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的封爵制度都是怎样的?有什么异同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07
转发:0
评论:0
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的封爵制度都是怎样的?有什么异同,其实这种说法应该是王前的称呼是几个字。比如秦王,晋王,这应该算是一个字的,而

  其实这种说法应该是王前的称呼是几个字。比如秦王,晋王,这应该算是一个字的,而九江王,淮南王这算是两个字的,中国古代对封王的制度是很为严格和有一套完整体系的,在秦朝以前,一个国家最高的领导人是王(天子),这个时候其实王前边的的称呼是朝代,从我们熟知的商王,周王。

  而下边的封国是没资格称王的,当时的晋,齐,秦,这些大国们也只能叫做公,也就是被认为是蛮夷的楚国,反正天高领导远,自己搞了个王的称号玩玩叫楚王,然后后来周天子不行了,大家都称王了,什么齐王赵王燕王,连中山国这样的国家也称王,只有鲁国这样的国家比较传统守礼没敢称王,这算是中国王的称王时代。

  到了秦王统六国,觉得王已经不能代表他的丰功伟绩了,那么多称王的,于是从远古圣人三皇五帝的称号里组合了一下,成了皇帝,王这个称号也就被秦朝抛弃了,直到汉朝,高祖为了稳固统治,封了众多的王(注意,这个时候的王,是由皇帝封的,称为封王)汉朝的王并不说全是两个字的,而是以地域封王。

  由于和他一起创业的股东众多,前期也封了七个异姓王,比如楚王韩信,赵王张敖,梁王彭越,长沙王吴苪等,而汉朝的刘姓王众多,单单临江王,长沙王,中山王,清河王这几个三个字的都已经说明问题了,也就是说汉朝的王是以封地命名的,并不一定就说是两个字的,王前边的名称,往往是指他的封地。

  而唐朝也是如此,李渊以唐地起家,立国号为唐,以封地为王号,诸如亲王一级的都是大国,譬如我们熟知的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等,这些单字的王号代表的是亲王,同样唐朝也有三个字的王号,比如江夏王,河间王,汉阳王,这些就往往是郡王级了。

  清朝的封王制度有些复杂,所谓宗亲封王大概是用,恭诚端庄,英安廉淳,这些字来封的,字在王前,算是单字王,就算是郡王,亲王的分别可以看做廉郡王,廉亲王的分别,但也有顺承亲王,克勤郡王这种两个字的王号。

  综上也就是说,这些时代的封王其实都是单字王和双字王,并不是汉唐就是单字,清朝就是双字,而是称呼的问题。汉朝时候只是单纯的王爵加封地的作为称呼。到了魏晋时期,王爵有了亲王和郡王之分,唐朝时候算是一字为亲王,二字为郡王,而清朝则以爵号加亲王为称呼,所以大家能看到的电视上怡亲王,廉亲王,其实这还算是一个字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封爵制度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每个朝代都有什么特点
爵位虽然只是一种称号,但它却是社会地位高低和享受物质利益多少的标志。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商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封爵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嬗变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四个阶段。1.先秦时期商朝时期,封爵即分封诸侯,爵称同时也是官称。商王朝在王畿之外,设有侯、伯、甸等称号,分封给商王的子孙和亲族进行管理。这些爵称,实际上就是王畿之外地区的职官名称。西周时封爵制度更加正规化。内服官的爵位分为公和伯侯两等,凡太师、太保、太史都为“公”爵;凡是王畿内贵族入朝为卿称为“伯”爵;而四方诸侯入朝为卿则称为“侯”爵。被分封的诸侯,在爵位上则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号,但它们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等级差别。春秋时期,原本是官职的卿、大夫,也开始作为爵称。如卿有上卿、中卿、亚卿的等级差别,大夫则有上大夫、中大夫等爵称。至战国时期,不少国家开始改变按血缘关系授予爵位的做法,而主要根据对国家功劳、贡献大小来授予。2.秦汉六朝时期秦...
· 明朝的封爵制度是怎样的?有着怎样的特点
封爵制度是中国古代君主授予贵族和功臣爵位的制度,它是历代君主为巩固其统治地位,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而实行的一种封爵等级制度,对一个朝代的政权统治与社会稳定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朝封爵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较为程序化、制度化与法制化的封爵制度,既有与历代封爵制度相同处,也有许多独特点,抓住其特点及成因,对理解明代制度、政治、文化等方面显得十分必要。回顾明代封爵制度,总结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及成因:一、宗室功臣封爵两体制,只授爵号食禄无封邑明代封爵制度分宗室与功臣外戚两套体制,将王与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分离,是明代区别于以往朝代的一大特点;并且给勋爵只有爵号与食禄,而不再有封邑,公、侯等爵位的还将赐予铁券,以示其功勋卓著,皇恩浩荡。在宗室封爵体制方面,明太祖之初,定制袭封,列爵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八等以封皇室宗亲。其食禄也做了相应的规定:初亲...
· 蜀汉的封爵制度是怎样的?怎样才能被封王
封爵制度是皇权时代一项重要的典章制度,而三国时期则是封爵制从秦汉的二十等军功爵制向魏晋南北朝的五等爵制转化的重要时期,因此,学界对这一时期的爵制问题也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不过,研究成果虽然丰硕,但也有令人感到遗憾之处,即以往的研究多将重点放在曹魏与孙吴的爵制问题上,而忽视了对蜀汉爵制的关注。就笔者所见,相关的研究成果仅有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学苑出版社1999)和沈刚《孙吴蜀汉封侯问题探讨》(《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等少数几种。这一方面是因为蜀汉爵制的材料相对较少,难以展开研究,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研究者普遍认为蜀汉爵制问题比较简单,略述即可,没有多少可用来发挥的空间。笔者以为,作为中国古代封爵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蜀汉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有必要将蜀汉封爵制度做一番细致的梳理,对有关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本文主要对蜀汉王爵和侯爵授予...
· 清朝宗室封爵制度与明朝有何不同?
区别:明朝的诸侯王有封地,有一定的实力,而清朝的王爷只有爵位,没有封地。1.明朝的封爵明朝的封爵分宗室和功臣外戚两种。明太祖之初,定制袭封: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均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均视二品;诸子则授镇国将军,从一品;孙辅国将军,从二品;曾孙奉国将军,从二品;四世孙镇国中尉;从四品;五世孙辅国中尉,从五品;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从六品。初亲王岁禄定为五万石,后定减亲王岁禄为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将军三百石,奉国将军二百石。另有大量赐田,有的亲王竟至数千上万顷。明朝又阅前朝之制,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后革子、男,只留公、侯、伯三等,并定制:“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爵分两种,一是只授终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袭(世),世与不世,以军功大小而...
· 千牛卫的发展是怎样的?再历届朝代又有什么不同
北魏“千牛备身”最迟出现于北魏宣武帝初年,与“武卫将军”同为皇帝亲信,宣武帝“置之左右”、“出人禁中,无所拘忌”。在机构上,可能与“直阁将军”同隶属于“领军将军”。到了北魏孝明帝中期,领军将军元叉擅政,设“领左右”。从东魏北齐制度推断,在领左右出现以后,领左右与千牛备身可能是上下级关系,即千牛备身隶属于领左右。北魏末期的领左右及千牛备身可能还未完全制度化,在有关的职官法令中尚未作明确的规定。尽管如此,北魏末年的领左右与千牛备身制度仍然对后代产生了重要影响,东魏北齐及隋朝皆继承了这一制度,并根据新的形势而加以调整。东魏北齐到了东魏北齐,“千牛备身”为“领军府”下“领左右府”(“领左右将军”)所统辖,但“领左右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领军府”并不能控制“千牛备身”。东魏北齐领左右府。领左右将军一人(从第三品),领千牛备身(第六品下)。又有左右备身正副都督、左右备身五职、左右备身员。又有刀剑备身...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