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创于唐朝的武举制度,都考些什么?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70
转发:0
评论:0
创于唐朝的武举制度,都考些什么?,唐代武举分为两种,一种是高宗时期的“制举”,专选军事将领;另一种是武则天时期

  唐代武举分为两种,一种是高宗时期的“制举”,专选军事将领;另一种是武则天时期开始的“贡举”,面向所有人选拔武士。虽然与文举比较,其重要性不及文举,武举出身的地位也不及文举的进士,但是也为习武之人能够入仕提供了一个跳板。那么,唐朝的武举考试,都要比试什么呢?

  1、射箭

  中国历代都很重视射箭。唐代也不例外。武制举要考“平射”,“筒射”,这两种射箭考试。

  射箭考试所用的靶子称为“长垛”,是一面9米直径的巨型布制靶子。靶子有五圈,中间一圈直径1.8米,第二圈直径3.6米,第三圈直径5.4米,第四圈直径7.2米,第五圈直径9米,射距约为157.5米。

  平射的要求是箭的弹道平直,抛物线不能太大。

  筒射比较特殊。所用的箭不过一尺长,合30厘米。这样的长度是不可能拉满弓的(三桂我身高1.75米,用的箭至少要80厘米)。因此要用到“筒”,即一条纵向从中间劈开的半片竹子,用绳子绑在右手手腕上,作为短箭发射时的轨道。

  武制举由于侧重文化考试,对于武艺要求没那么高,因此,平射和筒射只要十箭射中三箭这9米的巨型靶,就算过了。

  武贡举平射要考两场,第一场要求连射30箭,每箭都要射中3环以内,第二场则是计分比赛,每人10箭,10箭全中中间的5环就是第一等;8箭中五环,2箭在二环以内即第二等;10箭不出三环即第三等;10箭不出四环即第四等。

  平射筒射之后,还有马射,所用的靶子尺寸只有15厘米长,9厘米宽,所用的弓是29.3公斤,还有步射,即在20米距离,对着铠甲放箭。要保证尽快放箭,还要保证射穿铁甲。

  2、骑枪

  在两道土墙上放四个人偶,每边两个,每个人偶头上都顶着一个长宽7.5厘米的木片,考生需要使用一支长5.4米,直径4.5厘米的超长枪,骑马从两道土墙中间冲过,并打落两边人偶头顶的木片,人偶不能倒。打落3块以上为一等,两块为二等,一块或没有为三等。

  3、力量

  臂力:用一根长5.1米,直径10.5厘米的粗杆子,举十次,举完以后要能手握离杆底不过一尺的位置把杆子端起来。

  负重:身上负重400斤,走20步。

  唐朝大力士李元霸

  4、外貌及智力

  不管是文举还是武举,朝廷对官员的样貌都是比较在意的,而且不仅要看脸,身高也要在1米8以上才能称为上等。而智力的话,主要由主考官问几个问题,如果口齿清晰、思路清楚,即为上等。

  唐朝大将郭子仪

  武举制度为朝廷招揽人才提供了渠道,尤其是对于民间子弟来说,可以通过武举进入官场,为国效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唐朝女皇武则天首创延续千余年的中国武举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统治者为了网罗民间人才,首先创立了选拔文官的科举制度。到了后来,为了充实军队方面的人才,又创立了武举制度。这两种制度给当时的普通人提供了一个进入官场的竞争机会,同时也为维护王朝统治发挥了很大作用,所以它们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才正式退出历史的舞台。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0年)“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一般认为,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武举”或“武科”的正式出台。自此以后,武举考试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封建国家网罗武备人村的重要制度。唐代武举偏重于技勇,重点是马上枪法,而整个制度还不够完备,只能说是武举的创制时期。宋代开始,武举被纳入整个科举体系之中,确定了三组考试的程序和外场考武艺、内场考策论兵书的考试办法,武举制度臻于规整。元代武举废止不行。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
· 陪都制度简介:最早的陪都制度起源于什么时代?
陪都,是指首都以外另设的副都,也称为辅都,陪都一般和首都一起被称为“两京”,其制度称为两京制度或者两京制、陪都制度等。陪都划分十大类型为两京制、多京制、军镇型、留都型、圣都型、守望型、霸府型、市集型、未就型等。是中国在政治制度上的重大创举,都城的设置,基于、尤其军事防御的考虑,陪都是补充首都的缺失,形成互相协调,各有侧重的格局。陪都发挥着呼应、补充、配合等辅助性作用,处于副核心地位。中国最早的陪都出现在炎黄时期,夏朝继承,商朝发展,西周初年设立的雒邑(今洛阳)趋于完善,后世遵从之。影响了中国和东亚几千年的都城制度,并且许多王朝也不仅仅是两京,此外,朝鲜、日本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有类似的制度。而在世界其他文化圈内,按照功能划分也有设置多个首都的情况。
· 关于项羽研究的一些思考
项羽的研究,从司马迁开始,已经两千多年了,还将会一直研究下去。项羽这个人一生虽然短暂,但算得上是一个轰轰烈烈的英雄人物。多年来,一直被人们关注和研究着,各种各样的评价都有。例如用《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系统》(文渊阁版)键入“项羽”就能搜索到2579条相关的内容。有的是专论项羽,有的是在讨论历史乃至某一时期现实问题时,涉及到项羽及其评价。又如古今的许多诗词中都有对项羽的评价,有专门“咏项羽”或“乌江”、“鸿沟”、“鸿门”等咏史诗,也有在其他诗词中提到的。当代伟人毛泽东“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应该也是一种对项羽的评价。这里我想先说一下古人的评价。首先是《史记·项羽本纪》,项羽该不该列入“本纪”?司马迁的用意究竟是什么?至少从唐代以来,就已见仁见智。但是司马迁写项羽,是很用功的,写得好,耐看。明人王世贞在《书项羽传后》一文中写道:“吾少时阅书至夜分而困,欲寐,辄取项羽传诵之...
· 武举制度的改革,不比科举简单
武举是以选拔军事人才为目的的科举考试制度。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始置。应武举者,宋人习武图于每年十月由州府举选送至京师,十一月于尚书省兵部进行考试。武举考试的内容有长垛、骑射、步射、马枪、翘关(举重)、言语、材貌等。兵部考试合格者依其身份不同而有不同的待遇,或送吏部参加铨选,或授予散官。德宗时,曾一度停废;宪宗元和三年(808),又复置。宋承唐制,天圣七年(1029)置武举。武举在北宋、南宋两朝都曾实行。武举也分省试、殿试。一般是先试骑射,然后笔试策问,最后以对策的成绩决定录取与否,而以骑射弓马的成绩决定等级高低。宋朝初年,鉴于唐末五代武人专横割据之祸,宋太祖提出“宰相须用读书人”的尚文抑武主张。宋太祖赵匡胤是经陈桥兵变、登上皇位的。后又杯酒释兵权,将兵权牢牢抓在手中,他太知道把握军权的重要了。在他采用将武将养起来的办法后,怎么可能再招来一批呢?他宁肯充实加强皇家卫队,招募剽悍士兵来做...
· 科举考试探究:作为古代的“高考”都考了些啥?
一千多年前,当西方还等级制度森严,贵族继承制盛行之时,中国已经实行了”鲤鱼跳龙门”的科举考试制度,使大批有学识和志向的寒门之士登上历史舞台,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当时的唐朝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中国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公开的考试选拔官员的政治制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据史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开皇七年(587),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