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明代有着怎样的丧葬习惯?皇室和民间的有什么不同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64
转发:0
评论:0
明代有着怎样的丧葬习惯?皇室和民间的有什么不同,明代的丧葬习俗与前朝相似,皇帝死后也会有妃嫔殉葬,但是不论嫔妃死在皇帝之前还

  明代的丧葬习俗与前朝相似,皇帝死后也会有妃嫔殉葬,但是不论嫔妃死在皇帝之前还是死在皇帝之后,都可以陪葬。明代帝王除朱元璋安葬在南京的孝陵外,其余都安葬在北京天寿山、金山口一带。明代皇帝死后,通常有后妃陪葬,陪葬的后妃不经过墓道,而是在外垣之内、宝山城之外、明楼之前。

  朱元璋死后,大量后妃、宫人殉葬,建文帝和永乐帝为了表示抚恤,下令这些宫人的家人世袭锦衣卫千户或百户。后宫嫔妃殉葬的陋习一直到明英宗驾崩之前才下诏废除,自此以后殉葬彻底不存在了。

  图1:明孝陵

  倘若皇后生病久了,无法痊愈,便由礼部和工部的官员会同钦天监,带上熟知风水的官员前往天寿山选择吉地。通常皇后薨逝后,殡殿为未央宫,哭祭则在思善门。到了嘉靖年间,这些规定有所改变,但是总体还是相同,只是将丧期从十二天改为十天,十天后官员便戴乌纱帽、佩黑角带、素服上朝参拜。

  明代皇家的丧葬受到佛教影响较大,按照规定,皇帝或皇后死后,每座寺庙都要敲钟三万声,以此来祈祷死者不会受苦,能够在冥界享受福祉。

  随着时代变化,丧葬的习俗也有所改变。明代的丧葬习俗逐渐开始崇尚奢靡,丧礼开始讲究脸面排场。民间的丧礼习俗逐渐俗化、不合礼法。如“成服”“度亡”“迎丧”“暖丧”等都成为了士大夫严重的陋习。

  从帝王到平民百姓,祭祀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一件传统而严肃的事情。中国自古以来的礼法很森严,在不同的时期虽有一些差别,但是总体而言等级的区分一直都很明确。明朝初期规定,官员可以祭祀高、曾、祖、父四代,而庶人只能祭祀祖、父两代人。程朱理学是明朝初年的社会主流思想,士大夫一般按照朱熹《家礼》的规定,在正寝的东面建立祠堂祭祀四世祖,庶人只能在家中居室祭祀两代。

  图3:朱熹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一些人的心理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最后就形成了礼法的废弛,民间祭祀的祖先逐渐增加。这一现象引起了明王朝礼部尚书夏言的重视,嘉靖十五年,夏言上书嘉靖皇帝建议在全国重新发布祭祖的相关规定。夏言主张宋代大儒程颐的做法是规定天下臣民可以在冬至、立春等节日进行祭祀始祖、先祖,但是百姓不得逾越规矩私自设立家庙;三品以上官员可以建庙祭祀五世祖,四品以下维持祭祀四世祖不变。夏言的建议对明代的宗法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嘉靖皇帝允许官员建立家庙祭祀祖先,同姓之间的联络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密切,从而形成了大宗祠。官员的行为在民间引发了效仿的风潮,百姓之间也开始联合祭祀祖先。宗族开始在嘉靖年间大规模发展。

  父系社会开始之后,人们一直都以男性的血缘作为关系的延续与纽带。而明朝的宗族发展就是以男性血缘作为家庭与家庭的联系纽带,最后联合在一起的同姓组织。明代宗族不断发展的同时,明代的移民也很频繁,于是形成了移民之后的始祖,称之为始迁祖,始迁祖的后代重新组成新的宗族组织。

  这一宗族组织特点鲜明,主要有一些特征,比如同一家族的聚集在一个村庄生活,这是宗族生活的最显著特征。时至今日这一现象也依然存在,在明代,拥有家庭的成年男性也通常居住在同一个村庄,或者附近的几个村庄,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互相之间有血缘关系的社会组织——宗族。按照明代的礼法,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可以分为五服之内和五服之外两种,而这一关系通常由每一个家族的族谱进行记载。由于都是相同的祖先,他们就共同建立一座祠堂来祭祀他们的始祖,互相之间也形成了一些大家都认同的规矩,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族规家法。

  按照规定,始迁祖以下的男子以及其组成的家庭都是同一家族的成员,由于年代的久远,血缘关系的亲疏不同,在丧葬祭祀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别。五服是确定血缘关系远近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用来确定与死者的亲疏关系。

  民间的祭祀主要由一个家族的族长主持,主持祭祀祖先是族长的特殊权力,一般春秋祠祭、清明墓祭,都由族长进行主持、率领族众进行祭祀。在祖先崇拜盛行的明代,主祭权是族长最重要的权力之一。族长主持祭祀,即表明族长有权力代表祖先,可以代替已不在人间的列祖列宗立言行事,管理宗族成员,族长也因此获得了其他特权。一般说来,祭祖是由族长主持的,但有些宗族组织由宗子或各房房长轮流主祭。

  丧葬与祭祀都是对死者的尊敬,随着时代发展,这些习俗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明代的丧葬习俗与祭祀风俗有着较大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弥生人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惯?有着怎样的文化
人口发展弥生时代总是被强烈地和稻作联想在一起。起初,稻作是由新移民带来的,但更早的时候,稻作已被引进。然而,在弥生时代稻作才被大规模地推广,特别是水田的种植,而且是在南部与西部,这清楚地反映出新来者的文化偏好。这将成为后来的日本人直至现今日本人的文化基础。如青铜与铁的传播一样,稻作的传播反映出移民可能的移动。至公元1世纪左右,稻作从西南部相当迅速地传播至本州中部,但进一步向北传播较缓慢。虽然稻作、青铜及铁从早期阶段就已存在于北部,但并未被大规模采用,而北部直至8世纪或甚至更晚仍停留在绳文阶段。易言之,北部与南部之间存在着相当的文化鸿沟——今日北海道的虾夷民族的存在仍象征着该鸿沟。日本出产有限的金属矿,因此金属用具倾向于和高地位有关。然而,持有金属的“象征地位的物品”并不是当时社会愈来愈阶层化的惟一因素。如同大多数的农业发展一样,稻作引起社会内部资源基础的缩小,使社会精英较容易控制社会资源。...
· 明朝有着怎样的酒桌文化?和现代有什么不同
明朝人设宴喝酒,劝客人干杯,不管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一般都说“千岁”,不说“干杯”。为了愉悦气氛,喝酒的时候,通常会掷色子、猜枚、投壶、抹牌来助兴。南京、苏州的士大夫饮酒,一般只是掷骰子助兴,松江等地的人饮酒时则采用投壶、猜枚来助兴。图1:明代饮酒图但是掷色子、猜枚、投壶,这些都是民间一些富豪或者普通人玩的方式。根本不符合士大夫的风雅。投壶起源于祭征虏的雅歌投壶,一旦用到饮酒上,就开启了起坐喧哗之端;猜枚为藏阉射覆的遗制,用之饮酒,不但有损闲心,而且攘臂张卷,殊为不稚。因此,士大夫饮酒时多采用行酒令的方式来助兴,而且以较为风雅的诗文酒令为主。饮酒是古人非常重视的事情。《诗》曰,既立之监,复佐之史。历朝历代也都有各自饮酒助兴的方法,汉代刘章用军法行酒,唐人饮酒时则设默录事。明朝人饮酒,设令官,又设一人为监令,不可谓不严。尤其是常熟人饮酒时的行令,更是成为一种苦事。据记载,常熟士人饮酒立令,相...
· 羌族习俗羌族有着怎样的丧葬习俗
据当地羌族老端公和一些老人说,鸡公寨一带羌人清末仍盛行火葬,每一村寨(即一姓)都有自己的火坟场,外地人和招赘上门者死后不得入此火坟场。火葬时由舅家发火,各村寨火葬场火坟场遗址至今犹存。到辛亥革命后才逐渐盛行土葬(当地羌人称为“血葬”。)据说因火葬子孙不繁衍,乃改行土葬。按当地羌俗,人死后孝子(与死者居住在一起的儿女)将死者的床草搬到村外焚烧,鸣枪三响,表示礼送死者灵魂,借向村寨邻里报丧。同时孝子立即赴死者直系亲属家报丧,上门磕头,报告死者逝世时日和安葬事宜,孝子到舅家时,舅家照例要孝子举行盛大葬礼,提出具体要求。孝子一般都一一应允,而办理时按自己的实际能力进行。如死者受虐待而死,则当别论。在报丧的同时,丧家紧张准备,如请道士择吉将死者入殓,设灵堂和灵位牌。门上张贴丧事对联等等。何家大门对联为“子哭灵前”,副额为“永言孝思”;上联为“夜静不随流水去”,下联为“心闲反笑白云忙”。二门对联的横额...
· 绳文时代有着什么特色?绳文人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惯
日本“绳文时代”距今约1万年,其名称因绳文人普遍使用带有绳纹样式的陶器而得名。当时,靠渔猎、采集为生的绳文人在日常生活中反复实践,制作出了各式各样极富力量美感与神秘色彩的陶器。“澎湃新闻·古代艺术”获悉,此次展览分六个章节,以“绳文之美”为主题,齐集了从草创期到晚期日本不同地域的佳作,力图向观众呈现凝聚在作品线条、造型之中的远古居民的技术与思考。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绳文时代的出土文物目前已超过9万件,其中被指定为日本国宝的6件在本展中第一次同时展出。生活中的美感日本旧石器时代结束于1万3000余年前,学界把随后的约1万年的时期称为绳文时代。“绳文时代”这一名称源于当时的人普遍使用带有绳纹样式的陶器。在绳文时代开始不久后,冰河时期迎来了终结,日本列岛的气候变得温暖而湿润,山岭森林、河流海洋等景观地貌逐渐成形。木制编筐绳文背篓绳文时代(中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在多样的自然环境中...
· 傈僳族丧葬傈僳族的丧葬有什么风俗习惯
中国是一个相对于别的国家更迷信的国家,人们在丧葬时会格外的注意。丧葬文化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信仰和丧葬习俗。而这些丧葬习俗也都代表人们对死者的尊敬和敬畏。一、傈僳族的丧葬风俗概况:傈僳族对死者有两种葬法,正常死亡者实行棺木葬,一般不垒坟。死于非命者,有的地方实行火葬。傈僳族相信人死后照样有灵魂存在,因此埋葬死者时,须用其生前所用的日常生活用具陪葬,目的是让死者的灵魂在阴间世界能正常生活。陪葬品一般挂于墓旁竹竿上。男子死,埋葬时把他生前他用的砍刀、弓弩、箭包和所有喜爱的饮酒、吃饭的竹桶、木碗等作为陪葬;如死者是女的,则陪葬以纺织工具、麻布挂包、煮饭用具及死者餐具等。死者安葬时,要进行送葬仪式,由于亲人或本家族成员抬棺在前,家人及村寨成员随后排行,在家族或村社的公共墓地上安葬。有的地方棺木不全埋入地里,让其露出地面一部分,然后用事先选好的石块加以覆盖,再把陪葬物挂在墓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