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鞠通:名瑭,淮安市人,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55
转发:0
评论:0
吴鞠通:名瑭,淮安市人,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吴鞠通(1758--1836),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享年79岁。(见《吴鞠

  吴鞠通(1758--1836),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享年79岁。(见《吴鞠通年岁考》载《江苏中医1964年4期)他是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对中医学的贡献,在于对中医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论上的完善,尤其对于温热性疾病的治疗,他对于理论的发挥和留下的诸多方剂,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吴鞠通,名瑭,淮安市人,生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卒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享年79岁。他是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对中医学的贡献,在于对中医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论上的完善,尤其对于温热性疾病的治疗,他对于理论的发挥和留下的诸多方剂,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吴鞠通出生于淮安市一个穷书生家庭。父吴守让,字逊夫,乾隆辛巳(1761年)秀才(《淮山肄雅录》)。吴鞠通一生悬壶,自26岁离淮后,主要在京城行医,晚年又云游大江南北,虽曾几度回淮,与淮阴名士丁晏、潘德舆、孔继嵘、名医杨福堂为至交好友,但在地方文献中很难找到一篇比较完整的关于他生平的资料。我们只能从他的《温病条辨·自序》等材料中知其生平经历的大概情况。

  青年时攻科举习儒,19岁时父亲病故,于是弃儒学医。后被选副贡入京,参与《四库全书》医书部分的抄写检校工作,读了吴又可《温疫论》深受启发,又研读晋唐以降各家学说,收益不浅,于医学知识大有长进。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京都大疫流行,不少病人因治疗不当而死亡,吴鞠通利用叶天士之法奋力抢救,抢救了数十病人,名声大振。

  吴鞠通当时学医未成,深感锥心疾首,他的境遇竟与汉代张仲景感于宗族数百人死于伤寒而奋力钻研极其相似。吴鞠通发奋读书,精究医术,终成温病大家,是温病学派的最高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医学―明清名医―吴瑭
吴瑭(1758~1836),字配珩,又字鞠通。江苏淮阴人。少习儒,十九岁而父病亡,哀痛欲绝,遂广购方书读之。至张仲景《伤寒论・序》“外逐荣辱,内忘身命”之论,乃慨然弃举子业,专攻方术。乾隆癸卯〔1783〕秋,赴京师,参与抄写检校《四库全书》,得读吴又可《温疫论》,顿开茅塞。癸丑岁(1793),京师流行温疫,友人强起之治,但所见大抵皆已因误治而成坏病者,吴瑭治之,尚存活数十人,而死于世俗凡医之手不可胜数。吴瑭因而著成《温病条辨》,前后化了六年时间,提出“三焦辨证”理论,故为温病学派之圭臬。此后吴氏以医为业,孜孜汲汲四十余年,屡起沉症。晚年著《医医病书》(1831)二卷,针砭时医弊端,阐论医德,亦为世人所重。其医案得后人汇辑整理成《吴鞠通先生医案》(一名《吴氏医案》)五卷(一作四卷),亦医家喜读之书。
· 吴瑭
简介19岁时,吴瑭父亲因病去世,于是他立志学医,师承叶天士。学医四年后,他的侄子因患喉炎而发烧很严重,请来医生因医治不当反而病情加重,连话都说不了。后来又请来几位医生,都因方法不对头,导致病人病情恶化而死去。此后吴瑭更加发奋学医。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应朝廷聘请在京负责检校《四库全书》中的医书。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北京大疫,吴鞠通奋力抢救,名声大振。经历经过数年的努力,吴瑭终于探索出一些规律和医治方法,并于1798年著成《温病条辨》一书,他的这部书,是治疗温热病较有系统的一部温病学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书中创立了“三焦辨证”的学说,这是继叶天士发展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后,在中医理论和辨证方法上的又一创举。“三焦辨证”就是将人体“横向”地分为上、中、下三焦,上焦以心肺为主,中焦以脾胃为主,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及膀胱。这是一种新的人体脏腑归类方法,此法十分...
· 中医文化―看吴鞠通如何“佩姜”、用姜
清代名医吴鞠通常将一块老干姜用小绢袋盛装佩带身上,称佩姜,以避瘟疫邪气。一天,他在郊外遇见一村妇面白昏倒,守候一旁的丈夫顿足捶胸。问原因,知妇人连日泄泻。吴鞠通诊其脉舌,为寒湿泄泻虚脱日晒晕厥,便取佩姜嘱其夫速煎送来,即于树荫处为之点穴揉按。村妇服姜汤后四肢渐转温暖,目睁神复。有一富商的儿子十多岁,时常饮汤食鲜竹鸡。一年后,形体渐消瘦,易躁怒,常昏眩,遂请吴鞠通为之诊病。吴鞠通细察后又详问饮食起居,便以生姜两斤捣汁,取一盅拌白矾细末调匀,以竹筷撬齿频频灌饮,顷刻苏醒。竹鸡喜食半夏,患者食竹鸡致间接半夏中毒,生姜解半夏毒,所以取效。点评:这几个故事都是谈生姜的,生姜是一味调料,但在中药中它可起着很大的作用。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生姜性味辛温,入肺、脾、胃经。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功能。前面的故事说得明白,那个夫人是由于寒湿泄泻导致的虚脱,而生姜可以温中散寒,正对此证。第二个故事谈到了...
· 鞠氏源流:从鞠人到鞠氏家族的传承
鞠氏,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姓氏,其背后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据史籍记载,鞠氏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的官吏鞠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的范畴。这一源流不仅为我们揭示了鞠姓的起源,也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鞠人,作为两周时期王室内侍之一,其职责独特而重要。他们专门在君王出入门闱之时,负责为君王开启门扉、掀起门帘。想象一下,在古代宫廷的庄重与肃穆中,鞠人鞠着身子,恭敬地为君主进出门庭时掀竹帘子,这一场景不仅体现了鞠人的勤勉与忠诚,也反映了当时宫廷礼仪的严谨与细致。随着时间的推移,鞠人的角色逐渐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王室宫闱中普及开来。他们一如当今在大酒店、星级宾馆里为客人开启门扉的职业门童、门淑,但那时他们并没有小费可拿,却以无比的敬业和忠诚服务于王室。在鞠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一部分人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称鞠氏。这一传承不仅是对先祖职业的尊敬与纪念,也体现了家族对于传统与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历...
· 没有鞠姓人的鞠家庄村
观水、王格庄和水道,是烟台市牟平区南部的三个乡镇。这三个乡镇之间有一条公路连接,公路之前的名字叫做“文三线”,如今编号已经改为了206国道。沿着这条国道自西向东行驶,在观水镇的地界内,可以经过一个叫做“鞠家庄”的村落。前段时间,我们从这里走的时候,被“鞠”这个字所吸引,就进村参观打听了一番。鞠家庄规模不大,依山傍水百余户人家。以一条小河为界,村里的建筑可以分为老宅区和新房区。在小河的南边,有不少风格古朴的住宅和街巷,走在其中,颇有感触。在这些老街巷里,我们遇到了几位热情的老人,就向他们请教了一下村庄名称的来历。他们说,这里虽然叫做“鞠家庄”,但却并没有鞠姓人,而是一个尹姓聚居的村落。当地尹氏与同属观水镇的崖地村为一脉,都是明代从云南迁至胶东的一支尹姓的后裔。按照老人们的说法,村庄之所以叫做鞠家庄,是因为鞠姓迁来较早,而尹姓后来才从崖地迁至此处。再后来,虽然村里已经没有了鞠姓人,但鞠家庄这个...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