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神秘消失的古国:徐国存续了1500余年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73
转发:0
评论:0
神秘消失的古国:徐国存续了1500余年,徐,是一个姓,也曾是一个国。在遥远的上古时代,据说有位品行高洁的先贤带领百姓

  徐,是一个姓,也曾是一个国。在遥远的上古时代,据说有位品行高洁的先贤带领百姓开创了徐国。这个古国存续了1500余年。在它毁灭后,一群后裔以国为姓,永世纪念昔日家国的辉煌。

  徐,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个姓氏。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徐”这个姓氏起源于一个古老的国家——徐国。说起徐国,首先要说到大禹。大禹奉舜帝之命治理洪水,立下大功,得以继承舜的帝位。在他治水的过程中,东夷族领袖伯益的支持是功不可没的。正因为如此,大禹晚年也许是出于公心,也许是迫于,准备禅位给伯益。可伯益淡于权位,主动让位给禹的儿子启,自己隐居于箕山之北。根据《史记·夏本纪》的记载,禹一开始准备禅位给皋陶,但是皋陶早早就去世了,而后禹就准备禅位给伯益,但启依靠武力夺位,建立了夏朝。启子承父业,带来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改革,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进入“父传子,家天下”的奴隶社会。这不但改变了历史,而且改变了伯益所代表的东夷族诸多部落的命运。大在公元前2170年(夏启六年),为了永绝后患,夏启将伯益杀掉了。为笼络人心,夏启一面以重礼安葬伯益,一面将伯益的次子若木封于徐(山东中部、南部,郯城一带),这就是徐国的创始。

  夏朝期间,徐国国君大多贤明有为,徐国不断发展。夏朝对徐国不敢大意,经常进行征伐,掠夺财富和人丁,以削弱徐国的实力。这就引起后来徐国国君后羿、寒浞与夏的斗争。到了商代,徐国受征伐的情况大大减少了,徐国人在这种相对比较安定的环境中刀耕火种,在黄海地区创造出了灿烂文化。到了商末,特别是周朝前期,徐国力量强盛起来,甚至超过以前任何一个时期。从周公旦开始,周成王、周康王几代中,西周和徐的战争是最频繁的。徐国参与了以武庚为首的商殷残余贵族的叛乱,抵制周公的东征。徐国的驹王起兵直接攻周一直打到黄河边上,徐的后人为“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而自豪。鲁侯伯禽(周公旦的儿子)经常不断地与徐国磨擦,《尚书·费誓》载:鲁与徐戎、淮夷有过激烈的战争,鲁国受到威胁很大,以至一度不敢打开国都的东门。周朝统治者一直认为强盛的徐国是周朝统治的严重威胁,所以对徐国不放心,频频征伐。对此,《诗经》中多有记载。面对倾天下之力而来的周朝,徐国屡屡败退,南迁到泗洪一带。此时,徐国国君曾以诸侯国首领身份率兵西征,与周对峙。周穆王不敢与挟庞大军队而来的徐国交战,承认徐君为诸侯的盟主。可以说,徐国是周王朝第一个名正言顺的霸主,比春秋五霸的兴起要早得多。

  西周的中后期,王位子传到徐偃王手上,徐国在淮泗地区再度复兴,正如史料记载:“徐偃王处江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徐国的复兴引起西周担心,于是命楚国举兵讨伐。徐偃王生性仁义,不忍心因为战争而让徐、楚量规百姓受难,于公元前963年(周穆王十三年至十七年间)便弃国而走,定居到彭城武原县东山(今邳州西北徐山)下,随迁的百姓有数万之多。徐偃王还曾经率领部分徐国人经海路南下,到达浙江宁波一带。最终,徐偃王还是在追兵的压迫下,怀抱美玉投海而死。由于徐偃王的仁义备受称赞,周在击败徐偃王后,又被迫封徐偃王的次子宝宗为爵,置都彭城,继续治理徐国,这便是今天的梁王城的由来。此时是在周共王(前922~前900)时期。春秋时,齐国等诸侯国割据称霸,徐国再度南迁到淮南、江北苏皖接壤的淮泗地区。那时,徐国已经国力弱小,民心比较松散,没有多强的抵御力量,夹在大国之间,小心翼翼生存。公元前512年(周敬王八年)夏,吴国派出使臣,责令徐国(今安徽泗县)和钟吾国交出领兵在外的公子掩余和烛庸。二国依仗有强楚撑腰,拒不从命,并私自放走二公子,让他们去投奔楚国。楚昭王十分得意,立即派出大员隆重迎接二公子,并让二公子在养地(今河南沈丘县)暂时住。接着,又命令莠尹然、左司马沈尹戍重修养城,把养城东北边的城父、东南边的胡田两块地方封给二公子,企图利用二公子危害吴国。这正好给了吴王出兵的口实。同年冬,吴王夫差派孙武、伍子胥兴师北渡淮河伐徐,放泗水水淹徐国。徐王章羽披散着发头,脸上刺青,将自己捆绑起来,领着妻子跪在夫差面前,请求保留国土,夫差不准。章羽无奈之下带着王室族人逃奔了楚国,徐国自此失去国号。夏启6年封若木于徐之后,徐国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代,共有44代君王,存世1500余年。徐在西周为东夷集团中最大的国家,《韩非子》说他地域五百里。《诗经·大雅·常武》篇说“率彼淮浦,省此徐土”。目前,在浩浩茫茫的历史文献资料中,很少见到徐国的具体经营状态,如经济、生产方面的文字。但是我们从出土文物,特别是青铜器铭文考古中,可以获得一些间接的东西。古代青铜器出土文物,主要从商朝中、后期开始,到西周达鼎盛期。青铜器的制作标志着古代社会的生产和经济的发展。现已出土的西周青铜器有大量的铭文,极其丰富的证实和弥补了传统历史文献资料确切性及不足之处。西周金文中几次提到伐淮夷“孚吉金”的记录。“孚”相当于获取和掠夺的意思,“ 吉金”是优良的青铜器,徐戎是淮夷部族中最大的、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曾伯粟簋铭文载:“克逖淮夷,印燮繁汤(阳),金道锡行”,表明当时安徽繁阳以南的淮夷地区盛产铜和锡。《兮甲盘》铭记载西周关市之征,对南淮夷和诸侯百姓的相应规定,铭文中说:“淮夷旧我帛晦(贿)人,毋敢不出帛、其积、其进人。”“敢不用令,则即刑戴伐”,就是说淮夷必须向周王朝交纳吉金和财物,以及提供劳动力,否则就要讨伐。仅在周穆王时代,就发现十五器和淮夷有关的战争记录的铭文。《诗经·鲁颂·泮水》写鲁僖公征服淮夷,建造泮宫宴庆群僚的情况,以“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元龟象齿,大赂南金”为尾结之句。

  徐国的经济非常发达,是西周王朝赋税的主要提供地区,所以“征东夷”、“征东国”成为西周立国之后的主要战事,这在西周早期的许多青铜器铭文上也都有历史性的文字记载。徐国的经济发展还可以从徐器铭文和徐姓家谱及杂史中得到一些印象。例如:绍兴出土的“徐肴尹汤鼎”,“肴尹”是商朝、徐国、楚国设有管理祭祀的官员。《逸周书·王会解》中有:“祝淮氏、荣氏”:“淮、荣二祝之氏也。”其中淮氏当系淮夷,居然当上了周王朝的巫祝,可见淮夷经济的发达带来文化的进步,不然,周王朝不可能把祭祀这一神圣的职务轻易地授给一个夷人。徐国是淮夷中代表性的国家,已经有十分明确的分工管理这方面的官员。  《诗经·鲁颂·炯》是歌颂鲁国养马众多的篇章,相对来说淮夷地处江淮河网交错,航运事业占着优势。《英山徐氏宗谱》载:第三十八世祖先徐畅,“畅仕梦为司楫,主航运之事。周昭王南征,使畅操舟事之,行之汉泽,舟失其底,昭王死之,逸于南昌,报父仇也。”“司辑”是管理航运和船舶的官员,联系早先出版的《中文大辞典》“徐偃王”条下注:“穆王时徐子治国,仁义着闻,欲舟行上国,乃导沟陈蔡之间……”徐国居然想以航运的优势开凿运河,其国力可想而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神秘消失的古国续(二):徐国
第二章天下徐姓从此出——徐国徐,是一个姓,也曾是一个国。在遥远的上古时代,据说有位品行高洁的先贤带领百姓开创了徐国。这个古国存续了1500余年。在它毁灭后,一群后裔以国为姓,永世纪念昔日家国的辉煌。维系千年的徐国徐,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个姓氏。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徐”这个姓氏起源于一个古老的国家——徐国。说起徐国,首先要说到大禹。大禹奉舜帝之命治理洪水,立下大功,得以继承舜的帝位。在他治水的过程中,东夷族领袖伯益的支持是功不可没的。正因为如此,大禹晚年也许是出于公心,也许是迫于舆论,准备禅位给伯益。可伯益淡于权位,主动让位给禹的儿子启,自己隐居于箕山之北。根据《史记•夏本纪》的记载,禹一开始准备禅位给皋陶,但是皋陶早早就去世了,而后禹就准备禅位给伯益,但启依靠武力夺位,建立了夏朝。启子承父业,带来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改革,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进入“父传子,家...
· 神秘消失的古国――东胡国
中国历史东胡,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强盛一时的北方民族,因居匈奴以东而得名。它是中国东北部的古老游牧民族,是一个部落联盟,包括了当时族属相同而名号不一的大小部落。早在商代,就有东胡的活动记载。从有史记载以来,东胡一直是一个强大的部落,春秋战国时曾打败燕国,秦末,曾向匈奴进行敲诈、勒索。东胡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周秦两汉以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在今内蒙古东部,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一面和草原上的各族不断互相融合,一面又不断迁入中原与汉族融合,最后都融入汉族之中。因此东胡实际上是汉族祖先的一个主要支系。东胡族何时建立国家文献中没有更多的记载可说明。但从《史记·匈奴列传》提到燕将秦开曾在东胡做人质、及东胡以有王的记载,可推断出东胡在战国时就已经建立了国家,因此同时也形成了东胡民族。关于东胡的起源,有人认为,春秋时的山戎是东胡的前身。到了战国时期,山戎改称为东胡。按这种说法,...
· 神秘消失的古国(七):精绝国
站在尼雅河出昆仑山的河口放眼望去,只见一条谷地曲折北去,穿行于自昆仑山地向北方的沙漠延伸出去的山麓坡地之间.尼雅河最亲近的人们,自然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生息在河水两岸以及下游尾闾冲积三角洲上的古代尼雅人。他们是尼雅河绿洲的主人,他们曾经拥有一段夺目的辉煌。他们的国家,叫做精绝国。历史往往给人以无情的捉弄。那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古代遗址,往往最早被那些贪婪的掠夺者首先发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处于动荡、混乱之中。一批接一批的外国强盗趁机潜入中国,肆意盗取中国人的文明成果。英国人斯坦因就是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一个。在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古代时有一条叫做“尼雅”的大河从这里流出。它发源于昆仑山,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中部自南向北流入卡巴克·阿尔斯汉村附近的大沙漠,长约210公里。在出山口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盘旋,形成了一片冲积绿洲,叫做尼雅绿洲。1900年1月,斯坦因率领探险队来到了尼亚绿...
· 神秘消失的古国续(五):奄国
第五章若隐若现的历史——奄国它确实存在,却没有人说得清它的来龙去脉;它曾经非常强大,在历史上却没有多少记载。这时一个叫做奄国的古国。不知道何年何月,人们才能揭去它的面纱。淹城与奄国在江苏省常州市南面的武进区,有一座古代堡垒遗址,叫做淹城。淹城是我国目前西周到春秋时期保存下来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古城池。据说,这也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城三河”形制的古城。关于淹城,有这样一种说法:“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春秋看淹城。”那么,淹城是什么来历呢?原来,淹城曾是商末周初奄国的国都,奄君就是当时在山东曲阜之东的奄国君主。武王伐纣胜利后,商朝覆灭,纣王自焚,但是,纣王的儿子并没有死,殷商部落也没有被灭族。武王为纣王的儿子武庚保留了其祖先的土地,让他依旧住在朝歌。殷商部落的祖先原是从东夷部落集团分化出来而后加入华夏的,商朝王室与东夷的关系非常密切,而东夷集团此时也仍然有强大的实力。为了杜绝武庚联合东夷谋反...
· 神秘消失的古国―大理国
大理是中国宋代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在今云南一带建立的少数民族国家。后晋天福二年(937),通海节度段思平自立为王,国号为大理,1094年国中权臣高升泰改国号为大中,1096年段正淳改国号为后理。蒙古宪宗三年(1253),忽必烈征云南灭大理。大理国主段氏降,被任命为世袭总管。原大理官员多受封为云南各地土司。大理国大力推行汉族文化,用�k(bó)文说话,用汉字书写。今昆明古幢公园内的石幢,是大理时石雕仅存的硕果。此外,大理的壁画和木刻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大理盛行佛教,儒生无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师僧也都诵读儒书,有所谓的“释儒”(又称“儒释”)。可说大理国是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在著名武侠小说大家金庸先生的著作中,多次出现过大理国,如《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天龙八部》。在书中,大理国是由段氏王朝统治,人民儒雅宏文,衣冠谈吐都和中原汉人没什么分别。那么,我国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