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唐朝三受降城非为“受降”而建,对边疆的防御却不亚于长城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91
转发:0
评论:0
唐朝三受降城非为“受降”而建,对边疆的防御却不亚于长城,唐朝立国之初就在北方受到游牧民族的威胁,却并不主张修筑长城,因此大规模构筑长

  唐朝立国之初就在北方受到游牧民族的威胁,却并不主张修筑长城,因此大规模构筑长城的活动并没有出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相对而言,三受降城的规模要小得多,所费人物财力同与秦、汉、北魏、北齐、北周、隋、金、西夏和明长城也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但是对人烟稀少的边疆防御却起到了不亚于“万里长城”的积极作用。

  三受降城虽冠以“受降”之名,却不是为了接受贵族投降而建的,而是外驻防城群体,与周边军镇、州形成中晚唐时期河套内外的防御体系,带有突出的军事驻防性质,同时兼具多种其他功能,如军政中心,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

  三受降城位于河套北岸,自796年分隶属于天德军和振武军两个军镇。唐朝在三受降城及其周围地区组织垦田,部分地解决了当地驻军的军粮供应和经费开支。自筑成后,又先后为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天德军、振武军等重要军事机构的治所。

  建城的背景。681年阿史那伏念和阿史那温傅起兵叛唐不利遭。682年其余部退保黑沙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继续复国活动,并频繁袭扰河东和河北等地区,至687年才开始撤出漠南向北延伸,随着后汗国的巩固,自694年起开始南下犯边。当时,武则天与李氏旧党争权日盛,所以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退让放任,加之不久后契丹和突骑施的起事,及和吐蕃争夺安西四镇,陷入四面作战的处境。685年同罗及仆固等铁勒诸部于漠北起兵响应阿史那氏,唐朝遣刘敬同发骑兵出居延海前往平叛,并于688年将安北都护府自漠北向南迁至同城守捉(今内蒙古阿拉善右旗)。

  修过过程。三受降城都修筑有壅门,708年唐朝乘默啜可汗西征突骑施时遣张仁愿于河套北岸筑三受降城,耗时2个月,并于牛头朝那山(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西北)以北置烽候1.8千所,711年解琬又奏请裁减三受降城戍兵10万人。营建三受降城之提议初遭唐休璟反对;683年唐休璟也反对放弃丰州(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南),但在张仁愿的反复坚持下,唐朝乃在此筑三受降城,占据漠南,严重削弱了后汗国。

  716年默啜遭邻于靺鞨的拔曳固部众所杀,毗伽可汗继位,并开始对唐朝改善关系,此后频繁的战事才停止。直至840年回鹘汗国亡时,一直未能对唐朝造成较大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唐朝河套地区基本无战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受降城
历史汉受降城汉受降城位于秦汉长城以北,大致在朔方郡高阙关(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石兰计的狼山山口)西北的漠南草原地带,于前105年为接受匈奴左大都尉投降而筑,是自西汉以来在文献所载的受降城中,唯一一座真正为接受敌人投降而建的受降城,也是距离最远的一座。北魏时称比干城,在北魏与柔然汗国的边界上,448年拓跋晃随其父北魏太武帝讨伐柔然,至汉受降城,不见柔然人,积粮于城内,置兵戍而班师。汉受降城为公孙敖所筑,前105年乌维单于死,其子儿单于继位,其年冬匈奴遇大雪,牲畜多饥寒死,时匈奴部众不安,左大都尉欲杀儿单于詹师庐以降汉朝,遗使厂求派兵接应。汉朝遣公孙敖在塞外筑受降城,驻兵以接应左大都尉。前103年汉朝犹其受降城仍离匈奴太远,遣赵破奴率2万余骑兵出朔方郡,至浚稽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南戈壁省内)接迎左大都尉而班师。不料事泄,左大都尉为儿单于所杀,遂发左方兵攻汉朝接应兵。赵破奴反击胜利而向南退兵,至距...
· 中国历史传奇故事——三受降城
三受降城是唐代中宗时期,张仁愿为防御所建的三个城堡,即东受降城、西受降城、中受降城。三城的地理位置在今黄河河套以北一线:中受降城,南近朔方郡;西受降城,南近灵武郡;东受降城,南近榆林郡,三个城堡东西相联,彼此呼应。相距各四百余里,开拓唐境土地约三百里。此前唐与是以黄河河曲为界,因开筑三受降城,河套以北本属土地归唐所有。自筑受降城后,唐军在这里进可攻,退可守,也可说起着对付桥头堡的作用。《新唐书·张仁愿传》载张仁愿筑三受降城始末的记载云:“三年,朔方军总管沙比忠义为所败,诏仁愿摄御史大夫代之。既至,贼已去,引兵踵击,夜掩其城,破之。始朔方军与以河为界,北崖有拂云祠,每犯边,必先谒祠祷解,然后料兵渡而南。时默啜(可汗)悉兵西击突骑施(西部),仁愿请乘虚取漠南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绝虏南寇路。……表留岁满兵以助功……役者尽力,六旬而三城就。以拂云为中城,南直朔方,西城南直灵武,东城南直榆林,三垒...
· 张仁愿举报王孝杰,建立三受降城
张仁愿原名仁亶,年轻时文武全才,武则天在位时官至殿中侍御史。当时,御史郭霸上表称武则天是弥勒佛转世,凤阁舍人张嘉福、王庆之也上表请求立武承嗣为皇太子,都邀请张仁愿在表章上署名。张仁愿严辞拒绝,因此受到有识之士的器重。与王孝杰关系不睦。夏官尚书王孝杰担任吐刺军总管时,张仁愿为监军,派人去向皇帝告状,使王孝杰被削官为民,而张仁愿则升为侍御史。697年,任命张仁愿为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都督。698年,武则天命他兼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702年武则天命张仁愿负责幽州、平州(今河北卢龙)、妫州(今河北怀来东南)、檀州(今北京密云)四州防御,与薛季昶互为犄角,共拒。706年,唐中宗任命张仁愿为左屯卫大将军、检校洛州长史,因政绩突出为人称赞道:“洛州有前贾后张,可敌京兆三王。”707年,张仁愿被任命为朔方军大总管、御史大夫,屯边防御。漠南腹地修筑三城,建立三受降城体系,掘墓后。当时,朔方军与以黄河为界,而...
· 王仙芝受降之谜:唐末农民军领袖王仙芝变节说
由王仙芝和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是我国古代第一次高举“平均”旗号的农民战争,在历史上颇具影响。然而,根据史书的记载,在长达九年的起义过程中,王仙芝曾经接受唐朝政府的诱降。史书的这些记载可信吗?现存的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等史籍中一致记载,王仙芝曾在新州受唐刺史裴偓的诱降,引起起义军内部分裂,与黄巢“分兵”。后来,他又在安州受唐监军杨复光的诱降,派遣尚君长等人出使长安“奉表”、“请降”,遭到唐招讨史宋威的劫杀。而黄巢也曾在乾符五年(878年)二月在淮北遗书天平节度使张裼请降。由于这一问题牵涉到推动历史前进的农民起义领导人是否有变节行为,所以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历史学家们便就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辩。有人认为,义军进攻蕲州时,王仙芝通过王镣写信给蕲州刺史裴偓谋求妥协。有人支持这种观点,认为王仙芝出身盐贩,保存着贪图富贵的观念,进攻蕲州时,他欲牺牲群众而去投降,经...
· 秦长城修建时间明长城和秦长城的异同
长城大家都知道,但是秦长城又有多少人了解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秦长城吧。秦长城距离现在已经是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秦长城经历了无数的王朝,见证了无数的兴衰历史,至今还存留在我们的心中。即使为了修建秦长城这座古文化,秦始皇确实是背负了无数的骂名,也是损害了无数的无辜的生命和家庭,但是不可以否认的是,秦长城是中华上下古千年里面非常闪亮一颗瑰宝。秦始皇在年三十三年的时候,也是在公元前214年的时候,为了对抗匈奴的入侵,秦始皇下令修建一条神秘而牢固的防线,也就是秦长城的诞生。秦长城起止点是从——西边起自临洮,也就是现在的甘肃省岷县,东边一直到了辽东,是真正的万里长城,专为了防止匈奴的入侵。虽然说,随着时间的迁移变换,秦长城大部分都已经被人为或者是自然的摧毁了,但还是有着一部分的遗址在几年后的今天依然存在在历史的舞台之上。2200多年的历史,足够让秦长城成了中国乃至是整个世界里面优秀的历史的文化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