些中央内部权力制衡的制度架构而因为皇帝处于最高地位就认为皇帝专制。但是如果从西方角度去观察,很显然中国的皇帝从秦朝建立之后,其权力就不曾遭到削弱而在不断的加强,这一点与西方的不同,也许就是君主专制的铁证,再如军权的控制,人事的任免,甚至司法的审判,这些分属不同部门的权力在中国古代政治中似乎也经常看到皇帝插手乃至直接控制的影子,从这些表现上看,似乎皇帝又是专制的,君主专制在我们国家是自秦朝就存在,教科书明清部分君主专制的加强似乎也暗示着明清之前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存在,否则何来加强之说?但是君主专制真的是自秦朝就存在吗?似乎海外的学者又很多的异议,他们的质疑也有道理,即使赞成中国古代秦朝以后就存在君主专制的学者,也不得不承认宦官专权,丞相专权,外戚专权等皇权旁落的现象存在,当然他们会说这正是皇权专制制度的副产品,恰恰证实了君主专制的弊端。而现实是这些专权存在的时候,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之为君主专制,因为那时的君主根本就没法管理政治,有的昏庸无才者也不愿意管理政治,何来君主专制?再加上前面所述,相权与皇权的矛盾,很难就得出结论说中国古代自秦之后就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有的,但是皇权专制,恐怕未必如此,许多问题用君主专制难以说明。

  在古代,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往往被看成一对孪生兄弟,而实际上,是否如此,需要再做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关于陶顿战役的评价是怎么样的?对历史有什么影响
从1455年开始,玫瑰战争见证了亨利六世国王和失宠的约克公爵理查德之间的王朝冲突。亨利容易精神错乱,他的事业主要是由他的妻子安茹的玛格丽特倡导的,她试图保护他们的儿子,威斯敏斯特的爱德华的长子权利。1460年,约克派军队赢得了北安普顿战役并夺取了亨利,战争升级。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理查德试图在胜利后夺取王位。在他的支持者的阻挠下,他同意了剥夺亨利之子继承权的协议,并表示理查德将在国王死后登上王位。玛格丽特不愿让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于是在英格兰北部集结了一支军队,以重振兰开斯特王朝。1460年末,理查德向北进军,在韦克菲尔德战役中被击败并被杀。玛格丽特的军队向南挺进,在第二次圣奥尔班斯战役中击败了华威伯爵,并收复了亨利。在向伦敦挺进的过程中,她的军队被伦敦议会阻止进入伦敦,因为他们害怕遭到抢劫。由于亨利不愿用武力进入这座城市,玛格丽特和议会开始了谈判。在这段时间里,她得知理查德的儿子爱德华,马...
· 关于迪耶普战役的评价是怎么样的?对历史有什么影响
迪耶普突袭中有3,367名加拿大人及275名英国突击队员丧生、受伤或被俘。皇家海军失去了1艘驱逐舰和33艘登陆艇,伤亡550人。英国皇家空军损失了106架飞机而纳粹德国空军被击落了48飞机。德军伤亡591人。3名军官因遂该行动被授予维多利亚十字勋章:第4突击队的波蒂厄斯上尉;向皇家汉密尔顿轻步兵团传教的约翰·威尔富特牧师和南萨斯喀彻温省团的梅里特中校。其中富特和梅里特已成为战俘。加拿大第2步兵师最终于1944年解放迪耶普,他们的指挥官罗伯茨少将,,那时已经被转移到指挥在英国的增援单位。蒙哥马利将军接着指挥英国第21集团军,并在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的最阶段指挥所有的地面部队。1943年10月,海军上将蒙巴顿被任命为盟军东南亚司令部最高司令。蒙巴顿在突袭后辩称,1942年在迪耶普的经验教训,在战争后期被善加利用。他后来说:“我毫不怀疑,诺曼底战役是在迪耶普的海滩上取得胜利。对于每个死在迪耶...
· 关于段思平的评价是怎么样的?对大理有什么影响
政治段思平即位后,首先按起义前许下的诺言,释放奴隶,减轻赋税,赦免徭役三年。同时,彻底废除六大家族纷争时期的旧制度,改革严苛的酷令。段思平登基后,厉行改革,“尽逐杨氏邪臣,罪大者正罚爽,表暴贞良。更易制度,损除苛令”。废除奴隶制,建立和推行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把南诏末年以来各族、各部分裂、战乱的局面重新统一起来。经济在建立封建制度,安定社会秩序的基础上,段思平开始励精图治,发展生产。他提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兴修水利,开垦农田,推广铁制农具和汉族的先进耕作技术。同时还鼓励发展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使大理国的社会经济在短期内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段思平在位期间,厉行改革,尽逐杨氏邪臣。更易制度,损除苛令。建立了一整套封建制度,于是远近归心,咸奉约束,把南诏末朝以来分裂、战乱的局面重新统一起来。大行分封,笃信佛教,在位八年,年年建寺,铸佛万尊。作为杰出的汉裔白蛮...
· 关于维堡海战的评价如何?对历史有什么影响
维堡海战,1790年7月3日(俄历6月22日),在俄瑞战争(1788—1790)时期俄瑞两国舰队之间在进行的海战。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率瑞典舰队在红山炮台附近一战失利,此后,从5月26日(6月6日)起,被俄国舰队封锁在维堡湾。俄国舰队的主力(奇恰戈夫海军上将的分舰队——战列舰18艘,巡航舰7艘以及其他舰只)与瑞典舰队的主力(卡尔·南曼兰海军元帅的分舰队——战列舰19艘,巡航舰12艘,辅助船7艘)对峙。瓦利申海军少将的中队(战列舰5艘,攻坚舰1艘)、哈内科夫海军少将的中队(巡航舰3艘)和克罗温海军中校的中队(巡航舰3艘,辅助船2艘)封锁了北航道;列日涅夫少将的中队(战列舰4艘,巡航舰1艘,攻坚舰1艘)封闭了东南海口。科兹利亚尼诺夫海军中将的桨船舰队(桡桨船52艘)位于维堡湾北部。6月21日(7月2日)纳索—济根海军中将率俄国桨船舰队(战列舰3艘,巡航舰2艘,桡桨船108艘)从喀琅施塔得出航,...
· 关于雅姆·蒂索的评价是怎样的?对历史有着什么影响
1879年,《旁观者》杂志这样评论葛洛斯维诺画廊的展览,“在英国,蒂索只有一个对手,那就是阿尔玛·泰德玛。”雅姆·蒂索和劳伦斯·阿尔玛·泰德玛都出生于1836年,并且有着惊人相似的经历:两人都曾在巴黎学习和工作过,受1870-1871年法国普鲁士战争的影响,两位艺术家都到了伦敦,在那儿他们成为朋友。与莫奈和毕沙罗等短期避难的画家不同的是,他俩都在伦敦定居下来,并且进入了相同的社会圈,很快在那儿建立了他们的威望,获得了名声与财富。当雅姆·蒂索最后离开伦敦时,阿尔玛·泰德玛买了他的房子。在描绘生活当中的优雅人士之前,他们都受比利时画家亨德利克·利斯的影响创作历史题材方面的作品,他们都专注于亮丽的色彩和细节,画得像照片。当很多声音怀疑这两位画家在艺术史上的重要性的时候,他们明显的艺术技巧被广为欣赏和比较。两位艺术家都是那个时代的世界主义者、精明商人,他们通过创作反映19世纪后期的社会生活的作品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