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传奇故事——三受降城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14
转发:0
评论:0
中国历史传奇故事——三受降城,三受降城是唐代中宗时期,张仁愿为防御突厥所建的三个城堡,即东受降城、西受降城

  三受降城是唐代中宗时期,张仁愿为防御所建的三个城堡,即东受降城、西受降城、中受降城。三城的地理位置在今黄河河套以北一线:中受降城,南近朔方郡;西受降城,南近灵武郡;东受降城,南近榆林郡,三个城堡东西相联,彼此呼应。相距各四百余里,开拓唐境土地约三百里。此前唐与是以黄河河曲为界,因开筑三受降城,河套以北本属土地归唐所有。自筑受降城后,唐军在这里进可攻,退可守,也可说起着对付桥头堡的作用。

  《新唐书·张仁愿传》载张仁愿筑三受降城始末的记载云:“三年,朔方军总管沙比忠义为所败,诏仁愿摄御史大夫代之。既至,贼已去,引兵踵击,夜掩其城,破之。始朔方军与以河为界,北崖有拂云祠,每犯边,必先谒祠祷解,然后料兵渡而南。

  时默啜(可汗)悉兵西击突骑施(西部),仁愿请乘虚取漠南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绝虏南寇路。……表留岁满兵以助功……役者尽力,六旬而三城就。以拂云为中城,南直朔方,西城南直灵武,东城南直榆林,三垒相拒各四百余里,其北皆大碛也,斥地三百里而远。”此外,张仁愿又于牛头山、朝那山以北置烽火台侦堠一千八百所,烽火相应,彼此联防,自是不敢踰山牧马,朔方益无寇患。每年省去亿万计,减去镇戍士兵数万。这是受降城御敌于北门的功效。

  受降城初建时,不置壅门、曲敌、战格以作防御。有人说:边城没有守备,怎能抵御得了?仁愿说:“兵贵攻取,贱退守。寇至,当并力出拒,敢回望城者斩,何事守备,退忸其心哉!”但后来,常元楷为总管,增设了壅门,则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起到了攻守兼备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受降城
历史汉受降城汉受降城位于秦汉长城以北,大致在朔方郡高阙关(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石兰计的狼山山口)西北的漠南草原地带,于前105年为接受匈奴左大都尉投降而筑,是自西汉以来在文献所载的受降城中,唯一一座真正为接受敌人投降而建的受降城,也是距离最远的一座。北魏时称比干城,在北魏与柔然汗国的边界上,448年拓跋晃随其父北魏太武帝讨伐柔然,至汉受降城,不见柔然人,积粮于城内,置兵戍而班师。汉受降城为公孙敖所筑,前105年乌维单于死,其子儿单于继位,其年冬匈奴遇大雪,牲畜多饥寒死,时匈奴部众不安,左大都尉欲杀儿单于詹师庐以降汉朝,遗使厂求派兵接应。汉朝遣公孙敖在塞外筑受降城,驻兵以接应左大都尉。前103年汉朝犹其受降城仍离匈奴太远,遣赵破奴率2万余骑兵出朔方郡,至浚稽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南戈壁省内)接迎左大都尉而班师。不料事泄,左大都尉为儿单于所杀,遂发左方兵攻汉朝接应兵。赵破奴反击胜利而向南退兵,至距...
· 唐朝三受降城非为“受降”而建,对边疆的防御却不亚于长城
唐朝立国之初就在北方受到游牧民族的威胁,却并不主张修筑长城,因此大规模构筑长城的活动并没有出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相对而言,三受降城的规模要小得多,所费人物财力同与秦、汉、北魏、北齐、北周、隋、金、西夏和明长城也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但是对人烟稀少的边疆防御却起到了不亚于“万里长城”的积极作用。三受降城虽冠以“受降”之名,却不是为了接受贵族投降而建的,而是外驻防城群体,与周边军镇、州形成中晚唐时期河套内外的防御体系,带有突出的军事驻防性质,同时兼具多种其他功能,如军政中心,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三受降城位于河套北岸,自796年分隶属于天德军和振武军两个军镇。唐朝在三受降城及其周围地区组织垦田,部分地解决了当地驻军的军粮供应和经费开支。自筑成后,又先后为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天德军、振武军等重要军事机构的治所。建城的背景。681年阿史那伏念和阿史那温傅起兵叛唐不利遭。682年其余部退保...
· 张仁愿举报王孝杰,建立三受降城
张仁愿原名仁亶,年轻时文武全才,武则天在位时官至殿中侍御史。当时,御史郭霸上表称武则天是弥勒佛转世,凤阁舍人张嘉福、王庆之也上表请求立武承嗣为皇太子,都邀请张仁愿在表章上署名。张仁愿严辞拒绝,因此受到有识之士的器重。与王孝杰关系不睦。夏官尚书王孝杰担任吐刺军总管时,张仁愿为监军,派人去向皇帝告状,使王孝杰被削官为民,而张仁愿则升为侍御史。697年,任命张仁愿为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都督。698年,武则天命他兼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702年武则天命张仁愿负责幽州、平州(今河北卢龙)、妫州(今河北怀来东南)、檀州(今北京密云)四州防御,与薛季昶互为犄角,共拒。706年,唐中宗任命张仁愿为左屯卫大将军、检校洛州长史,因政绩突出为人称赞道:“洛州有前贾后张,可敌京兆三王。”707年,张仁愿被任命为朔方军大总管、御史大夫,屯边防御。漠南腹地修筑三城,建立三受降城体系,掘墓后。当时,朔方军与以黄河为界,而...
· 邢峦传奇故事
千年牡丹在邢村沟千手菩萨庙内,原有一株牡丹花,颜色为粉红色,其根茎有碗口粗,每到花期,盛开的花朵有二百几十朵,五里之外都可闻到其香气,漂亮异常。传说,这株牡丹花已有千年历史,是邢峦从当时北魏的京都洛阳带回来的。当时带回来是两株,一株为粉红牡丹,一株为白牡丹,后朝廷来抄家,白牡丹被“惊吓”而“跑”至亭土落村。说也奇怪,襄垣县境内还只有邢村、土落两个地方牡丹旺长且容易成活。邢村村民把此花尊为神花,不许移植,不许儿童触摸(说触摸牡丹会肚子疼),呵护有加。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菩萨庙渐渐毁坏,牡丹面临被压埋厄运,村民才开始移植,如今,菩萨庙内的牡丹花已被塌毁的建筑物压埋至死,但移植在村民院中的牡丹还茂盛的生长着。七十二窖银魏宣武帝将邢峦下狱后,派卢昶来襄垣寻找千里驹未果,始信此事乃误传,又念及邢峦为孝文帝重臣,累征南梁有功,故赦免邢峦之罪,仍复起用。邢峦谢绝官职,告老还乡。史载:邢峦一身立志修德...
· 雷公传奇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天上没有金、木、水、火、土等星星。那是有一年,有一个老妇人病倒了。她身边有六个儿子,因性格和特长的不同分别叫做:千里眼,顺风耳,长脚拐、铁铮脑、冷热不怕和皮袋。他们请来一位郎中为娘治病。那位郎中诊断后觉得没有什么办法医好老妇人的病,又不好明说,就随便说了句:“雷公的脑汁能治好。”可说者无意,听者却有心了。六个兄弟就真的商量了一个捉雷公的办法。这天早上,他们一切准备好了,分工千里眼看,顺风耳听,长脚拐来捉。一会儿,雷公刚露脸,千里眼就看见了,顺风耳听到雷声,赶快告诉长脚拐。长脚拐站起来脑袋顶到了天。不一会功夫,雷公就被他捉住了。他们高兴地回家把雷公放在锅子里盖住,就放火去煮。心想只要煮熟后就可以给妈妈治好病,就都跑去告诉他们的妈妈。正巧,他们前脚刚一定,就进来了一个强盗。他以为锅子里煮了什么好吃的东西,就伸手去揭锅盖,刚一打开,把他吓了个半死。雷公趁机跑回天上去了。雷公跑上天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