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战国时期的君和候有什么区别?哪个官位更大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220
转发:0
评论:0
战国时期的君和候有什么区别?哪个官位更大,喜欢战国时期历史的,都会知道诸侯的王室宗支及对其国有大功的大臣,通常都被封为

  喜欢战国时期历史的,都会知道诸侯的王室宗支及对其国有大功的大臣,通常都被封为某某君。如信陵君魏无忌、平原君赵胜、马服君赵奢、武安君白起等等。但也有被封为“侯”的,如魏冉被封为穰侯、范雎被封为应侯、吕不韦被封为文信侯、嫪毐被封为长信侯等等。有人会好奇这“君”与“侯”一样吗?到底哪一个的爵位高呢?

  秦统一后,君侯常并称,以用对身份尊贵者的敬称。如《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廷尉责曰:‘君侯(周侯)欲反邪?’”。但是,在先秦时期,古人用“字”极为精确,“君”是“君”,“侯”是“侯”,绝不可以混为一谈。“君”与“侯”的地位相当於帝制时代的“王”,不过在战国时期,诸侯国君的最高爵位为“王”。所以,各诸侯国的封君自然不能称“王”。而像朝鲜王朝等,其国君才称王,朝鲜的王子们的封号也称作“某某君”,如光海君、燕山君、临海君等等。

  但“侯”的地位又较“君”的地位为尊。战国前期,韩、赵、魏等国国君的爵位就为侯爵。如魏文侯、韩昭侯、赵献侯等等。前323年,发生了魏国、韩国、赵国、燕国、中山国等“五国相王”事件,即五诸侯国互相承认其王号。但是,赵国的国君,也即后来的赵武灵王,认为凭赵国的实力还不足以称王。所以,在其回到赵国,不但没有称王,而且还贬号为君。让赵国臣民称其为赵君,而非赵侯。而到了战国后期,如卫国,其国土日削,于是也贬号为君。

  到战国后期,虽然“侯”与“君”,在本质意义上都属於封君。但“侯”的封地远比“君”要大得多,“侯”属於超级大封君,如文信侯吕不韦,食河南洛阳十万户。而对封君来说,其封地能达到万户,就已经属“大封君”了。封“侯”的都是国相级人物(嫪毐有宠於赵姬,属特例)。所以,在战国时期,“侯”与“君”的地位是绝不可同日而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清朝固伦公主与和硕公主有什么区别?哪个更大
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例如,皇太极的次女马喀塔(孝端文皇后所生)初封固伦长公主,后改为"永宁长公主",复改为"温庄长公主"。由此可见,现在影视剧中把皇帝之女称作"格格"是不准确的(如,"还珠格格"、"十八格格"......)。顺治十七年(一六六0年)始把"格格"分为五等,即:一、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三、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四、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五、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称"宗女"。"格格"之称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际,才渐渐终止。例如清高...
· 正二品的总督和从一品的总督有什么区别?哪个官职更大一些
清朝的时候,总督作为同时掌管几个省份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属于清朝最高级别的官员。正因为总督位置重要,所以清朝对于总督,曾设立多个不同官阶,让他们行使不同职权,处理不同事务。清朝官职中,总督规定官阶为正二品。这是清朝授予总督的基本官阶。清朝官职分为九品,每一品有正、从两个级别。按照清朝官制,正二品官阶在清朝时,属于第三等级的官职。不过,后来清朝推出一项规定,地方总督在兼任兵部尚书的情况下,可以同时兼任都察院右都御史的职位。这两个职位都是从一品官阶。所以,总督由此获得从一品级别的官阶。最少见的情况,则是正一品官阶的总督。清朝的时候,如果需要处理一些重大事务,可能会让总督兼任大学士职位。比如晚清时,左宗棠担任陕甘总督平叛西北时,就曾兼任大学士职位。不过,正一品总督仍是少数的特例。大部分情况下,总督都是担任正二品或从一品官阶。正二品总督跟从一品总督,自然有很多区别。最大的不同,首先在于待遇。清朝对...
· 古代知县和知府有什么区别哪一个的官职更大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知县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历史题材影视里,知县和知府都是经常出现的角色。它们二者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在于,一个是县的首长,一个是府的首长,一个正七品,一个从四品。知府和知县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知府是府级政府行政长官,知县是县级政府行政长官。府出现在唐代,县则秦统一后所置。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变化较大,如秦的郡县二级制,到东汉逐渐演变成州郡县三级制。明清时期,主要为省、府、县三级制(当然也有直隶州、直隶厅等)。自秦代正式确定郡县制之后,县一直都是历代王朝最基层政权。县之下的乡镇农村地区则为强宗大族,士绅所掌握。所以,县在中国历来都是中央政权派遣的流官管辖。当然,历代县的级别不等。也因为等级分为县长,知县,县令三类。实质上是一样,只是县令为皇帝钦命,知县是常县,县长是小县。古时候皇权不下县,县为行政体系的最后一级。宋代,知县既要管民政,财政,还要管司法,如果县内有驻军的,还...
· 古代宰相和丞相究竟有什么区别谁的官职更大呢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宰相和丞相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我们看关于古代的电视剧的时候,在那些百官上朝时,总是有一个人走在前面。这个人一般就是丞相。但在一些电视剧里,有些最高官职的人被称为宰相,这是怎么回事,它们俩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丞相这个职务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那时候有一个相国的职位,有不少人就认为丞相的官职就是相国这个官职的延续改名而已,但出土的一些古代文献已经表明,在一段历史时期内,丞相和相国则是并存的,而丞相的职责是辅助相国处理一般的朝政的,就这么看,丞相的官职比相国要小得多,而且丞相也不是单独出现的,一般都是以左右丞相分别设立。在秦朝时还加设了中丞相的职务。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西汉末年,汉哀帝把丞相一职改为了大司空。这个名字便暂时消失了,从春秋时期到西汉,持续了300多年。直到东汉末年,曹操担任了丞相一职,才又一次的让丞相进入了历史之中。而且这个时候相国这个职...
· 春秋时期的魏国和战国时期的魏国有什么区别?
说魏国,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魏武子还是曹孟德?是三家分晋的魏还是三家归晋的魏?其实都不重要,因为今天要讲的主题是东周魏国,与三国魏国并无半点联系。之所以说东周时期,是因为春秋时期的魏国和战国时期的魏国其实有很大的区别的,连先祖都是不一样的。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差别?我们通常所说又是哪一个魏国?先来回答第二个问题吧,通常意义上,如果背景时期是周朝,那么一般意义上的魏国就是指战国时期的魏国,就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但是我们也不能从中途折断只说战国魏国,所以还是先从看起来没什么料的“前魏国”,也就是春秋时期的魏国说起。这个“前魏国”有一个学名,叫古魏国,而这个古魏国年龄就比较长了,是从商朝时期就存在的,只不过当时叫做“古芮国”,姬发灭掉商朝建立周王朝的时候,也许是觉得这个名字不好听,也许是觉得商朝遗留的必须改一改,就把古芮国改名“魏”,后来极为出名的可以增长生僻字认知度的著作《诗经》,其中的“魏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