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国古代最大的造反借口“清君侧”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10
转发:0
评论:0
中国古代最大的造反借口“清君侧”,“清君侧”这是一个地方势力反抗中央政权时最常用到的借口。历史上最出名的“清君

  “清君侧”这是一个地方势力反抗中央政权时最常用到的借口。历史上最出名的“清君侧”当属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和明成祖朱棣的靖难之役。说是“清君侧”实际上就是给自己造反制造一个有利的借口,借着所谓清除皇帝身边的佞臣,而起兵造反。而正常情况下这些所以的“佞臣”实际上都没有多大的过错,只不过是他们的一些有利于加强皇权的主张损害了这些地方势力的利益。

  恩师晁错,出谋划策

  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清君侧”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七王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央政府与地方藩王的权力之争,而引发这场叛乱的导火索则是当时汉景帝采纳了他的老师晁错的《削藩策》。

  晁错在汉文帝时期就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等职位。到了汉景帝继位后,对于这个老师可谓是言听计从,再加上晁错确实也是一个可用之才,很快晁错就升至御史大夫,得到重用的晁错提出了多项改变措施。其中在经济上“重农抑商”,主张纳粟受爵,增加农业生产。边境问题上,提出了“移民实边”的战略思想,募民实边有效的抵御了匈奴的抢掠。政治上面对日渐强大的地方藩王,向汉景帝提出了《削藩策》,意在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以巩固中央集权。可以说在七王之乱前,晁错可谓是位极人臣,受尽恩宠。可惜这样的君臣、师生的快乐时光很快就被打破了。

  《削藩策》一出,诸王动荡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晁错向汉景帝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同样对于地方藩王势力畏惧的汉景帝采纳了晁错这一《削藩策》。下诏令: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诸侯哗然,都强烈反对,憎恨晁错。本就有反叛之心的吴王刘濞联合了楚王在内的六位诸侯王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由于吴王刘濞早有预谋,所以七国军队在叛乱之初进展顺利。

  弃车保帅,为平息诸王之怒下令腰斩晁错

  面对着来势汹汹的七国叛军,汉景帝不知所措。当晁错提出的“御驾亲征”后,汉景帝迟疑不决,而后袁盎又提出的“弃车保帅”,指出诛杀晁错,满足叛军“清君侧”的要求以换取他们退兵。汉景帝最终选择了保全自己,下令腰斩晁错于东市。然而晁错的死并没有换来七国的退兵,反倒是让七国以为汉景帝软弱可欺,便更加肆无忌惮。吴王刘濞更是自称东帝,与西汉政权分庭抗礼。

  刘濞的称帝最终让汉景帝下定决心出兵平叛,随后派出太尉周亚夫抵御吴楚联军,派曲周侯郦寄领兵攻打赵国、栾布攻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视齐、赵的动向。最终在周亚夫、窦婴、梁王等人的重压之下,七国叛乱得以平息。

  所谓伴君如伴虎,前一秒晁错还是恩师,下一秒就成了平息叛军怒气的。关键这位恩师的死还不得其所,最终还是要靠大军去平息这场叛乱,晁错真是死得冤枉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盘点:中国古代以“清君侧”为借口造反的王臣
清君侧,顾名思义,就是清除君王身旁的奸臣。清除奸臣嘛,这本来是个十分高尚的事情。可是,具体实行时,却往往变成了造反的借口,到最后,都变成了“清君”——清除君王。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好几起以“清君侧”为旗号的造反事件。由此可见,这个借口是多么受欢迎。第一个使用“清君侧”的,是汉景帝时期的吴王刘濞。当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建议:削藩。刚开始,削的都是小藩国,没有引起叛乱,但削到吴国这样的大国时,刘濞不干了。刘濞这个人,人如其名,非常的牛逼。他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骁勇善战,跟着刘邦打过不少仗。论辈分,他还是汉景帝的大爷。现在,削藩要削到大爷的头上了,他当然不答应。于是,他就联合了楚国等其他六国,一块凑了个“七国之乱”。其实,刘濞早就看汉景帝不爽了,因为汉景帝是他的杀子仇人。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刘濞的儿子进京找他玩,俩人下棋,不知是谁耍赖悔棋,俩人便吵了起来,这一吵不要紧,气性很大...
· 盘点中国古代以“清君侧”为借口造反的王臣
清君侧,顾名思义,就是清除君王身旁的奸臣。清除奸臣嘛,这本来是个十分高尚的事情。可是,具体实行时,却往往变成了造反的借口,到最后,都变成了“清君”——清除君王。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好几起以“清君侧”为旗号的造反事件。由此可见,这个借口是多么受欢迎。图片来源于网络第一个使用“清君侧”的,是汉景帝时期的吴王刘濞。当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建议:削藩。刚开始,削的都是小藩国,没有引起叛乱,但削到吴国这样的大国时,刘濞不干了。刘濞这个人,人如其名,非常的牛逼。他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骁勇善战,跟着刘邦打过不少仗。论辈分,他还是汉景帝的大爷。现在,削藩要削到大爷的头上了,他当然不答应。于是,他就联合了楚国等其他六国,一块凑了个“七国之乱”。其实,刘濞早就看汉景帝不爽了,因为汉景帝是他的杀子仇人。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刘濞的儿子进京找他玩,俩人下棋,不知是谁耍赖悔棋,俩人便吵了起来,这一吵不...
· 清君侧
历史上的清君侧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著名的清君侧是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当时起事的七国提出要“诛晁错,清君侧”,以晁错为强化正当性的“乱臣贼子”。但事后晁错被杀后,战事并未停止。后唐闵帝时,李从珂任凤翔节度使、石敬瑭任河东节度使,均拥重兵。宰相朱弘昭、冯赟本以调动节度使的方式来分离军权,但反而激起叛变。934年李从珂以清君侧为由攻入洛阳,后唐闵帝在逃往魏博途中被石敬瑭俘虏,最后被从珂所杀。另外,元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孛罗帖木儿也以“清君侧”的名义,攻入大都。明朝初年的靖难之役,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杀齐泰、黄子澄的旗号攻入国都应天府,最终自己夺取了皇位。1645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南明宁南侯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统兵八十万,欲讨弘光朝马士英、阮大铖。日本在日本明治十年(1877)的西南战争中,著名维新志士西乡隆盛亦使用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对抗明治维新后的新政府。参见勤王
· 名将蒙恬为何不造反?斩断龙脉只是借口
作为大秦帝国后期最重要的将领,蒙恬手握秦国最为精锐的三十万长城军。这支部队,北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是一支战斗力超强的部队。这支部队,跟谁蒙恬多年,中高级将领几乎都是蒙恬的人马。只要蒙恬假托皇帝诏令,拥护太子扶苏,打回京城,赵高和胡亥必定死路一条。可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明明知道是假传诏令,太子扶苏自杀了。明明知道是假传诏令,蒙恬也拱手交出了兵权。实在让人不可解。扶苏的缘由,我们另外再说。本文单说蒙恬。网络配图蒙恬被赐死时,自己对自己做出了一番评价: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蒙恬说,我的罪过本就应当被处死。为什么呢?因为我修建了一条横跨东西,长达万里的长城。修建长城的时候开山凿河,这中间或许有伤及大秦龙脉的地方?或许,这就是我蒙恬的罪过吧。龙脉之说,虚无缥缈。况且,大秦只是将六国长城连贯起来,长城的主体工程,早在大秦之前就已经修成了。很明...
· 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三张“全国地图”
今天小编给大家普及一下有关于中国古代的地图的发展故事。盘点那些地图趣事。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全国地图”,历朝历代不同时期还有不同的版本。但有三张地图影响最大:一是《九鼎之图》,这是传说中的第一张全国地图,“大中国”概念诞生;二是《秦地图》,这是第一张真正意义的全国地图,“大中国”的版图形成;三是《十道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张全国性测绘地图,“大中国”疆域走向精准……中国最早的一张全国地图——《九鼎之图》“自东极至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古人很早已开始了地图测绘活动,中华人文始祖之一的炎帝,即传说中的神农氏已测绘境内山川,“始立地形,甄度四海,远近山川林蔽所至,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三万里。”另一中华人文始祖黄帝也曾绘制全国地图,据《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抚万民,度四方。”这里的“度四方”,即是进行全国的测量,并且“作宝鼎三象天地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