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明朝的读书人有多幸福?靠女人养家一心只为考科举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68
转发:0
评论:0
明朝的读书人有多幸福?靠女人养家一心只为考科举,明代小说将女性与科举紧密结合,强调女性对于科举中人的重要作用,此外,还将女性

  明代小说将女性与科举紧密结合,强调女性对于科举中人的重要作用,此外,还将女性的文才置于一个较高的位置。不仅渲染女性是如何的富有主见与智谋,还将这些助夫、助子成名的女性描写成才女,这表明在作者心中才女配儒生符合大众审美,有文才的女性也能很好的理解并支持儒生参加科举考试,于是很多小说中的女性都才华横溢。

  才女形象并不是小说家的文学想象,明代社会确实有一批才女。根据《列朝诗集小传》与《名媛诗纬初编》,可以获知被记录下生平的部分明代才女。

  如杨文俪,幼年时期聪颖好学,喜好古诗,将几个儿子培养成宦林高官。如王娙,丈夫去世后,她独自养育孩子,同时教导两个儿子读书,闲暇时还写诗娱情。如王凤娴,丈夫死后,将儿子张汝开培养成举人,在她的教育下,两个女儿也精通翰藻,母女间经常诗歌唱和,颇有雅士风采。

  又如项兰贞,常与叔公唱和,有诗集《裁云草》、《月露吟》。还有为人乐道的沈宜修母女,她们除了在家中吟诗自娱外,还在汾湖之滨举行诗会,沈宜修著有《鹏吹集》,母女四人的诗文被编为《午梦堂十集》。

  其实,除了以上提及与被著作记录的女性,明代才女不乏其人。由于古代传播技术有限,加上有些女性不希望自己的才华被世人所知,限制了女性才名的传播。而且,明代女性并无受正规教育的权利,和男性相比,能识字读书的女性多集中在宦门或皇室,才女数量肯定不多。虽然明代记载的才女数量有限,但这些关于女性才名的记载,体现了明代社会部分人对于女性才智的认可。

  从科举考试角度来说,女性有一定文学修养并不会对她的德行造成损害,前提是女性仍以家庭生活为中心,不露才、显才,还会对应举的丈夫产生有益影响。若丈夫是应举之人,妻子精通文墨,可能会比一般女性更加支持丈夫读书科举。

  封建社会女性受到的教育越多,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对她的影响就越重,才女可能会更加无怨无悔的帮助丈夫应举,而不会因累举不第埋怨丈夫。另外,有才的妻子对于儒生来说总不是一件坏事,妻子利用文才对举业也能有所帮助。

  虽然在明代大多数女性与科举相关的小说中,女性文才的描写不会占很大篇幅,但却在这类小说中不约而同的出现,除了作者的想象因素,明代社会一些才女才华的显露也会对小说创作产生影响。

  除了文学方面的才华,明代很多女性还具有出色的治生才能。明代大部分忙于准备科举考试的儒生们都没有时间忙于其他生活琐事,在考取功名之前,儒生们不得不花大量时间、精力去研习四书五经与八股制艺,能够在应付繁重学业的同时兼顾谋生的儒生确实有限。

  由于自幼以来长时间接触举业,这也造成了很多儒生不具备谋生技能,除去少数不为生计担忧的官家少爷与富家之子,绝大多数的儒生是需要考虑家庭经济状况的,儒生们缺少维持生计的精力,那么对于他们来说,治生这项重任就自然地落在他们的妻妾或母亲肩上。

  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以当时经济较为发达的吴地为例,育蚕、缫丝、纺织这类工作为妇女提供了施展自身才智的机会,从事纺织的女性完全能够维持家庭开销,如果家中有准备科考的男性,那么他们的读书费用很有可能是依靠家中女性纺织所得。

  一些家庭中,在男性考取科名成为官员之前的这段时间,家中的开销都由女性维持。女性依靠纺织供养书生读书应举的现象并不是明代小说独有,在明代社会中,这样的事实确实存在,明清妇女从事纺织业的所得较过去提高许多,对家庭的生计来说是很重要的经济来源。

  明代女性从事纺织业的报酬较为可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消费结构也发生变化,明代女性在纺织中创造的经济价值完全可能超过男性。有学者研究,基于明末《沈氏农书》推算,一名妇女织绢的收入相当于两位男劳力的收入。

  明代松江女性常年以纺织为业,妇女得到了发挥潜能的机会,创造了为全社会所承认的价值。许多女性依靠纺织改善家庭处境,家中若有不便劳作的儒生,女性就要承担起谋生的任务,多数女性主要依靠纺织来赚取生活所需,还要资助儒生读书赶考,抚养子女成人,还要掌管家中一切吃穿用度,女性的功劳显而易见。

  明代小说中有不少女性依靠纺织养家、供男性读书的例子。如《型世言》中的陈氏,每日晚必纺纱绩麻,监督儿子读书至二三更。小说中虽然只明确描写陈氏依靠纺织供正妻儿子读书,但书中对其他寡妇的守节教子行为也给予了称赞。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妇女没有外出工作的机会,家中青壮年男性又接连去世,家中只剩下女性与幼子,虽然纺织可以带来一定收入,但要支撑一个五口之家仅凭陈氏一人之力不太现实。所以,除了陈氏以外,萧家的其他寡妇也必定要参与到纺织的队伍中,只有三位寡妇联合起来,采用纺织的方式才能支撑家庭开销,还会有一定结余投入到儿子们的教育中。

  《石点头》中的青姐也同样依靠纺织将儿子抚养成人,郭梓对多年未见的父亲交代:“读书从师之费,皆赖母亲日夜纺绩以供。”足可证明,青姐多年是靠一个人辛苦纺织所得将儿子培养成进士,纺织所得虽然可以满足家庭开销,但背后所付出的辛劳却难以想象。

  《警世通言》中《赵春儿重旺曹家庄》的赵春儿为了帮助丈夫进入仕途、重振家业,在自己己预先藏好大笔积蓄的前提下,还坐在家中辛苦纺织十五年。虽然自己有不菲钱财,但她毅然选择纺织作为自食其力的生活方式,作者特意将赵春儿辛勤从事女红多年的事迹加以重点描写,也是对女性通过纺织这一技能提升自身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并且帮助丈夫取得入仕资格而由衷钦佩。

  《二刻拍案惊奇》中《张福娘一心贞守 朱天锡万里符名》的张福娘同样是通过辛勤纺织独自将儿子养大,朱天锡自读书,日后又成为“显官”,而这一切都依靠张福娘日夜纺织而来。

  对于一般家庭来说,如果男子常年为科举而研读诗书的话,就意味着家中的开销比一般家庭有所增加,如进学、从师、社交、赶考所需的费用,购入书籍、纸笔等物的费用更是不计其数。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代己经十分成熟,明代的乡试、会试、殿试这种三级考试制度确立后,客观上也使得考生最后成为官员的时间拉长,很少有人能够顺利联捷,这通常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跨度,科举考试的花费带给一个平民家庭的压力可想而知。

  若家中缺少能干的女性予以经济上源源不断的支持,儒生几乎难以走过如此漫长的科举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清读书人考科举有多苦?考场上被活活冻死
众所周知,明清两朝是古代历史上科举考试最完备、最严格的时代,形成了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选拔制度。千千万万的读书人为了出人头地,实现经邦济世的理想,在考场上进行了笔墨横飞的“厮杀”(本文只说文科举)。1902年,顺天府贡院。1902年,顺天府贡院的号舍。乡试每三年一次,又叫“秋闱”,为期九天,农历八月里连续考三场,每场三天。会试也是每三年一次,又叫“春闱”,也是为期九天,农历二月里连续考三场,每场三天。举办科举考试的地方,就在贡院。1906年,顺天府贡院,两边是按千字文排序的号舍,远处是用来监考的明远楼。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制,拍照时贡院已荒废。晚清广东贡院。明清读书人参加科举,除了数十年的苦读以外,在贡院考试的那九天,也是一道生死大关。有读书人遇到意外熬不过,不幸命丧考场。1909年,俯视顺天府贡院。1463年(明朝天顺年间),会试第一天,顺天府贡院着火,被锁在考场的二...
· 康熙最爱的女人长这样?难怪一心只为政事
爱新觉罗玄烨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康熙皇帝。安新觉罗玄烨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在皇帝的宝座上长达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是一位宏图伟志的皇帝,一生当中做出了非常多的政绩,堪称是雄才大略,开启了清朝著名的康乾盛世局面。1673年,年仅20岁的康熙下令撤藩,从此开始了八年的撤藩战争,最终爱新觉罗玄烨胜利,三藩成功撤销,爱新觉罗玄烨将自己的江山亲手打理了一遍。将更多的权利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网络配图接下来爱新觉罗玄烨盯上了台湾,1683年,施琅率领大军出兵台湾,最终成功收复了台湾,清政府在台湾设立了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管理。台湾问题解决之后,康熙帝转过头来看到了沙俄对边疆的侵犯,1685年爱新觉罗玄烨开始了对沙俄用兵,通过几年的征战,最终通过雅克萨战役获得了彻底的胜利,与沙俄进行谈判,签订了规定中俄两国边界的《尼布楚条约》,解决了与沙俄的边境纠纷,...
· 明朝科举是什么样的?明朝科举主要考的是什么
明代科举主要考八股文,为了功名,读书人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依照题义阐述义理,写作八股文措词要用古人语气,代圣贤立言;格式要符合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必须对偶。八股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八股文一般分为六段,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也把科举制度引向绝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之害,甚于焚书。”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古谚运:学而优则仕,书读好了,就可以做官,这就是科举制度的结果,于是,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科场功名成为读书人的原初动力和毕生追求,甚至七老八十的书生入场应考也是常...
· 阴丽华和郭圣通到底有多幸福为何说她们是最幸福的女人呢
还不知道:阴丽华和郭圣通有多幸福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他是在开创自己辉煌事业的一代帝王,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有情有义的君主。他的仁慈不仅是对他最爱的女人,也是对他曾经爱过并分手的女人。因此,他的仁慈是如此珍贵和难以找到,如此感人和向往。他是东汉刘秀皇帝。刘秀出生于汉朝的宗室,有着人才的美誉。刘秀遇见王莽篡夺汉朝,世界陷入混乱。他和他的兄弟一起造反,加入了英雄们的队伍。他的政治和军事才能逐渐出现在刀剑的阴影中。十几岁的时候,刘秀在南洋遇到了以名气闻名的阴丽华。他哀叹道,“一个官员应该是金乌的首领,一个妻子应该是阴丽华”。29岁时,他终于娶了一个漂亮的女人。然而,严峻的形势迫使刘秀不情愿地把阴丽华送回家,独自踏上了更严峻的战场。从那以后,已经三年了。刘秀在南北战争中幸存了几次,并逐渐扩大了他的权力。这时,他遇到了同样是汉朝皇室成员的刘扬,拥有10万军队的刘扬提出了一个...
· 古代科举的赶考
原文标题:自古“高考”不容易看古代的赶考保健为体现科举选士的公开与公正,自唐至清,不论是两级考试还是三级考试,每级考试都要做到统一时间、统一内容、集中考试。此项规定,首先给应试者带来了一个难题,那就是要远离家乡,千里迢迢去参加考试。且不说唐宋的省试、明清的会试,要集中全国举子赴京师,就是明清的乡试,士子们云集省城,就够他们奔波的了。难怪古人用“赶考”来描绘这一历程。“赶”字确实道出了应试者的千辛万苦。清人龚炜曾作《赴考》一文,描绘自己以孱弱之躯,赴考路上中暑、晕船,最终只能半途返回,甚至因此“绝意名场”;清初湖南士子须赴武昌考试,途经洞庭湖,甚至“屡遭覆溺”。《名医类案》载“许元公入京师赴省试,过桥坠马,右臂臼脱”,本已昏迷,幸遇一良医为之调治,“五日复常,遂得赴试”。虽然只是意外,却可见长途跋涉之风云难测。又载:“刘君乡试入都,长途冒暑,气已伤矣。复日夜课诵,未几,壮热头疼,咳嗽干哆,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