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为什么孔子说樊须是一个“小人”?樊须到底做了什么让孔子不高兴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74
转发:0
评论:0
为什么孔子说樊须是一个“小人”?樊须到底做了什么让孔子不高兴,《论语》中有关樊迟的记载共有六处,都是他和夫子之间的问答。由于《论语》的编录

  《论语》中有关樊迟的记载共有六处,都是他和夫子之间的问答。由于《论语》的编录顺序并不按照时间的先后,所以这六处问答孰先孰后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根据这六处问答所合力展现的樊迟形象来看,他应该是一个很努力又很尊敬老师的学生。每次和先生见面,他都会恭恭敬敬地提问,有时候甚至会一连问好几个问题。既然是个尊师好学的后生,又经历过冲锋战场的生死考验,那他的学问应该是越来越好,从情感上来讲,也是越来越靠近夫子才对。所以,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认为《子路》篇中记录的樊迟想学种庄稼一事,应该是他和夫子之间留在《论语》中的最早一次对话。可是,就是这次对话,产生了他们谁也不曾料到的严重后果,它不仅使夫子被后人误解了几千年,也成为文化革命中夫子贬低和仇视贫下中农而被打倒批臭的重要证据。让我们来看看事情的原委: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这段话的前半部分说的是樊迟想跟孔老师学种庄稼。一日,樊迟请教夫子如何种田。孔老师一听,那可不是自己的强项,就据实相告: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说,那就请您教我如何种菜。孔老师只好又说:我也不如老菜农。两个问题都没找到答案,樊迟怏怏而出。如果事情只记录到这里,那就绝不会造成后来那么大的负面效应,反而彰显了夫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态度。可是,夫子实在不满意樊迟那种心智不明的懵懂状态,他大声叹息一句:“小人哉,樊须也!”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直呼樊须的大名,一是送了樊须一个“小人”的称号。这两点都很明显地表达了夫子的不悦。我们都知道,古人一般忌讳直呼别人姓名,认为这是不礼貌的表现。在《论语》里,当夫子说到弟子时,无论当面还是背后,都喜欢直接叫他们的名字,而不叫姓名,让人觉得很亲切,即便是对跟他叫板的宰予和总被他批评的仲由,他也没有直呼其姓名。可是对这个老实巴交的樊须,夫子则一反常态,连名加姓一起叫了出来,可见孔老师当时的确不怎么高兴。

  至于“小人”,更是表现了夫子对樊须的不满。不过,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这“小人”并不与“君子”对举,也就是说它不是一个道德概念,不是说樊须的品行有问题。这里的“小人”实际上是与“大人”对举,指的是在下位的人,是眼界有限、志向不大的人。在夫子看来,樊须应该从大处着眼,应该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应该学习为政方略,做一番大事业,真正能使人民安居乐业。所以面对樊须的不悟,面对他执著于种粮、种菜的不谋道只谋食的浅见,孔老师简直是恨铁不成钢,由不得地长叹一句:“小人哉,樊须也!”接下来,夫子仔细地解释了原因:身居上位者,如果能够做到“好礼”、“好义”、“好信”,那就必然会赢得百姓的尊敬、服从以及真心和实情。也一定会吸引四方的百姓背着抱着他们的儿女前来定居,到时候,人心归向,百姓各有所能,哪里还用得着在上位的人去亲自耕种呢?换句话讲,即使你是个耕田能手,你的地里出产很高,你又能解决几个人的温饱呢?所以,心里装着天下,凡事从大处着眼,做到“好礼”、“好义”、“好信”,这才是学习的着力点。为什么要与种田、种菜较劲呢?也许,夫子也知道樊须在保家为国的战斗中立有战功,所以对他更有一层期待,当樊须一个劲儿地要学种田、学种菜时,也就怪不得孔老师对他大失所望了,失望至极,“小人哉,樊须也”也就脱口而出了。不过,樊须脱下战袍想学种粮种菜,倒是解甲归田的绝好注脚。

  正是夫子这脱口而出的一句话,给自己惹来了巨大的麻烦。抓着这个把柄,有人认为他鄙视农业,有人认为他鄙视农业科技,有人认为他有违师道,还有人认为他瞧不起广大劳动人民。所以后来很多《论语》注疏的本子,都要在这里费一番口舌。如曹魏时期何晏的《论语集解》,北宋邢昺的《论语注疏》,南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代陈天祥的《四书辨疑》,都为夫子反对樊迟学稼做开脱,可见这句话是怎样的困扰了后儒。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句话又被拿出来说事,不过这回没有人能够为孔夫子做辩护律师,因为这句话被上纲上线地摆在了政治的高度,它是孔夫子仇视贫下中农的有力证据,这个证据和他“克己复礼”妄想变天的思想一起,成了他被彻底打倒批臭的充分理由,在车间、在地头、在营房、在课堂,在所有可以说话的地方,在所有可以张贴大字报的地方,他的名字成了时代流行语,他的至圣先师形象终于被孔老二所替代。孔夫子做梦也不会想到这句话居然被派上了这样的用场。

  可是,历史还是还了夫子的清白。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高明,他在差不多两千五百年以前,在反对樊迟学稼中就透露了自己的社会分工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分工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尺。今天我们看近代英国学者亚当·斯密《国富论》和当代其他一些经济学家有关社会分工的理论,也许会惊诧他们的睿智,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看一看这段樊迟学稼故事,仔细想一想它在历史上引起的一直不断的争讼,就可以推知这种社会分工思想的发展。孟子在《孟子·腾文公上》中明确指出社会分工的必要性,他总结的“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是对夫子社会分工思想的明晰,并且进一步指出了社会分工的两大类别和特点:“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跳出“阶级分析论”的框架,再把新时期关于生产力的新思想放进去,再用西方社会分工理论来观照,孟子这段两千多年前的老话就显出了智慧,而孔老师反对樊迟学稼就不能不说更有一种超前的智慧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关于樊须的评价如何?樊须是怎样的一个人
历史在孔老师的身后绕了一个很大的弯子,可是他并不知道这些天翻地覆的变化。他在反对完樊迟学稼以后,又继续做起了诲人不倦的工作。很可能樊迟的同学把孔老师那天的话及时传给了他,樊迟终于弄明白了老师对自己的期待,所以从那以后,樊迟所问的所有问题都紧紧围绕着修德这个大纲,而且很下苦功夫,光是“问仁”就问了三回。第一回樊迟问仁先从“问知”开始,这里的知同智。孔老师回答他:“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②意思是,专心致力于引导百姓走向仁义道德,对鬼神敬而远之可以说是智慧了。“敬而远之”意指尊敬而不迷信。这句话从“务民”说起,也就是说夫子对樊迟的教诲始终紧扣着他的弱点,提醒他考虑问题要从大处着眼。樊迟会意,所以他紧接着又问,那什么是“仁”呢?孔老师回答的很简要,他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就是说有仁德的人,应该难事冲在人前,获利退居人后。这“先难后获”四个字看起来很简单,可包孕的境界却很不...
· 樊迟向孔子请教问题,为什么孔子却要骂他?
孔子是咱们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大圣人,兴办教育,因材施教,弟子遍及天下。这样一位受人尊重的老师,为何会在弟子态度恭敬地请教问题后,转身就大骂其小人呢?今天咱们就来详细说说!大家都知道孔子教育讲究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弟子不同的性格,教授最符合弟子的知识。孔子一生鞠躬尽瘁,教授出了3000多名弟子,其中又以72位弟子最为杰出,在各个领域都做出了不少贡献。唯独孔子对一位非常杰出的弟子,十分的看不起,那就是论语中打过几次酱油的樊迟。为何一向温和的孔子会背后说弟子坏话呢?原来是因为樊迟向孔子请教了如何种庄稼的问题,孔子当面就斥责了他。樊迟走后,孔子还对其他弟子说,樊迟,小人也!孔子对弟子说这样重的话可是不多的,记载里最著名的只有两次。第一次是看见宰予白天里睡觉,愤怒说出了“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这句名言,现在还有不少老师拿这句批评学生;第二次就是斥责樊迟的,樊迟问完问题刚走,孔子就骂他“小人哉,...
· 揭秘:孔子的弟子樊迟真的是一个小人吗?
相传孔子前后招收过三千多名弟子,其中被认为品学优秀的,有七十多人(有说七十七人,有说七十二人);孔子自己列过一个后来被称为“四科十哲”的弟子排行榜,榜中十人可谓优中之优。樊须,字子迟,也叫樊迟,因为是在孔子结束周游列国回到鲁国后投到他门下的,因此未能跻身“四科十哲”行列。但从《论语》所载他跟孔子的亲近关系看,樊迟是得到孔子赏识的弟子。因此,属于七十多名品学优秀者之一。尽管如此,樊迟也曾遭到孔子毫不客气的斥责。字面上看起来,斥责措辞之严厉,比起骂宰予“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有过之而无不及。“朽木”“粪土”只是比喻的说法,而斥责樊迟的是“君子”的反义词,是孔子最鄙视的“小人”。事情的起因是,樊迟想学习农业技术。先是说自己想学种粮食,孔子觉得意外,就委婉地告诉他:“我不如老农民。”接着,樊迟又说自己想学种蔬菜,这时孔子大概有点生气了,告诉他:“我不如菜农。”樊迟走后,孔子很生气,骂他是...
· 樊於期做了什么?秦始皇为什么恨樊於期?
樊於期做了什么?秦始皇为什么恨樊於期?樊於期做了什么?秦始皇为什么恨樊於期?最近很多人都在问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秦始皇好像非常的恨这个樊於期,那么有人要问了,这个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恨呢?这个问题也挺有意思的,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其中的核心原因吧,感兴趣的你也别错过了,一起来分析下!秦始皇恨这个樊於期的核心原因就是,樊於期不仅仅是打了败仗,而且还畏罪潜逃,这还没完,还跑到别的国当了大将军,你说秦始皇恨不恨。樊於期乃秦国叛逃之将领,始皇嬴政自问对他颇为深厚,可一次讨伐赵国时,被名将李牧所败。樊於期不敢回国,于是逃往燕国,并拜为大将军。秦王知道后大怒欲狂,杀了樊於期所有的亲人和宗室,由此结下深仇。嬴政讨伐燕国,苦无借口,正好以捉拿叛将为由,攻打燕国,所以必须要他的人头。樊於期不是秦王所杀,是自己自杀而死。樊於期是秦国的将军,在带领秦兵攻打赵国的时,被赵国将领李牧打败,樊於期害怕秦始皇怪罪自...
· 樊须:字子迟,亦称樊迟,汉族,春秋末年鲁国人
樊须(前505或515-?),字子迟,亦称樊迟,汉族,春秋末年鲁国人(一说齐国人)。比孔子小三十六岁,他求知心切,上进心强。有勇力,二十多岁就仕于季氏,并在对齐作战中表现出了才识。《子路》载他曾向孔子问种田种菜的事,孔子答以“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去后,孔子却说:“小人哉,樊须也。”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樊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益都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樊子”。樊须是一个农民,在其未拜孔子为师之前,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孔子回鲁后拜师。他求知心切,三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还问“知”、“崇德、修业、辩惑”等,他有谋略,并具有勇武精神。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齐师伐鲁,冉求率“左师”御敌,冉求认为他能服从命令,以其为车右。鲁军不敢过沟迎战,他建议冉求带头,冉求纳之,鲁军大获全胜。在受教于孔子期间,有一次,向孔子请教种植五谷和蔬菜...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