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揭秘:为什么说魏国促进了秦国的统一?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06
转发:0
评论:0
揭秘:为什么说魏国促进了秦国的统一?,战国前期,魏国可以说是最强大的国家,经常凭借自己的雄厚实力肆意攻打其他的国家

  战国前期,魏国可以说是最强大的国家,经常凭借自己的雄厚实力肆意攻打其他的国家,尤其是秦国。他和秦国可以说是世仇,他们两国经常打仗,经常争夺河西之地。搞得河西之地的人民基本上两天换一个国家,一会属于魏国,一会属于秦国。但是也就是这个试秦国为世仇的国家,却间接促进了秦国的强大,最终把魏国自己都给灭了,并统一了六国。那么这个魏国是怎样促进了秦国的强大那?

  我们都知道,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是比较弱的,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变得逐渐的强大。秦国一直被山东六国视为蛮夷之国,但就是因为变法秦国被冠以虎狼之师的威名。更要命的是,商鞅打败了当时比较强大且为世仇的魏国,要知道在这之前秦魏交战往往都是败多胜少的,而且攻占了秦国垂涎不已的河西之地还活捉了当时的大将公子卬,可以说大大增强了秦国的实力,大大增强了秦国在七国中的威望。不巧的是,商鞅正是魏国人,他是因为在魏国混不下去了才去的秦国,谁知道商鞅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开始变法,成为秦国统一的第一步棋。

  秦孝公之后,秦惠文王即位。秦惠文王最厉害的谋臣是张仪,提起张仪,大家总能想得起连横。山东各国为了对付日益强大的秦国和齐国,经常几个国家联合起来攻打一个国家,尤其是韩魏赵最为积极。张仪为了破解这个局面,就运用了连横的政策。张仪运用自己的嘴皮子让和合纵的国家与秦国结盟,这样合纵联盟自然瓦解,秦国威胁得以消除。因为各国利益诉求不一样,所以张仪挑拨的自然也就容易些。这个张仪又是个魏国人,因为战国经常战争,所以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并不高,帮助别的国家打败自己的母国也并不是可以愧疚的事。正是因为有了张仪,秦国才得以东出,完成了秦国统一的第二步棋。

  要说秦国真正崛起,那还得是秦昭襄王时代。我们知道,秦昭襄王前期有芈太后和母舅魏冉掌权,虽说她两把国家治理的很好,但是对于君主来说,权利总是最重要的。而帮助秦昭襄王夺权的正是范睢,范睢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我要说远交近攻大家就能想的起来。范睢不仅让秦王夺权,而且建议秦国结交离自己比较远的齐国,从而不断的蚕食别国的土地。这个战略的执行者自然是范睢,范睢的执行让秦国变得更加的强大吗,让秦国成为一个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成为其余六国都非常害怕的国家。至此,秦国统一的基石全部完成,而后面的统一,基本上就只剩收割人头了。自然,这个范睢又是魏国人,又是因为混不下去来的秦国。

  你看,使秦国强大的三个关键人物全部出身魏国,魏国算得上战国时代最大的冤大头了。如果魏王能够重视人才,说不定统一六国的就是魏国了。魏国啊魏国,你是把人才拱手让给了秦国,也把统一天下的机会让给了秦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长平之战的意义:促进了秦统一六国的进程
在周王朝即将走向末日的战国时期,发生了一场被认为是当时天下局势转折点的战争——长平之战。而这场战争也是当时众多战争中规模最大,以及伤亡最惨烈的一场。战争结束后,秦统一各国的脚步再无人能够阻挡。长平之战图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上党郡与韩国失去联系。郡守冯亭不愿听从韩王的命令,将上党郡拱手献给秦国。他派遣使者去往赵国,表明愿意将上党郡的城池献给赵国。赵王认为这是大利,便欣然同意。赵国此举引起了秦国的不满,秦王决定出兵伐赵。公元前260年,秦军攻取上党,继而去攻打长平,赵王令大将廉颇迎战。之后发生的几次对战中,赵军均失利,两个重要据点被秦军占领,还不断有尉官被俘虏。赵王由此对廉颇心生不满。此后,廉颇依托有利地形,固守不出。其实,这看来是一种消极的对抗方式,但这位老将的心中自有他的一番打算。秦军远征而来,只有急击速战,成功的可能性才大。而一旦拖的时间越久,往往就会导致士气低下、攻势受挫,这会大...
· 揭秘:为何说楚国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
用战国七雄来比拟当今世界的七个大国,楚国相当于苏俄,秦国则相当于美国,这个比喻倒是十分有嚼头,秦国像美国一样,军力最强,国力最盛,而楚国则像苏俄一样,土地广阔,军备一流,在“二战”之后,世界形成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瓜分世界的场面,展开了四十多年的冷战对峙,其余小国纷纷选边站队,而在战国中后期,秦国和楚国也是七雄中最大的军事强国,夹在中间的小国常常白天倒向秦国,晚上就倒向楚国,诞生了一个成语“朝秦暮楚”。按资历,楚国比秦国牛气多了,楚国称王跟周王室顶牛的时候,秦国连国都不是,还是个给周王室养马的部落,秦国和楚国的关系也是相爱相杀几百年,秦国曾救过楚国一命,当年楚国被吴国攻占了国都,差点亡国,楚国忠臣申包胥到秦国哭了七天七夜,请来了秦国救兵解救了楚国。而秦楚之间联姻也不断,秦惠文王的芈八子(即剧中的芈月)、秦孝文王的华阳夫人都来自楚国,秦国的美女孟嬴也曾经许给楚国太子建,不料却被他爹楚平王“扒灰”...
· 为什么科举制度促进了唐朝诗歌的繁荣?原来是这样
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时代,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背上几句唐朝的诗歌,涌现出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等一大批伟大的诗人。而唐朝能够成为古诗的盛世,科举制产生了非常的影响。隋文帝虽然建立了雏形,但科举制的体系确立与完善都是唐朝完成的,可以说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唐代而非隋朝。根据史书记载,包括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在内,唐初科举的科目约有五十多种。不过由于各种原因,大概到了唐高宗时期,唐朝科举的主要科目基本上就是进士和明经,其他科目逐渐都被废除了。其中进士的考试内容主要是时务策和诗赋文章,而明经的考试内容则主要是时务策和经义。因为诗赋文章的考试难度要大于经义的考试难度,当时就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所以进士科逐渐发展成为唐朝科举制中最重要的科目。唐高宗之后的很多宰相都是进士科出身,比如张柬之、宋璟等等。正是因为进士科的考试难度大,考中之后的前途待遇要比其...
· 魏国和楚国的变法,为什么不如秦国有效?
魏国和楚国的变法,为什么不如秦国有效?秦国启动商鞅变法,此后国力逐渐强盛,在接下来的100多年里成了唯一的强国,由秦始皇完成了一统六国的伟业。实际上秦国的崛起之路走得很冒险,当时魏国和楚国都是强国,而且他们也有进行变法改革,不过从结局来看,魏国和楚国的变法为什么就不如秦国来的奏效呢?其实变法只是崛起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能够坚持,前后君王要有继承,秦国能够完成一统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在于奋六世之余烈。春秋时期,东周大约有一百四十多个诸侯,随着连绵不尽兼并战争,进入战国以后,只剩下以齐、楚、燕、韩、赵、魏、秦等“战国七雄”为首的十余个诸侯国了。经年累月的兼并战争,让战国时期的诸侯王们倍感生存压力,纷纷寻求富国强兵方法。与此同时,“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教训,也使得诸侯王们对过去的“世卿世禄”产生动摇,为稳固自己的地位,必须采用更加集权的统治方式。于是,在那个充满铁血的战国时代,兴起了一场又一...
· 秦国起源历史,商鞅变法促成秦国的兴起
秦国(秦人)起源秦人是汉族西迁的一支。秦之先祖为先贤伯益,伯益乃颛顼后代(注:黄帝正妃嫘祖生二子:长曰玄嚣、次曰昌意;玄嚣生�f极;�f极生三子:帝喾、挥公、大业之父;昌意生一子名颛顼,颛顼有一女名女修;大业之父娶颛顼之女女修,生伯益)。本为古部落首领,舜帝赐姓“嬴”。至夏末,费昌(伯益次子若木之玄孙)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商汤御,败桀于鸣条,其后嬴姓世代辅佐殷商,故史载嬴姓多显。至商末,蜚廉(伯益五世孙中��之子)、恶来(蜚廉长子,恶来之弟是季胜)父子皆以材力侍纣,后周武王伐纣,败商军,武王亲射恶来之口以泄愤,蜚廉奔霍太山,嬴姓中衰。至周穆王,造父(注:蜚廉次子季胜生孟增,孟增生衡父,衡父生造父)为周王御,千里平定徐国之乱,受封于赵城,其宗族乃为赵氏,造父侄孙非子(注:恶来生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季胜生孟增,孟增生衡父,衡父生造父)为周孝王牧马有功,周孝...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