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关于樊须的评价如何?樊须是怎样的一个人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954
转发:0
评论:0
关于樊须的评价如何?樊须是怎样的一个人,历史在孔老师的身后绕了一个很大的弯子,可是他并不知道这些天翻地覆的变化。他在

  历史在孔老师的身后绕了一个很大的弯子,可是他并不知道这些天翻地覆的变化。他在反对完樊迟学稼以后,又继续做起了诲人不倦的工作。很可能樊迟的同学把孔老师那天的话及时传给了他,樊迟终于弄明白了老师对自己的期待,所以从那以后,樊迟所问的所有问题都紧紧围绕着修德这个大纲,而且很下苦功夫,光是“问仁”就问了三回。

  第一回樊迟问仁先从“问知”开始,这里的知同智。孔老师回答他:“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②意思是,专心致力于引导百姓走向仁义道德,对鬼神敬而远之可以说是智慧了。“敬而远之”意指尊敬而不迷信。这句话从“务民”说起,也就是说夫子对樊迟的教诲始终紧扣着他的弱点,提醒他考虑问题要从大处着眼。樊迟会意,所以他紧接着又问,那什么是“仁”呢?孔老师回答的很简要,他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就是说有仁德的人,应该难事冲在人前,获利退居人后。这“先难后获”四个字看起来很简单,可包孕的境界却很不简单。也许这句话就是宋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母板吧。

  第二回樊迟问仁得到了夫子一个更简单的回答,可是这个回答非常有名。他问老师:什么是仁呀?老师只说了两个字:“爱人。”③后世对夫子学说的最简要的概述就是樊迟得到的这两个字,所谓“仁者爱人”。樊迟继续发问,那什么是智呢?孔老师又只答了两个字:“知人。”这次樊迟没有听明白(“樊迟未达”)。夫子看他一脸茫然,就补充说,推荐选拔正直的人,并把他们的位置安排在的人之上,那就可以使之人转化成正直之人了(“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可是樊迟还是转不过这个弯。下了课,他急忙找到同学子夏对他说:“乡(通“向”,意为刚才)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这子夏,名卜商,是个极聪明的学生,孔夫子去世后,他在西河一带讲学,很有盛名。听了樊迟的话,他大声赞叹老师的话意蕴丰厚(“富哉言乎”),然后举了两个例子分析给樊迟听:“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意思是舜和汤拥有天下,懂得在众人中选拔人才,分别推举贤人皋陶和伊尹担当重任,那些不仁之人也就自然被疏远了。这些都是知人的结果,也都是智慧的做法。这就绕回来回答了樊迟的“何以为智”的问题。经过子夏的一番解释,樊迟应该明白老师的意思了。的确,“智者知人”,知人善任,齐家治国平天下,哪一样少得了它呢?即便从个人的修身养性着眼,知人也是必修课。反过来讲,哪有知人的人不是智慧之人呢?需要区别的是,智慧与聪明并不是一回事。聪明更强调天生的资质,所谓耳聪目明,说的都是感官的特性。智慧强调的则是后天的修炼,它是一种在学习、在思考、在感悟、在经验的累积中获得的辨析判断和处理事物的能力。智慧饱含着仁德之心,看起来朴实无华,甚至是大智若愚。聪明是天赐的礼物,如果持有者不懂得正确地养护它,就会陷入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怪圈,那些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人,多半都是聪明过人的人。

  第三回樊迟问仁在《子路》篇里。这次的答案与前两回又有不同。第一回的“先难后获”讲的是一种姿态,第二回的“爱人”讲的是一种胸怀,层层递进,到了第三回就落在了实处。这一次,孔老师开始告诉樊迟具体的为仁方法:“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居处”,一人独居,“恭”,不惰,不放肆;“执事”,行事,“敬”,不懈怠,不怠慢;“与人忠”,待人忠诚。并且夫子还特别强调,“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就是说这些为仁的方法,即便在偏远的夷狄之邦,也不可弃之不行。的确,孔老师开出的这个为仁的方子,不仅可以跨越地域,在夷狄之邦生效,而且也可以穿越几千年的时光,在今天依然发挥效用。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慎独、敬事、忠诚,那他不是仁人又是什么人呢?所以,孔老师的这个答案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樊哙生平简介樊哙的历史评价如何?
樊哙是西汉的开国武将,是一位生猛的大将军,早年的时候只是沛县的一个卖狗肉的小老板。汉高祖刘邦身边的将领,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曾经在沛县结识的义士,他们做着不同的工作,行业也是千奇百怪,会的技能也跟上战场打仗、治理国家没有丝毫的关系。在开朝的军功当中,能和樊哙一较高下的恐怕就只有同是沛县老乡的周勃了,而这位叫做周勃的同志曾经也是一位小百姓,就会吹点音乐,编点东西去卖,还会养蚕,总之就是一个手艺人,最后到了战场上,杀起人来眼睛都不眨的,军功蹭蹭蹭的往上涨,地位也是越来越高。樊哙不仅为刘邦在战场下扫平了很多威胁,在身系刘邦性命的鸿门宴上更是表现了超凡的智慧和谋略,掩护刘邦安全回到汉营。樊哙最后还成为了刘邦的小姨夫,因为樊哙迎娶了吕雉的妹妹。从此以后,刘邦和樊哙的关系更加亲密了,这可是亲上加亲的亲戚啊!以前是一起上战场出生入死的兄弟,现在是同为连襟的亲人,关系可不就更上一层了吗?可是不要以为和皇帝的关...
· 樊哙生平简介樊哙的历史评价如何?
樊哙是西汉的开国武将,是一位生猛的大将军,早年的时候只是沛县的一个卖狗肉的小老板。汉高祖刘邦身边的将领,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曾经在沛县结识的义士,他们做着不同的工作,行业也是千奇百怪,会的技能也跟上战场打仗、治理国家没有丝毫的关系。在开朝的军功当中,能和樊哙一较高下的恐怕就只有同是沛县老乡的周勃了,而这位叫做周勃的同志曾经也是一位小百姓,就会吹点音乐,编点东西去卖,还会养蚕,总之就是一个手艺人,最后到了战场上,杀起人来眼睛都不眨的,军功蹭蹭蹭的往上涨,地位也是越来越高。樊哙不仅为刘邦在战场下扫平了很多威胁,在身系刘邦性命的鸿门宴上更是表现了超凡的智慧和谋略,掩护刘邦安全回到汉营。樊哙最后还成为了刘邦的小姨夫,因为樊哙迎娶了吕雉的妹妹。从此以后,刘邦和樊哙的关系更加亲密了,这可是亲上加亲的亲戚啊!以前是一起上战场出生入死的兄弟,现在是同为连襟的亲人,关系可不就更上一层了吗?可是不要以为和皇帝的关...
· 樊须:字子迟,亦称樊迟,汉族,春秋末年鲁国人
樊须(前505或515-?),字子迟,亦称樊迟,汉族,春秋末年鲁国人(一说齐国人)。比孔子小三十六岁,他求知心切,上进心强。有勇力,二十多岁就仕于季氏,并在对齐作战中表现出了才识。《子路》载他曾向孔子问种田种菜的事,孔子答以“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去后,孔子却说:“小人哉,樊须也。”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樊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益都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樊子”。樊须是一个农民,在其未拜孔子为师之前,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孔子回鲁后拜师。他求知心切,三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还问“知”、“崇德、修业、辩惑”等,他有谋略,并具有勇武精神。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齐师伐鲁,冉求率“左师”御敌,冉求认为他能服从命令,以其为车右。鲁军不敢过沟迎战,他建议冉求带头,冉求纳之,鲁军大获全胜。在受教于孔子期间,有一次,向孔子请教种植五谷和蔬菜...
· 为什么孔子说樊须是一个“小人”?樊须到底做了什么让孔子不高兴
《论语》中有关樊迟的记载共有六处,都是他和夫子之间的问答。由于《论语》的编录顺序并不按照时间的先后,所以这六处问答孰先孰后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根据这六处问答所合力展现的樊迟形象来看,他应该是一个很努力又很尊敬老师的学生。每次和先生见面,他都会恭恭敬敬地提问,有时候甚至会一连问好几个问题。既然是个尊师好学的后生,又经历过冲锋战场的生死考验,那他的学问应该是越来越好,从情感上来讲,也是越来越靠近夫子才对。所以,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认为《子路》篇中记录的樊迟想学种庄稼一事,应该是他和夫子之间留在《论语》中的最早一次对话。可是,就是这次对话,产生了他们谁也不曾料到的严重后果,它不仅使夫子被后人误解了几千年,也成为文化革命中夫子贬低和仇视贫下中农而被打倒批臭的重要证据。让我们来看看事情的原委: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莫敢...
· 樊哙是卖狗肉的?樊哙与刘邦关于狗肉的故事
导读:秦末时期,樊哙出身寒微,只是一个卖狗肉的,以此来挣得钱财养家糊口。樊哙虽然是卖狗肉的,可是刀法很准,顺着狗的纹理下去,一刀到底,所砍下的狗肉,不禁干净漂亮,更加口味鲜美。樊哙身高一米八,孔武有力,再在市场上卖着狗肉,很是惹人注意,再加上他为人豪爽,因此他的摊贩总是有很多人。樊哙的生计可以勉强度日。樊哙家在沛县河西,刘邦也在沛县河西居住,倘若樊哙没有遇到刘邦,樊哙救不回九死一生,赶往沙场。而正是因为他遇到了刘邦,两人开始牵扯出了不解的渊源。刘邦年轻人家穷没钱,也在河西居住,而樊哙在河西设摊卖狗肉,而刘邦经常吃樊哙的狗肉不给钱,说是赊账,常赊不还。日久天长,樊哙本小利短,吃不消了,不赊又拉不下面子,只好悄悄由河西搬到了河东去卖狗肉。然后,一连三天,刘邦吃不到樊哙的狗肉,一打听,知道樊哙搬到河对面去了,便急忙向河东赶去。那时,泗水很宽,平时只有一条木船摆,人多船小,刘邦没有摆渡钱,挤不上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