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汉朝时诸侯国明知推恩令对自己不利,为什么还是老老实实接受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86
转发:0
评论:0
汉朝时诸侯国明知推恩令对自己不利,为什么还是老老实实接受,周行分封而有八百年天下,秦行郡县却二世而亡。故而,在汉朝建立后,鉴於秦帝国孤

  周行分封而有八百年天下,秦行郡县却二世而亡。故而,在汉朝建立后,鉴於秦帝国孤立无援,以致灭亡过速,而实行郡国并行制。但是,分封同姓虽稳固了汉朝的刘氏江山,却又因封藩太重,造成了尾大不掉,进而威胁到了朝廷政权的统治。

  汉朝彻底解决诸侯问题,是在汉武帝时期,颁行推恩令之后。推恩令,即是让各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国,分成若干个小国,而由自己的子弟继承。如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再无力对抗中央朝廷。按理说,推恩令并不是隐晦的计策。诸侯们并不傻,身边更不乏智谋之士,不可能不明白朝廷的意图。那为何推恩令,却仍能取得显著效果呢?

  推恩令之所以能取得效果,乃是汉室朝廷与地方诸侯实力对比的变化。汉初分封,诸侯之地占据天下之半。倘若此时颁行推恩令,诸侯合力对抗,朝廷甚有被颠覆的可能。

  正如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的假设:假令悼惠王(刘肥)王齐,元王(刘交)王楚,中子(刘如意)王赵,幽王(刘友)王淮阳,共王(刘恢)王梁,灵王(刘建)王燕,厉王(刘长)王淮南,六、七贵人皆亡恙,当是时陛下(汉文帝)即位,能为治乎?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

  推恩令之所以能取得成效,乃是因袭文景时期的一系列弱藩、削藩政策。汉文帝时期,贾谊鉴於诸侯对朝廷的威胁,而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实则上就是推恩令的早期理论。不过由于当时的诸侯非常强势,而汉文帝也是由藩王承继大统,皇位还不够稳固,才没有在天下推行,只是拿对自己威胁比较大的齐国、淮南国开刀。

  至汉景帝时期,朝廷政权已稳定下来,又已得到了休养生息。故采纳了晁错的削藩政策,而激起了吴楚七国之乱。就公义而论,吴楚七国之乱,其咎并不在吴楚七国,而在朝廷恃强,公然背信弃义。这也是当吴楚七国打出“清君侧、诸晁错”的旗帜之后,汉景帝腰斩晁错以塞吴楚七国之口的原因。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吴楚七国战败,诸侯再已无力对抗朝廷,只能任由朝廷宰割。

  据《汉书·诸侯王表》:故文帝采贾生之议分齐、赵,景帝用晁错之计削吴、楚。武帝施主父(主父偃)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陡。而藩国自析。自此以来,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皇子始立者,大国不过十余城。长沙、燕、代虽有旧名,皆亡南北边矣。景遭七国之难,抑损诸侯,减黜其官。武有衡山、淮南之谋,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至于哀、平之际,皆继体苗裔,亲属疏远,生于帷墙之中,不为士民所尊,势与富室亡异。而本朝短世,国统三绝,是故王莽知汉中外殚微,本末俱弱,亡所忌惮,生其奸心。

  汉朝的(同姓)诸侯问题,是历经文、景、武三世,才得以彻底解决,绝非推恩令的一策之功。至汉武帝时期,推恩令已是水到渠成之事。但是,作为我国早期王朝的汉朝,用人制度并不完善。君主最能信赖的人,往往只能是自己的血亲与姻亲。故西汉王朝的两大政治支柱,便是诸侯(血亲)集团与外戚(姻亲)集团。当诸侯(血亲)问题被解决之后,就使得外戚(姻亲)便失去了制衡力量,而这也是王莽能够篡汉的原因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名为推恩实为削藩,推恩令让汉朝统治稳定百年
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看下一下推恩令的具体内容及其政治历史影响推恩令的内容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针对诸侯势力过大推行的一部令法,那么推恩令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汉武帝想要看到的局面出现了吗?推恩令的内容其实总结起来主要的就是那么一个方面而已,那就是在关于诸侯的爵位继承这个问题上的整改,在推恩令还没有推出的时候,按照之前汉朝颁布的法令,诸侯的爵位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诸侯其他的儿子们是得不到任何封地的赏赐的,而推恩令就是针对这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重新规定,新的规定是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封地分别传给几个儿子,虽然依旧是嫡长子继承王位,但是诸侯其他的儿子们可以分别得到候位以及各自的封地,而且新封的候国就不再隶属于原本的诸侯了,而是由地区所在的郡来...
· 汉朝推恩令的介绍推恩令和附益之法的关系
汉朝推恩令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的一项制度,推恩令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确立起来的,之所以要颁布推恩令,是因为在当时一些权势大臣的势力过于大,已经影响到了皇帝的统治,皇帝为了改善自身被动的局面,便出台此制度来使得权势大臣的权利有所减弱,从而对自身的统治有所稳定。推恩令的执行者汉武帝推恩令这项制度具体是这样实施的,因为诸侯王有很多的土地,自身的权利也很大,皇帝便要首先削减他们所拥有的土地,怎么削减呢?就是将诸侯王各自分为好几个国家,使得他们的子弟也享治理王国的权利,依次分封,这样便使得土地的权利掌握在多个人手中,而不是诸侯王一人手中,这样诸侯王的权利也就没有以前那么大了。这样给子孙分封,直到土地都分没了就停止了,到时候就不会担心诸侯王的势力过大而影响皇帝的统治了,以上便是汉朝推恩令的具体措施,这样的做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削减诸侯王的权利,来使得皇帝的权利更加稳定。汉朝推恩令从根本上解决了国家发展的...
· 晋文公为什么要烧死自己的救命恩人介子推?
介子推: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死后葬于介休绵山(又作介山)。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春秋时候,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宠信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由是引发一系列变乱。太子申生被骊姬用计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惧逃亡,重耳避难奔翟,随行贤士多人,重耳从皇子变为四处流窜的流浪汉,介子推以为重耳有德,是以追随其左右,主要人士有五人,即:狐偃、赵衰、魏犨、司空季子及介子推,又有“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犨”之说。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屡屡受到诸国王公大臣调戏。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早年重耳出亡时,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晋惠公追杀。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据《韩诗...
· 解析汉朝推恩令的内容及作用介绍
“推恩令”是刘彻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施的一项重要法令,“推恩令”吸取了因为晁错削藩的计划从而导致七国之乱的前人教训,“推恩令”的规定是诸侯王除去自己的嫡长子可以继承侯位以外,其他庶子在本国原有的封地内也可以封侯,新封侯国从此不受本国王的管制,而是直接隶属于各郡的管理,其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县。那么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呢?汉武帝铜像汉武帝的这种办法使诸侯王国在表面上看起来没有被实行任何的削弱,避免了各诸侯王一起联合抵抗的可能,这其实也就是推恩令的巧妙之处。在经历了吴楚七国之乱以后,汉武帝刘彻吸取前人的教训,就想着必须要遏制和削弱日益增大的各个诸侯王势力,但是一直到了武帝初年,有些比较大的诸侯国依旧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不听中央的命令,公然抗命。他们的势力大大地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汉武帝刘彻为了削弱他们的势力,于是就颁布了推恩令。所以说关于推恩令巧妙在哪里这个问题也就显而易见了,推恩令表面上看起来是国家...
· 推恩令
名词释义西汉初,诸侯王的爵位和封地都是由嫡长子单独继承的,其他子孙得不到尺寸之地。汉文帝时贾谊曾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政治主张,虽然文景两代采取了一定的削藩措施,但是到汉武帝初年,“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易为;急则阻其强而合从,谋以逆京师”,严重威胁汉朝的中央集权。因此元朔二年正月,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推恩令吸取了晁错削藩令引起七国之乱的教训,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这使得诸侯王国被“变相削藩”,避免激起诸侯王反抗的可能。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导致封国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