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晋国智氏和中行氏本出一家,为何后来却“窝里斗”?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87
转发:0
评论:0
晋国智氏和中行氏本出一家,为何后来却“窝里斗”?,“晋国六卿”(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魏氏、赵氏)中有两家其实是从一家分出

  “晋国六卿”(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魏氏、赵氏)中有两家其实是从一家分出来的,那就是中行氏和智氏,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叫原黯。

  原黯是晋武公时候的大夫,因为灭荀国有功被封于荀地,其后改为荀氏。

  荀氏在晋国发展得很好,原黯的孙子荀林父后来任中军将(正卿),开辟了中行氏一脉;荀林父的弟弟荀首后来任中军佐(亚卿),食邑于智地,开辟了智氏一脉;荀林父的另一个弟弟荀骓后来任新下军将(下卿),食邑于程,开辟了程氏一脉。

  中行氏和智氏经过几代先人(智罃、中行偃等)的努力,终于发展到后来“晋国六卿”中的两大实力派。六卿中他们占了两席,应该说,只要他们两家联手,其它几家要想将他们怎么样是很困难的。

  可是事实往往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中行氏和智氏的关系反而不如中行氏和范氏的关系好。智氏差一点在晋国政治舞台上除名,幸亏智氏家主——智跞经过卧薪尝胆的努力,才使智氏在晋国重新崛起。而在此之前,中行氏和范氏在晋国耀武扬威。

  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将晋国搅得天翻地覆。赵氏家主——赵鞅和赵氏旁支赵午发生了矛盾,按照家法将赵午处死。按血缘算,这个赵午还是赵鞅的叔叔,当年赵午的曾祖赵穿还帮助赵鞅的高祖赵盾杀死了晋灵公,才保住了赵盾名节。没想到他们的子孙竟互相厮杀起来。

  赵午除了姓赵,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中行氏家主——中行寅的外甥。于是,赵午的儿子赵稷就跑到中行寅那里去告状。中行寅早就想除掉赵氏,于是借机联合范氏,率兵攻打赵鞅。中行氏和范氏家底厚,很快就将赵氏击败,围困晋阳。赵氏再次经历“下宫之难”后的命悬一线。

  关键时刻,和中行氏、范氏关系不睦的智氏、韩氏、魏氏也趁机联合起来,以晋国国君的名救赵氏。中行氏和范氏急了眼,竟公然和朝廷对抗,和这三家也打了起来。问题是:赵鞅处理赵午乃家务,中行氏和范氏插手说不过去,现在又公然造反,于是他们成了晋国的公敌,最终在大家的一片讨逆声中被联军击败。中行氏和范氏外逃,从此消失在了晋国的政治舞台。

  智氏因在此次事件中起到了主导作用,战后获得了巨大利益,一跃而成为晋国最大的一卿。不过,几十年后,韩、赵、魏又重演了当初的这一幕,联手将智氏灭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趣味战国——晋国四卿,智氏一家独大
?晋国的六卿执政体制持续长达百年,因公元前497年的中行氏和范氏之乱而被打破。中行氏和范氏狼狈为奸,本想一举吞并赵氏,却因智、魏、韩三家出手干涉而失败,中行氏和范氏因此被驱逐出局,晋国从此进入四卿执政时代。四卿之中,一卿为正,称为上卿;三卿为副,称为亚卿。公元前493年,时任上卿的智氏宗主荀跞去世,其子荀申继承家业,上卿之职则由赵氏宗主赵鞅接任。赵鞅为人宽厚,知书达礼,在他的领导下,四大家族相安无事。这种局面持续了十余年,直到公元前476年荀申去世。据《资治通鉴》记载,荀申去世前,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很费了一番心思。如果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原则,这个问题本来没什么好考虑的——正妻所生的长子即为世子。如若正妻无子,则在众多侧室所生的儿子选择一个,原则是子以母贵,女人的地位越高,她的儿子当选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随着家族之间的权力斗争越来越激烈,选择一个“对”的而不是“贵”的继承人,显得越来越重要...
· 晋国智氏灭掉了中行氏,最后头颅被赵氏当酒器
在当时晋国仅剩的四家:知、韩、赵、魏里,知氏是最强大的,可能是因为四家在灭中行氏、范氏之时,由于知氏与中行氏本为一家,所以中行氏的领地为知氏所得的原因。晋国荀氏本来为姬姓,原氏。周文王第十六子原叔被封到原地(今河南济源市西北),为伯爵,建立原国,文王第十六子被称为原伯,后人为原氏。晋国荀氏第一位人物荀息,本名原黯,也就是说他是原伯之后,与周同宗。原黯辅佐晋武公(前716年——前677年在位),晋武公在位时,灭郇国(山西省临猗县之故郇城),以封原黯,原黯即以封地改氏荀,字息。晋武公死后,其子晋献公继续重用荀息。荀息献计假道伐虢,帮助晋献公灭掉了虢国((今山西平陆)和虞国(山西省平陆、夏县一带)。献公临终之时托孤于荀息,任命荀息为执政大夫。荀息在献公去世后,遵献公遗愿,立奚齐为君。但晋大臣里克、邳郑先后杀死奚齐和卓子,荀息觉得对不起晋献公,于是自杀。荀息生逝敖,荀逝敖在史书上没有事情记载,可能...
· 中行氏
荀氏、中行氏、知氏合并世系
· 广西薛氏贝氏源流远 追溯本一家
自古相传,薛贝两姓是同宗,其历史根源如何,现将专题采访和调查实况,详述如下,仅供参考:1、关于太祖大牌价背面写有`薛贝`字样的传说。调查实况:巩桥明风寨21世玉泉同宗说:“我二十多岁时,就听父亲讲过:太祖三九公牌价背有一牌写有薛贝两字”中洞寨22世,82岁高龄的朝董同宗说:“我才十五六岁时,就听进样伯讲过,我们太祖三九公牌价背后另立有一牌位上写有:薛贝号仲睦妣~太字样(~太是朝董忘记了)当年大年三十到总祠拜祖时,出于好奇,我曾亲自爬上祖龛去看过,三九公牌价背面的小牌确实写有与进样伯所讲相同字样”2、薛贝两姓互不通婚:2001年冬,薛家兄弟一行300多人前来巩桥参加祭祖活动.当晚在贝氏宗祠召开座谈会.薛水贵在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他谈到了薛贝的兄弟原由,并说:“薛贝两姓是有血缘关系的,薛贝两姓不能联婚.”为了证实这一说法,我们委托居住在八步镇退休教师贝荣庚作深入了解,结果:在昭贺两地,薛贝...
· 东周时期晋国六卿之一:中行氏的发展史
中行(háng)氏,东周时期晋国六卿之一,前632年成立,前490年败亡。中行氏的直系先祖是中行桓子。中行桓子,姬姓,中行氏,名林父,因中行氏出于荀氏,故多称荀林父(生卒年不详),谥号曰桓,史称中行桓子。荀林父为纯臣荀息长孙,大夫逝敖之长子,智氏始祖智庄子的兄长。由来晋文公称霸,设三军三行,城濮之战,荀林父为晋文公御,一年后,文公作三行以备胡,以荀林父为中行将,自此荀姓产生新的支系--中行氏。荀林父(前632年-前594年)几经升迁,至公元前622年,佐下军,始入六正。后赵盾独擅晋政,权势熏天之时,荀林父凭借着自己独当一面的杰出才干,为赵盾所倚重;同时,荀林父为人正直,忠直厚道,对赵盾并非一味逢迎,而且对赵盾的专权又略有不满。前601年,赵盾逝世,破格提拔为人处事圆滑却不失原则的上军将郤缺为正卿,荀林父佐之。至公元前597年郤缺逝世,楚庄王趁晋国权利交接之机,率师北伐,荀林父临危受命,仓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