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宋朝官制: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治)抑武(官)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699
转发:1
评论:0
宋朝官制: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治)抑武(官),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加强中央集权,在职官制度上,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

  宋朝的主要特点是加强中央集权,在职官制度上,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治)抑武(官)。宋朝官制,以元丰改制为界限,改制前、后各为一阶段,南宋又为一大阶段。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官称和实职的分离,使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握有最高行政权者是“宰执”。

  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种种因素。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的专权,宋朝廷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各种制度。可以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从宋代逐步发展的。

宋朝官制: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治)抑武(官)

  官、职

  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从赵匡胤建立宋王朝开始,就对中央官制作了调整。其特点是用设官分职、分割各级长官事权的办法来削弱其权力的。这样,有些官只是空名,所谓“官”,其概念只是拿俸禄而已。

  这类官有两种情况,第一,在宋太祖、太宗统一五代十国的过程中,留用了大批各国旧官员,使他们保持官位,领取俸禄,但不使掌握实权(只对其中认为可靠者安排一些实际职务);第二,对于宗室、外戚、勋旧,也仅授予高官,优加俸禄,而不给实职。至真宗时,便把这些措施加以制度化。按照这个制度,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还加有“职”的头衔。“官”只是说明他可以领取俸禄,而职才有实际的权力。每个机关彼此互相牵制, “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例如左、右仆射、六部尚书、侍郎、大夫、郎中、员外郎、卿、少卿等,在成为官阶的名称后,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不再担任与官名相应的职务。这些官名只用作定品秩、俸禄、章服和序迁的根据,因此称为正官或本官,又称阶官或寄禄官。其中有文资、武阶的区别。差遣是指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又称“职事官”。差遣名称中常带有判、知、权、直、试、管勾、提举、提点、签书、监等字,如知县、参知政事、知制诰、直秘阁、判祠部事、提点刑狱公事之类。也有一些差遣并不带上这些字样,如县令、安抚使等。官阶按年资升迁,即使不担任差遣,也可依阶领取俸禄,而差遣则根据朝廷的需要和官员的才能,进行调动和升降。所以真正决定其实权的不是官阶,而是差遣。至于“职”,一般指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和秘阁中的官职,如大学士、学士、待制等,是授予较高级文臣的清高衔头,并非实有所掌。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官制改革后,撤销馆职,另设秘书省职事官,自秘书监丞、著作郎以下,都称馆职。其他文臣兼带馆职,武臣带阁门宣赞舍人,则称“贴职”。

宋朝官制: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治)抑武(官)

  职事

  官称和实职的分离,使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名义上都有正式官员,但除非皇帝特命,不管本部的职事。《宋史·职官志一》说:

  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

  又说:仆射、尚书、丞、郎、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

  这样,各级官府层次重复,叠床架屋,机构空前庞大。但是,却有利于皇帝直接控制用人大权,他可以随时提拔官阶较低而有才能者担任要职,也可随时撤换无能之辈。历代的官制,宋朝大多保留下来。《宋史·职官志》云: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自赵匡胤建宋以后,三师、三公之制虽承唐制保留下来,但授与大臣者为数并不多,尤其是太师一官,只以赵普与文彦博两人功高德厚方予特拜。但自蔡京擅政以后,拜三公者在宣和年间竟多达18人。这18人中,除了蔡京父子及童贯、王黼等宠臣外,其他多为宋徽宗的儿子(太子除外)任职。

宋朝官制: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治)抑武(官)

  宰执

  宋代的中枢机构,真正握有最高行政权者是“宰执”。所谓“宰执”,即宰相与执政之统称。宋代的宰相称中书门下平章事,副职称参知政事。参知政事也称为“执政”,这是赵匡胤为牵制宰相而设置的。据李焘《长编》卷5所记,宋太祖登位后,仍留用后周宰臣范质、王溥等为相,及范质等求退之后,虽以赵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但未行宰相署敕之事。当时有大臣认为宰相虚位,应以尚书省长官行宰相署敕之权,但有的大臣不同意,说平章事即宰相之任。那时加封为平章事者,还有多人,但都是在朝外的“使相”之类(宋制,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兼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都称为使相,但不预闻政事)。因此赵普独擅宰相之权。宋太祖要给赵普设置一个副职,但想不出合适的名称,便问翰林学士陶榖:相“下宰一等有何官?”陶榖回答说,唐代曾有参知机务、参知政事之称。于是便以薛居正、吕余庆为参知政事。这是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时的事。当时设置的参知政事地位还很低,据《长编》卷5载:“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止令就宣徽使厅上事,殿廷别设位于宰相后,敕尾署衔降宰相数字,月伴杂给皆半之。”政事堂是宰相议事办公的地方,参知政事连宰相的办公厅都不能进,可见没有多大权力。后来,宋太祖看到赵普为政专断,为了加强对宰相的牵制,便提高参知政事的地位和职权。开宝六年(公元973年)诏薛居正、吕余庆与赵普“更知印拥班奏事”,以分其权。到了太宗时,又进一步提高参知政事的地位。据《长编》卷37载:至道元年(公元995年)正月戊子,太宗诏曰:

  自今参知政事宜与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其位先异位,宜合而为一。遇宰相、使相、亲王得议军国大政,并得升都堂。

宋朝官制: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治)抑武(官)

  都堂就是政事堂。参知政事原来与宰相在地位和职权上的差别,至此完全消除。这就形成了对宰相的有力牵制。所以宋代常以“宰执”并称。参知政事一名虽沿自唐代,而唐代的参知政事并非常制,凡以他官而居宰相职的,即称为参知政事。也有称为参预朝政,参议朝政。而宋代所设的参知政事,则成为宰相副职之定制。参知政事地位的提高,是宋代统治者削弱宰相之权,并使之与宰相互相牵制从而加强皇权的重要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曹魏禁卫武官制度考论
摘要继承汉魏之际曹操霸府的禁卫之制,曹魏王朝确立了以领军和护军将军为主体的禁卫武官制度。曹魏一代,领军将军、护军将军少见,而以资轻于将军之中领军、中护军为制度常态。领军、护军分掌宫城内、外禁卫军,维护以宫殿—宫城为中心的京师安全,尤其保卫皇帝(后期以司马氏权臣为主)更是禁卫武官职责的核心所在。随着司马氏权力的膨胀,宫城内禁卫的重要性让位于宫城外禁卫,领军地位下降,而护军地位上升。武卫将军掌殿内禁卫,在曹魏前期颇为机要。领军所主三营之一的中垒将军始设于明帝时而又一度被废。此外又曾临时设置过掌宫城内禁卫的中坚、骁骑、游击将军。汉代重要禁卫武官五校尉存在于曹魏一朝,隶领军掌宫城内禁卫,其所领营兵比东汉大为减少,但机要性有所增强。典志载曹魏领军“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但在不同政局下领军所主诸营有一定变化;又谓“护军隶领军”,然并无史料左证,至少司马氏专政后领、护军地位相当,且一度不设领军,二者...
· 曹魏禁卫武官制度考论
摘要继承汉魏之际曹操霸府的禁卫之制,曹魏王朝确立了以领军和护军将军为主体的禁卫武官制度。曹魏一代,领军将军、护军将军少见,而以资轻于将军之中领军、中护军为制度常态。领军、护军分掌宫城内、外禁卫军,维护以宫殿—宫城为中心的京师安全,尤其保卫皇帝(后期以司马氏权臣为主)更是禁卫武官职责的核心所在。随着司马氏权力的膨胀,宫城内禁卫的重要性让位于宫城外禁卫,领军地位下降,而护军地位上升。武卫将军掌殿内禁卫,在曹魏前期颇为机要。领军所主三营之一的中垒将军始设于明帝时而又一度被废。此外又曾临时设置过掌宫城内禁卫的中坚、骁骑、游击将军。汉代重要禁卫武官五校尉存在于曹魏一朝,隶领军掌宫城内禁卫,其所领营兵比东汉大为减少,但机要性有所增强。典志载曹魏领军「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但在不同政局下领军所主诸营有一定变化;又谓「护军隶领军」,然并无史料左证,至少司马氏专政后领、护军地位相当,且一度不设领军,二者...
· 宋朝官制下的京官和武官都有着什么区别?都分别是做什么的
京官宋代在京服职的文官,按其官阶分为京官和升朝官二等。唐代从宰相以下在京师做官者,均称之为“京官”。其中常能朝见皇帝的称为“常参官”,此外称为“未常参官”。宋代的京官含义又有不同,仅指不常参的低级文官,实际类似唐代的“未常参官”。这类京官的寄禄官,宋初有秘书省的著作佐郎、大理寺丞以下到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将作监主簿等。宋神宗改革官制,自下而上有承务郎、承奉郎、承事郎、宣义郎、宣德郎(徽宗政和间改称宣教郎)等五阶,其官品为从八品、正八品和正七品。宋代初年,由吏部主管京官注授差遣事宜。太宗时设差遣院,与升朝官一起,由差遣院委派差遣。神宗改制后,废除京官之称,规定在法律上和一般公文中都称“承务郎”以上,不过时俗仍沿旧习称京官。唐代的常参官在宋代称为“升朝官”。这是对可以朝见皇帝和参加宴坐的中、高级官员的总称。北宋前期,文臣自太子中允,武臣自内殿崇班以上均为升朝官。神宗改革官制后,文臣自通直郎到开...
· 分散网络
结构每台电脑都是一个“节点”(node),每个节点都彼此相联,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此种网络结构中,不存在中央的概念,而且单个节点的重要性大大降低。相对于中央控制式网络,分布式网络只重视结果——把信号送到目的地,而不关心过程——通过何种途径传输。网络专家尼葛洛庞帝(NicholasNegropoute)对包切换及网络传播原理做了如下解释:“一个个信息包各自独立,其中包含了大量讯息,每个信息包都可以经由不同的传输路径,从甲地传输到乙地。现在,假定我要从波士顿把这段文字传到旧金山给你。每个信息包......基本上都可以采取不同的路径,有的经由丹佛,有的经由芝加哥,有的经由达拉斯,等等。假设信息包在旧金山以此排序时,却发现6号信息包不见了。6号信息包究竟出了什么事?军方拨款资助阿帕网时,正值冷战高峰。核战的威胁让人忧心忡忡。因此,假设6号信息包经过明尼阿波利斯时,敌人的飞弹正好落在这个城市。6...
· 动力分散式列车
特性多数的动力分散式列车因加速性能较佳,适合走停很频繁的通勤客运列车或是纵坡度变化大的崎岖地形。但因动车组里面各车厢的编组需固定,难以灵活变更调度,所以货运上的使用并不普遍。EMU的电动机一般是安装在车厢底转向架之上。DMU一般由柴油发动机透过齿轮机械传动或以液力变扭器作液力传动,但亦存在有“柴电动力”(DEMU)的设计方式,其柴油发动机所产生的动力完全只被用在产生电力上而不与车轮组之间有任何实质连结,再以电力驱动位于各动力车厢转向架上的电动马达来产生推进力。动力分散式列车的驾驶室空间一般都较为精简,通常设在列车的两端。一列动力分散式列车之内不一定是每个车厢都带有发动机,列车内无动力的车辆称为“无动力客车”。为了方便了解动车组的动力车构成,一般为以英文字母“M”(motor/马达)与“T”(trailer/无动力车卡)来分别代表动力车厢与无动力车卡的分布。例如,6M2T表示这列共有8节车厢...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