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晋“天子争夺战”中,为什么晋国能胜出?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王室已衰弱到极点,统治范围方圆不足六百里,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不再朝见周天子,其统率诸侯的权利也早已名存实亡。
公元前636年,衰弱的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异母弟王子带盗嫂事发,与襄王发生火并,引导西戎兵攻周,占领了都城,周襄王仓皇出逃到郑国,向各国诸侯求救。天子蒙尘,身为以藩屏周的各诸侯国理应救援,但当时周天子威信扫地只是徒有其名,因此救不救援周天子也只能是各诸侯国结合自身利益需求,所做出的决定了。
当时有能力出兵援助周襄王的只有楚,秦,和晋三国而已。齐国本是春秋大国,但霸主齐桓公去世之后,齐国发生严重内乱,国力受到严重削弱,短时间内没有能力参与诸侯争霸事宜。而其他中原诸侯小国,则纷纷依附于各大强国,或“间于晋楚”或“朝秦暮楚”摇摆不定,没有精力更没有实力去营救周王室。面对周天子的求救请求,秦,晋,楚三国将会作何反应呢?
楚成王错失良机
楚国是南方大国,自齐国霸主地位丧失之后,楚成王便雄心勃勃的参与到中原诸侯的霸主争夺战中。在与宋襄公的”执牛耳之争“胜利后,楚国早已成为实际意义上的中原霸主。对于周天子的求救,楚成王的最初反应是”不予理睬“。
楚国有其自身战略的考虑”楚国已经是中原霸主,本身就没有必要在扛起“尊王”的大旗。况且楚国僭越称王已久,本身就要求与周王室平起平坐,如果此时发兵救援,则等于间接地承认了楚国的”诸侯“地位,与国不利。
而且楚成王自信的认为,周襄王逃到楚国的附庸郑国,就等于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只要不被其他诸侯利用则万事大吉。正是这一错误的决定,让楚成王最终”错失良机“。
秦穆公无功而返
秦国历来图谋扩张,秦穆公终其一生更是不遗余力的寻求东进,意图争霸中原。但位于秦国东进道路上的晋国,则成为秦人始终无法跨越的大山(秦国数次东进,均败于晋国)。
当周王室内乱的消息传到秦国,秦穆公敏锐的察觉到,这是一个绝好的”消息“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秦国出兵勤王,晋国定不能阻拦)于是亲自率领大军,跨国晋土,向成周进发。
晋国得知,立即派谋士赵衰前去交涉,赵衰说道:”周王室跟晋国本是姬姓同宗,今天子蒙尘,理应由晋国出兵相助,若劳师秦国而敝国却袖手旁观,岂不是对天子的不忠。再者说,上次重耳(晋文公)能够顺利返回晋国,全靠秦国出兵护送,为表感谢,这次护送周天子就由晋国代劳了”。
面对赵衰的说辞,秦穆公一时无言以对,想要强行动武,又恐实力不济,无奈之下只得下令撤军。秦国企图东进称霸的梦想,就这样再一次“无功而返”。
晋文公成就霸业
晋国国君是在外流亡长达十九年,刚刚回国继位的晋文公(重耳),虽已年逾六十(走路都要拄拐),但依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当晋国收到周天子的告急文书之时,谋士赵衰以一个政治家的嗅觉告知晋文公说:“争夺霸权的时机到了,如果晋国不抢先护送周天子回京而落在秦国之后,就无法在天下发号施令,现在尊敬周天子是晋国将来称霸的资本。”
文公采纳了赵衰的意见,派他去劝阻秦国,同时发兵勤王。三月,晋军到达阳樊并保卫了温地,随后打跑了西戎,斩杀了王子带,成功护送周襄王回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大为感动,把河内、阳樊两地赐给了晋国,并封晋文公为诸侯之伯(霸主)赐予其征伐的权利,楚成王得知悔之晚矣。
原先依附于楚国的很多小诸侯现在纷纷依附于晋国,新老“霸主”之间的战争已不可避免。
公元前632年为决定霸主归属,两大军事集团在城濮展开大战,一方是以晋国为首的晋,宋,齐,秦,联军,另一方是以楚国为首的楚,郑,陈,蔡联军,战争以晋联军胜出而告终。随后晋国胁迫周襄王参与践土会盟,晋文公从此正式登上了春秋霸主的舞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