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柏林墙修建的过程如何 建筑的结构样式分别是什么样的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43
转发:0
评论:0
柏林墙修建的过程如何建筑的结构样式分别是什么样的,修建过程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政府开始沿着西柏林的边界修建柏林墙

  修建过程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政府开始沿着西柏林的边界修建柏林墙。先是完全封锁西柏林的边界,民主德国军队和工人开始破坏道路使车辆无法正常通行,并安装带刺的铁丝网和围墙。柏林西侧外围共修筑156公里,其中柏林市区43公里。铁丝网在修建时相对法定民主德国领土稍向内侧,以确保能够射杀已翻越柏林墙的东德人。8月17日后,开始放置混凝土构件,边界被修建成真正的墙。在修建期间,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和工人阶级战斗队得到授权,可以射击任何试图穿越的人。之后又安装了围栏、雷区和其他障碍,从而清理出一个巨大的无人区来分辨逃亡者。到1961年11月20日,柏林墙基本建成。

  建筑结构

  建筑样式

  柏林墙在1961年开始修筑后经过多次翻修,最终于1975年成为留存下来的样子,共经历过4种形式:

  铁丝网 (1961年)

  加强的铁丝网 (1962–1965年)

  混凝土 (1965–1975年)

  75型边境围墙(Grenzmauer 75)(1975–1989年)

  第4代围墙的官方名称是“UL 12.11 型支撑墙构件”(Stützwandelement UL 12.11),修建于1975至1980年间,共计使用约45000块构件,每个构件高3.6米,宽1.2米。在上方放置了一条光滑的管道以使其难以攀爬。总的修建成本为1615.5万民主德国马克(折合363.80万美元)。其建筑标准要求可以抵挡冲过栅栏的车辆撞击,在某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地方,墙体的结构较弱以便在发生战争时民主德国和苏联装甲车可以轻松地冲破。除了没有安放地雷和触发式自动机枪外,柏林墙的总体结构与民主德国国内边境相似。

  过境通道

  柏林墙有7个过境通道,其中有1个专门为盟军、外交官和外国记者所用。

  各层防线

  柏林墙有超过155公里长,约3~4米高,主要可分为:

  第零层防线:302座瞭望台

  第一层防线:约3.5米高、光滑、淡色的水泥墙,有的地方附铁丝围拦和警报器

  第二层防线:钢制拒马

  第三层防线:2米高的铁丝围拦

  第四层防线:音响警报缆

  第五层防线:通电的铁丝网

  第六层防线:共22个碉堡

  第七层防线:用来引导(滑)警犬的缆线(共600只警犬)

  第八层防线:6~15米宽的无草皮空地,可以留下逃亡者的脚印,埋有地雷

  第九层防线:3~5米深的反车辆壕沟

  第十层防线:5米高的路灯

  第十一层防线:武装警卫(共14000人)

  第十二层防线:2米高的通电铁丝网,附警报器

  第十三层防线:空地

  第十四层防线:第二道水泥墙,高3.5~4.2米、厚15厘米,可以抵挡装甲车辆的撞击

  第十五层防线:有些地方需要游过施普雷河

  水上边界

  西柏林城市外围有若干可航行水道,西柏林市政厅在边界处放置了一串白色浮标并注有“地区边界”字样。西柏林的游船必须小心保持在西柏林一侧,在东侧则有民主德国边防军的巡逻艇巡逻。

  东柏林河岸上通常修建有工事,在哈弗尔河等部分河道和湖岸两边会修建围墙。民主德国居民不能到达这些水域的东侧。在施普雷河的某些地段,水下安置了栅栏以阻挡潜水越境者。

  市区内的水上界限并未标注明确,柏林墙在这些地方被河道隔断,水面情况被边防军监视。有时一些西柏林的船只和游泳者误入边界时民主德国边防军会射击,并造成过一些伤亡。

  管理措施

  根据1989年民主德国的统计,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边防军共有11500名士兵,500名文职人员。边防军的7个团驻扎在柏林。另外有两个边防军预备团,分别是GAR-39团和GAR-40团。

  每个边防军的团下属五个连,分为先遣、通讯、交通、榴弹发射器和炮兵组。在过境检查站有时也会配备侦查小组、火焰喷射器、军犬小组和水面小组。边防中心共有567辆装甲运兵车、48个大型榴弹发射器、48座反坦克炮、156辆装甲车、2295辆其他车辆以及992只猎犬。

  在“加强边境安全”期间,边境部署的边防军会增加至2300人。1988年,由于和天气恶劣,有80天边境守卫的人数高达2500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帝王谷建筑结构如何该地区目前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帝王谷,是古埃及新王朝时期18到20王朝(大约从公元前1539年到公元前1075年)时期的法老和贵族主要陵墓区。现在已经开发了62个陵墓。位于尼罗河西岸,距岸边7公里,可以从底比斯卫城北端陡峭的环山公路到达。建筑结构帝王谷成了旅游景区。在帝王谷中傍晚的景色中最值得参观的主要陵墓有图坦卡蒙墓、拉美西斯三世及六世墓、塞提一世墓等,有一些陵墓一般不对外开放,只供学术研究用。帝王谷内主要开放的墓室有:1.拉美西斯三世葬祭殿:保存有表现拉美西斯三世应用事迹的浮雕:讨伐敌人、捕杀野牛等。第2院落内有由24根石柱组成的列柱室,顶部保存有色彩鲜艳的浮雕。2.阿蒙荷太普二世(第十八王朝):墓室内的2根柱子上绘有奥塞里斯神、阿努比斯神、哈物尔神、荷鲁斯神及阿蒙荷太普二世。3.图坦卡门(第十八王朝):法老的木乃伊仍安置于墓室之中。墓室正面的墙上,绘有以奥塞里斯神形象出现的图坦卡门王,以及其继位者阿伊王。图坦卡蒙...
· 晋代的砖石结构建筑
砖石结构建筑在两汉已逐步有所发展,拱券主要用于地下墓室,地上则出现了石拱桥。晋代造桥技术有所发展,西晋在洛阳建有巨大的石拱桥七星桥,在洛阳城濠及河道上还建有很多梁式石桥。据文献记载,在西晋洛阳还造有砖塔。南北朝以后,除地下砖砌拱壳墓室继续存在外,砖石建的塔、殿有很大发展。北魏建都平城时,建有三级石塔、方山永固石室。公元477至493年间,还建有五重石塔、园舍石殿。迁都洛阳后又建了很多砖石塔,目前唯一保存下来的是建于公元523年的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塔为砖砌成,平面十二边形,高39.5米,内部上下贯通,加木楼板。塔外观一层四角砌出壁柱,南面开门,东西面开窗,余八面砌出塔形龛。一层塔身之下为基座,上为密叠的十五层塔檐,最上收顶,上建覆莲座及石雕塔刹。全塔实际是一用砖砌的空筒,向外叠涩挑出十五层檐,上用叠涩砌法封顶。塔身砌砖包括壁柱、塔形龛、叠涩屋檐等都使用泥浆,不加白灰等胶结材。各层塔檐叠涩和素...
· 古建筑的结构和材料的特点
古代建筑常见的分类有:宫、殿、门、府、衙、埠、亭、台、楼、阁、寺、庙、庵、观、阙、邸、宅等。材料特点:以木为主,结合土、砖、石。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符合生态原则。结构特点:1.以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结构形式为主。充分发挥材料性能和特点,例如米结构的韧性,利于抗风、抗震;土结构的气候适宜性等。2.以木结构为骨架。达到了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木结构体系的优点很多,如维护结构与支撑结构相分离,抗震性能较高,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等等。同时木结构也有很多缺点,易遭受火灾,白蚁侵蚀,雨水腐蚀相比砖石建筑维持时间不长,成材的木料由于施工量的增加而紧缺,梁架体系较难实现复杂的建筑空间等。
· 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是木结构,而欧洲却是石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是木结构,而欧洲古建筑的主流是石结构,两者间的差别十分明显。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可从文化取向、建筑目的、建筑理念上来分析中国古代建筑何以形成木结构的主流。建筑目的西方古代与中世纪的主流建筑,是为彼岸的神灵建造的。神灵或上帝是至上的存在,为神与上帝的建筑,要永恒、宏伟,具有威慑人的力量。西方人往往会花上上百年的时间,去建造一座大教堂,因为它是彼岸的,而不是现世的,建造者也就并不期待在很短的时间内建造成功。而中国古代的主流建筑是为现世的人建造的,如帝王的宫殿、苑囿,政府衙署与各种不同等级的住宅,这是中国建筑的主流部分。古人所谓“宫室之制,本以便生人”(引自《北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中国也有宗教建筑,如佛寺、道观、祠庙等。但中国人对待佛寺、道观的态度,同对待凡人的住宅一样,主要是为了给神佛的偶像遮风避雨,并不求建筑及雕塑的久远,所以,越是地位显、香火盛的寺庙,改建就越频繁,...
· 清朝最著名的样式雷家族:七代人设计修建皇家建筑
清朝最著名的样式雷家族:七代人设计修建皇家建筑清朝全国的雷氏家族,最为有名的,莫过于雷发达家族了。清初,北京流传着4句话:“上有鲁般,下有长班。紫薇照命,金殿封官。”鲁般即鲁班,长班就是雷发达。雷发达,江西南康府建昌县(今永修县)人,生于明万历47年(1619),卒于清康熙32年(1693)。雷发达先祖都是读书人,明末为躲避战乱,雷发达随父亲雷振声弃儒南下经商,迁居到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康熙年间,雷发达因建筑手艺精湛,应募前往北京“打工”,营造皇家工程。雷发达名声大作,据说源于这么一个事情:康熙34年(1695),重建皇宫“三大殿”时,太和殿要上梁了,康熙帝亲自来参加典礼。结果,大梁抬上去,怎么也安不上,大家都很着急。雷发达爬上房架,“斧落榫木,礼成。”康熙帝很高兴,下令让他做工部营造所的长班。这就是上述那4句话的来历。事实上,康熙34年重建太和殿时,雷发达已去世了两年。有学者考证认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