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武则天为何不顾狄仁杰的反对,执意要收复安西四镇?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49
转发:0
评论:0
武则天为何不顾狄仁杰的反对,执意要收复安西四镇?,话说转眼间,武则天已经当了几年皇帝,由过去的垂帘听政到现今的稳坐朝堂,她占尽

  话说转眼间,武则天已经当了几年皇帝,由过去的垂帘听政到现今的稳坐朝堂,她占尽了人前人后的风光。命运对她似乎格外恩宠,几项政绩让她这个皇帝做得理直气壮,熠熠生辉,也让对她三跪九叩的男人们无话可说。

  但在朝政上,武则天并不是样样精通,她解决了人才问题、人口问题、官僚组织问题,却始终为外战和外交头疼不已。国家有宽阔的国土固然是好事,却也意味着巨大的国防开销,东南西北外敌环伺,须以重兵把守,这些都需要金钱。从前,武则天为了国力提高,提出过息兵政策,让老百姓专心耕作,先解决吃饭问题和财政问题。

  息兵政策固然带来了国库的充实,却也给外敌可乘之机,不断扩张地盘,威胁边境。而防务费用始终是一笔巨大的负担。于是,武则天命娄师德、狄仁杰等人到边疆“营田”,既稳固那里的统治,又能节省开支。幸运的是,这一时期吐蕃和都发生了内讧,他们互相牵制,互相争夺,才让大唐有了喘气和休息的机会。还有不少西域少数民族为了躲避战乱,纷纷迁到唐朝,增加了唐朝的人口和边境的稳定。

  而这一时期,武则天最重要的收获就是恢复了安西四镇。

  大唐安西四镇的历史,要追溯到贞观年间。那时大唐经过十几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大振,李世民开始命令他手下的名将们东征西讨。唐贞观十四年(640),唐军灭高昌,并在交河城设立了一个管理西域事务的机构。这个机构的设立目的既是为了方便大唐监视西域诸国的动向,做到有备无患;也可以保证大唐商人们在西域路上的往来,及时维护他们的利益;更能不断宣扬大唐的国威,对西域诸国起到震慑效果。八年后,最初的机构扩大,大唐在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建起堡垒,设置军镇,由安西都护管理,史称“安西四镇”。

  安西四镇建立后,发挥了若干年作用。但是,自从吐蕃不但侵扰边境.安西四镇遭到严重威胁,有几次朝廷只能下令废弃。大唐毕竟不愿失去这些西域重镇,总是试图收回安西四镇的控制权。与吐蕃对战,大唐胜少败多,到了唐高宗末年,大唐已经完全丧失了安西四镇,群臣也对夺回这个要地不再抱有希望。

  武则天却始终惦记这件事,她意识到这个地方是大唐通向西域的门户,遥远国度的商人、使者们需要通过这条路进入大唐境内,带来异域的珍奇物件,令大唐君臣大开眼界。而且,武则天对李世民一直保持着某种崇拜,她相信李世民对外交的判断:安西四镇必然是防御与外交的重中之重。于是,高宗死后,她又开始为收回安西四镇进行努力。可惜当时的将领并不善战,大批军队溃不成军,大唐军队伤亡惨重。

  高宗死时的大唐状况,本来就已不易,这次溃败更是雪上加霜,让朝廷上不少大臣反对武则天继续对西域增兵。反对派的代表是武则天最信任的狄仁杰。狄仁杰认为以此时大唐的国力,不应该为一块不毛之地大举兴兵,而应该把节省下来的钱帛用在国内建设上。而这种论调一旦实行,大唐就会完全放弃安西四镇。

  也有人坚持必须收回安西四镇,西州都督唐休璟则不断上书说明安西四镇的重要性,请求朝廷务必派兵收复。两派意见僵持,只能靠主事人来决定。武则天一向相信狄仁杰的判断,唯独这件事,她没有听从这位老臣的意见,反倒颇有“一意孤行”的决心,定要夺回安西四镇。周长寿元年(692年)她派王孝杰率兵出征,再次踏上了收复之路。

  王孝杰原本是个名气不大的将领,他长期在边疆作战,按照军功一步步升职。后来刘仁轨赏识他的才华,他才崭露头角。他最有传奇色彩的经历,来源却是刘仁轨与的一次勾心斗角,这让王孝杰的履历平添了几分戏剧色彩。

  在高宗时代,刘仁轨不但经常遭到李义府的陷害,他还有一个叫李敬玄。李敬玄是个博览群书的读书人,做的是文职工作,偏偏对刘仁轨看不顺眼。每当刘仁轨奏事,他一定要从中阻挠,一来二去,刘仁轨对李敬玄怀恨在心。某一年,吐蕃发生内乱,高宗想要趁机征讨,刘仁轨知道李敬玄对兵事一窍不通,偏偏想要他丢丑,就对高宗极力夸赞李敬玄胸中韬略。李治信赖刘仁轨的眼力,命李敬玄带兵出征。

  李敬玄知道上了战场,自己不过是一个废物,无论如何都要推辞,偏偏李治听信刘仁轨的推荐,见李敬玄不从,以为他不愿为国效力。见皇帝面有怒气,李敬玄没办法,只好接下了任务,带兵前往边境,与工部尚书刘审礼一起进攻吐蕃。此时王孝杰作为行军副总管,与刘审礼在一路军中。

  刘审礼与王孝杰指挥若定,很有信心,却没想到朝廷派来的李敬玄对行军打仗一窍不通。刘审礼和王孝杰陷入苦战,李敬玄手握大兵,却不上前援救,反而想要逃跑。结果,唐军打败,刘审礼和王孝杰被俘,被吐蕃军追打的李敬玄丢盔弃甲,若不是黑齿常之前去援救,险些把命送掉。

  刘审礼被俘时已经身受重伤,不久就死去。王孝杰本来也会被吐蕃人处死,没想到吐蕃赞普看到敌军的这位主帅,突然大惊大叫,亲切地松开他的捆绑,泪流满面地说着他听不懂的话。王孝杰找到精通吐蕃语的汉人询问,才知道赞普说王孝杰的长相俨然与赞普死去的父亲一个模样。吐蕃人相信灵魂转生,赞普以为王孝杰一定是父亲的转生。王孝杰哭笑不得,最后拿着赞普赠送的大批礼物平安回到大唐,大唐君臣对他的经历啧啧称奇。

  武则天任命王孝杰为这次收复行动的行军总管,正是因为此人既有行军之能,又有多番作战经验,更曾深入吐蕃,了解吐蕃内情。王孝杰果然不负众望,接连收复四镇,大挫吐蕃锐气。捷报传到朝廷,君臣一片欢喜。安西四镇恢复了,享誉已久的丝绸之路又一次打开。走在这条大路上的使节和商人,又能将大唐的富庶和威风传播到遥远的西域。臣民们一致的赞誉,正是武则天最想得到的东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为什么诸葛亮死前不顾众大臣的反对,执意要最后一次北伐
前言: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在连续取得上邽,卤城之战的胜利的情况下,由于李严延误粮草而被迫撤退,撤军途中,反杀了前来追击的张郃。三年以来,蜀汉在诸葛亮的冶理下,国治兵强。诸葛亮本可效仿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待准备充分以后,再图谋恢复中原。“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时间不等人,岁月蹉跎催人老。由于三年的操劳过度,诸葛亮的身体已经每况愈下。诸葛亮认为他死了以后,就真的没有能够去收复中原,和强大的魏国抗衡的人了。所以不顾众大臣的反对,力排众议,进行了最后一次北伐。【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三国志】当时有人劝说诸葛亮:“多次兴师动众都没能成功,丞相何必逆天而行?”诸葛亮却笑道:“亮如果相信天命,当初就不会跟随先帝出山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颠沛流离,一无所有。卧龙出山,方...
· 揭秘:永乐帝为何不顾朝臣反对执意迁都北京城?
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定都应天,就是现在的南京。朱元璋晚年曾经有意迁都北方,派太子朱标到北方巡视,回来后,朱标不幸去世,此时朱元璋已到了暮年,也没有多余的精力,迁都的事情自然也就被搁置了。建文帝时期,发生了靖难之役,迁都的问题无从谈起。明成祖即位之后,他宣布以南京为京师,北平为北京。从永乐十五年开始,大规模的营建北京的宫殿,从云南、四川、湖广等地调了大量名贵木材(金丝楠木),北京西山运来的名贵石头,到永乐十八年,宫殿全部修建完毕,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故宫。于是,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朝正式宣布迁都北京。可是,刚刚宣布迁都北京不久,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遭雷击,尽皆焚毁。史书上有记载,有目击者看到这场大火足足烧了几天。苦心建造的宫殿付之一炬,朱棣自然是心痛不已,但是更为心痛的是,朝野议论纷纷,礼部主事萧仪认为,迁都后天降大火烧毁三大殿,乃是迁都北京有违天意所致。成祖大怒,立即处死萧...
· 揭秘刘备为什么不顾诸葛亮的反对执意伐吴?
刘备占领汉中后,关羽为了配合刘备,早日争天下一统,率军北伐魏国,但却被吕蒙偷袭所杀,不久张飞又被范强、张达所杀,他们偏偏又去东吴投诚,所有的目标都指向东吴,于是刘备准备起兵伐吴,但诸葛亮反对,刘备不顾诸葛亮的反对执意伐吴,最后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败于夷陵,刘备也因此战最后死于白帝城,那为什么刘备会不顾诸葛亮的反对而执意伐吴,我想原因有二。网络配图其一:刘备仁义刘备素以仁义而闻名天下,在三国演义里我们可以看到,当徐州牧陶谦想把徐州让给刘备的时候刘备非常反对,因为仁义,刘备没有理由去占有徐州,因为他知道他一旦那样占领徐州,他一直树立起来的形象就要被毁灭;当刘备入川去救援益州的刘璋时,他的谋士庞统叫他乘机占领益州,但刘备因为仁义拒绝了,最后庞统牺牲自己去成全刘备,让刘备占据益州。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世人皆知,如果刘备不起兵伐吴,天下人会怎么看。网络配图其二:东吴弱小,乘机灭掉东吴,再图强...
· 明英宗为何不顾朝臣的反对一定要亲征北漠?
今天我们来讲中国历史上最为传奇的一个皇帝——明英宗朱祁镇,他是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公元1435-1449年、公元1457-1464年两次在位)。他九岁继位称帝,年号正统,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把持,贤臣“三杨”主政。后来,张氏驾崩,三杨去位,他开始宠信太监王振,王振因此专权得势。网络配图洪武后期,蒙古族分裂为鞑靼、瓦剌及兀良哈三部,三部互争雄长,征战不休,经长期征战,鞑靼势力不断削弱,瓦剌逐渐强大。到了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也先继位后,也先早已掌握蒙古实权,严重威胁大明边境。史书上记载,“也先每年冬遣人贡马于明。初,所遣使者不过五十人,后贪朝廷厚赏,岁增至二千余人,并屡屡索要贵重难得之物。稍不遂,即制造事端,明廷所赐财物,不得不岁有所增。”意思是说,也先每年都要以马匹入贡的形式来大明进行朝贡贸易,开始的时候,瓦刺贡使不过是五十人,但是他们贪图朝廷赏赐,每年增至两...
· 赵匡胤执意要迁都,赵光义为什么要反对?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赵匡胤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大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即宋太祖赵匡胤在位的最后一年,正月某日,宋太祖下诏,决定在当年四月去洛阳,祭拜自己的父亲赵弘殷。春四月,宋太祖率文武百官来到洛阳,参观了城中修葺一新的宫殿。宋太祖出生在洛阳,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忽然觉得这里比都城开封老旧的宫殿好多了,于是向百官提出了迁都的想法。宋太祖的理由是:开封城无险可守,需要数十万禁军防御,不仅劳民伤财,还会出现冗官冗兵现象,造成国家财政支出巨大,而洛阳据成皋之险,易守难攻。《续资治通鉴》记载:宋太祖迁都的理由充分,决定也合情合理,可是以晋王、开封府尹赵光义为首的大臣们却出奇地一致表示反对。皇帝的决定,弟弟带头反对,这是什么原因呢?反对迁都的大臣之中,起居郎李符的态度极为坚决,他向皇帝提出八个困难理由:“京邑凋敝,一也;宫阙不备,二也……”洛阳城早已破烂不堪,恢复困难;宫殿缺乏,需要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