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为什么古代医生又称“大夫”又称“郎中”?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93
转发:0
评论:0
为什么古代医生又称“大夫”又称“郎中”?,将医生称为“大夫”,至今仍十分流行;称作“郎中”者,除了一些耄耋老人外,社会

  将医生称为“大夫”,至今仍十分流行;称作“郎中”者,除了一些耄耋老人外,社会上已经鲜见。但在几十年前,“郎中”作为医生的别称还很普遍。

  在中国,自先秦至晚清,“大夫”和“郎中”都是官职名称。唐宋以前,对医生的称呼较为复杂,一般根据其专科进行称呼,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医生”最早是对学习医学的人的称呼,始见于《唐六典》,即指学习医学的人。唐代置学习医,故有了“医生”之称。其后对从医者的称呼还是不统一。直至近代,医生才成了为业医生者之通称。

  三代时,天子及诸侯皆设大夫官职,分为三级。秦汉以来,有御史大夫、谏大夫等名。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明清职事官不用大夫为官名。清代文官阶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称大夫。大夫还是古代爵位名称,如秦汉分爵位20级,其中大夫居第五级。隋唐明清时期的光禄大夫、荣禄大夫则专为文职散官封赠时用。

  宋徽宗政和年间重订官阶时,在医官中设置了大夫、郎中等官职。由此,太医专称大夫。唐末五代以后官衔泛滥,以官名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所以人们就尊称医生为“大夫”。为了区别于官名,将称医生为“大夫”的“大”读成dài,而不读dà。现在看来,没有将医生称为“大(dà)夫”的,却时有将官职或爵位之称唤作“大(dài)夫”,搞不清其中的因果本末,闹了笑话。

  “郎中”这一官职,始于战国,秦汉沿置,而后隋唐宋元明清承袭,各部皆设郎中,分掌各司事务,为尚书、侍郎之下的高级官员,清末始废。因宋朝医官中有“郎中”一职,故社会上以此称医生或卖药兼治病的人。这在其后多种笔记、杂剧、诗文、小说中屡屡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自1000多年前医生有了“大夫”和“郎中”这两个别称或尊称后,北方地区一直称“大夫”,南方地区始终唤“郎中”;而且北方是中医、西医的统称,南方则特指中医,对西医也叫“大夫”。为什么会这样,不清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郎中”名称的由来古代的医生为什么叫郎中?
宋以前,对医生的称呼较为复杂,一般根据其专科进行称呼,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宋代始,南方习惯称医生为郎中,北方则称医生为大夫。相沿至今。古代的医生为什么叫郎中呢?我国古代医学尚不发达的时候,医术与巫术也总是纠缠在一起,分不清什么为医、什么是巫,医与巫往往合称为“巫医”。因此,“医”字的繁体就曾经含有“巫”字。唐代时,巫医的地位十分低下,民间流传的俗语谓:“床上看到的医生床下看是狗”。意思是人们患病在床时将看病的人当作医生,病愈下床后就将医生看成一条狗。大夫是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大夫本是官名。三代时,天子及诸侯皆设之。分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3级。秦汉以来,有御史大夫、谏大夫、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名。清代文官阶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称大夫。旧时,太医院专称大夫。加之唐末五代以后官衔泛滥,以官名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所以,北方人尊称医生为“大夫”。为了区别于官名,将称医生为“大夫”的“大”读成...
· 虢国为何又称郭国?
历史上虢国是西周的一个诸侯国,先是东西虢,后有南北虢。东虢的第一任君主是虢仲,位于现在河南荥阳一带,直到公元前767年,被郑国所灭。西虢的君主是虢叔,在今陕西宝鸡一带。西周晚期迁到河南三门峡一带,定都上阳(即今天三门峡青龙涧河北岸的李家窑村一带),因为横跨黄河南北两岸,所以后人又将黄河之南称南虢,黄河之北称北虢。虢仲、虢叔两人都是周文王姬昌的胞弟,周文王伐纣灭商后,便将两个弟弟分别封为虢国国君,以拱卫王室。虢国直到公元前655元,才被强大起来的晋国所灭,彻底退出历史。但是如果我们看史书或者电视剧时,发现很多都将虢国称为郭国,这是为什么呢?小编查阅资料,从以下三方面做出分析,希望能帮助大家有所收获。一、古文献相关记载在一些比较出名的古文献中,人们就将“虢”写成“郭”,例如:《新序》卷五则云:“武王学于虢叔。”而《白虎通》却云:“周公师郭叔。”同样是“虢叔”,《白虎通》却用了“郭”字来替代。还...
· 女婿为何又称“东床”
东床是女婿的别称,殊不知这一词来源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羲之是丞相王导的侄儿,有一天,太傅派人来王府,想在王家的几位公子中挑选一位做他的女婿。诸位年轻公子听说太傅的女儿年轻貌美,谁都想被选中,于是纷纷更衣会客,只有王羲之毫不在意,依旧躺在床上休息。来者回府禀告太傅说:“王家的几位儿郎都不错。听说来择婿,都有些拘谨,只有一位公子仍然袒露着肚子躺在东厢屋的床上,好像不知有此事似的。”没料到太傅点头道:“这正是我要选的女婿,”从此,人们便把女婿称为“东床”了。
· 十月 又称什么?
十月又称梅月题月古代书画题识上,常用农历年月,名目繁多。正月又称瑞月、元月、青阳、三阳、孟阳、春王、芳春、三春、孟春、阳春。二月又称杏月、如月、中和、花朝、仲春。三月又称桃月、上巳、寒食、季春、暮春、末春。四月又称槐月、清和、麦秋、孟夏。五月又称蒲月、榴月、满月、端阳、仲夏。六月又称荷月、伏月。七月又称桐月、巧月、中元、兰月。八月又称桂月、仲秋。九月又称菊月、重阳、菊秋。十月又称梅月、阳春、小阳春。十一月又称冬月、仲冬月、长关、葭月。十二月又称腊月、嘉平、清祀。、阳春、小阳春。
· 家谱,又称族谱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宗谱、公谱、祖谱、谱书、家牒、族牒。它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福建的族谱兴于宋代,盛于明清之后。修谱的动机是“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安溪《谢氏总谱》卷首《联谱序》)族谱的形式有装订成册的(古为线装,今与一般印刷物相同),也有图表式的。许多家族把编纂族谱作为后代子孙的一项义务写进族规,重修族谱年限不等。闽北浦城的季氏和李氏家族,均规定族谱30年一修。房氏则规定“宗谱有贤子孙或十年、三十年一修,则存没葬地,时日不爽。先儒云,一世不修谱为不孝,宜知之。”(清·光绪《闽浦房氏族谱》)类似的族规,使修谱用家族法的形式永久化了。族谱所载内容详略不一,通常除记载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外,还有全族的坟墓、族田族产、祠庙等的方位、数量及管理使用办法、家族的规约、修谱凡例义则、各类合同契约文书等。一些较详的族谱,还记载有家族历代的重大事件、与外界的纠纷、可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