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汉朝官制中的九卿是哪九卿?分别都是做什么的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505
转发:0
评论:0
汉朝官制中的九卿是哪九卿?分别都是做什么的,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

  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同时执金吾,大长秋,将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与九卿相同,因此把他们和九卿统称为诸卿。京兆尹,右扶风,左冯翊是三辅即京师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有资格参加朝议,具有高与一般郡国长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于诸卿。

  太常

  太常原名为奉常,汉朝景帝时改名为太常。掌宗庙事,一般不参加具体的行政事务,是九卿之首。 属官主要有太史,太乐,太祝,太宰,太卜,太医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诸庙寝陵园,机构复杂,编制庞大。

  太常机构的官吏,俸禄,印件及其掌职如下:官名 秩俸 印件 掌职

  太常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宗庙礼仪。

  太常丞, 秩俸千石, 铜印黑绶,掌凡祭祀及行礼之事,总署曹事,典诸陵邑。 赞飨,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赞天子。

  礼官大夫, 千石至六百石,散职无印,是太常礼仪顾问。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政事。 均都长丞, 主山陵上槁输入。 都水长丞, 主宗庙陵园治水堤。 曲台署长, 主典台殿事。

  太史属官:

  太史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天时,星历。 太史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辅佐太史令。

  侍诏, 秩俸二百石, 分掌星历,龟卜,请雨事。 治历, 主历法。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二百石, 主故事,掌历史上国家祭祀,丧娶事。

  大典星, 掌星历。 望气佐, 主望气。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守明堂。 灵台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守灵台。

  灵台侍诏, 分掌星,日,天象,钟律之事。 太乐属官: 太乐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之事。

  太乐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太乐令助手。 员吏, 秩俸百石, 太乐丞手下的具体办事者。 乐人八佾舞, 凡祭祀时为之乐舞。

  太祝属官:

  太祝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读祝词及迎送诸神。

  太祝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祝小神事。 员吏, 秩俸百石至斗食, 协助令,丞。

  祝人, 祭祀时司告鬼神的人。

  宰人, 主厨。

  太宰属官: 太宰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陈馔具。

  太宰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宰工鼎俎馔具之物。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明堂馔具。

  员吏, 百石至斗食, 太宰丞下具体办事者。

  宰人, 主厨。 屠者, 主屠牲。

  卫士, 主警卫。

  太卜属官: 太卜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国有大事时主卜问。

  太卜丞,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助佐太卜令。

  员吏, 具体办事者。

  太医属官: 太医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 掌医药。

  诸宗庙寝属官:

  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守宗庙,掌案行扫除。

  食监,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食官令号。

  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令守庙。

  校长,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主宗庙寝兵戎盗贼事。

  监丞,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食监助手。

  中黄门, 食监助手。

  寝陵园食官属官:

  庙郎, 主宗庙。 寝郎, 主守寝。 园郎, 主守园。

  员吏, 卫士, 主诸庙陵园警卫。

  博士属官: 祭酒,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教育。

  博士, 秩俸比六百石, 掌教育弟子,国有疑问,掌承问对。

  博士弟子, 歌吹诸生。

  光禄勋

  光禄勋,由秦郎中令演化而来,主管宫廷内的警卫事务,但是实际的权力不止于此。 皇帝的智囊班子集中在这里,同时这里又是候补官员集中训练的地方。

  光禄勋官吏: 光禄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光禄丞, 秩俸千石。

  车郎将, 秩俸比千石。

  户郎将, 秩俸比千石。

  骑郎将, 秩俸比千石。

  此三郎将统称郎中三将,主宿卫护从。

  左中郎将, 秩俸比二千石, 五官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右中郎将, 秩俸比二千石, 此三郎将统称中郎将。

  主宿卫护从。 虎贲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羽林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此二将统称为虎贲羽林,主宿卫护从。

  光禄大夫, 秩俸比二千石。

  太中大夫, 秩俸比一千石。

  中散大夫, 秩俸六百石。

  谏议大夫, 秩俸六百石。

  此四大夫掌故问应对,为皇帝谋事。

  议郎, 秩俸六百石, 为皇帝谋事。

  仆射, 秩俸比千石, 主宾赞受事。

  谒者, 秩俸比六百石, 主宾赞受事。

  常侍谒者, 秩俸六百石, 主宾赞受事。

  给事谒者, 秩俸四百石, 主宾赞受事。

  主事, 员吏, 掾。

  卫尉

  卫尉,秦时官名,西汉景帝初更名为中大夫令,有元年复为卫尉。 卫尉职掌宫门卫屯兵,是一个武职,是皇帝的禁卫司令,西汉兵制在京师有南北两军,北军由执金吾领,掌京师的徼巡,南军由卫尉统领,掌官门内屯兵。

  卫尉官吏: 卫尉卿, 秩俸中二千石, 银印青绶。

  卫尉丞, 秩俸千石, 卫尉卿助手。

  公车司令, 秩俸六百石, 掌殿司马门,夜缴宫中。

  南宫卫士令,秩俸六百石,

  南宫卫士丞。

  南宫卫士员吏。

  南宫卫士。

  北宫卫士令,秩俸六百石 。

  北宫卫士丞。

  北宫卫士员吏。

  北宫卫士。

  卫尉员吏。

  卫尉卫士。

  左都侯, 秩俸六百石, 掌剑戟,缴巡宫。

  右都侯, 秩俸六百石, 宫殿掖门司马,秩俸比千石。

  太仆

  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及牲畜事务。

  太仆官吏: 太仆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掌车马,天子每出,负责安排前后的礼仪队伍。

  太仆丞。

  太厩令。

  太厩丞。

  太厩尉。

  未央令。

  未央丞。

  未央尉。

  家马令。

  家马丞。

  家马尉。

  边郡六牧师苑令。

  边郡六牧师苑丞。

  考工令, 秩俸六百石, 制作兵器,弓弩刀铠。

  考工左丞, 协助考工令。

  考工右丞, 协助考工令。

  廷尉

  廷尉主管刑法和监狱以及审判案件。

  廷尉官吏: 廷尉,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廷尉丞。

  廷尉左监。

  廷尉右平。

  廷尉左平。

  廷尉右平。

  廷尉正。

  大鸿胪

  大鸿胪,原称为典客,景帝中六年更名为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 大鸿胪分管边区少数民族事务和诸王列侯朝聘事务。

  大鸿胪官吏:

  大鸿胪,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鸿胪文学。

  大行治礼丞。

  大行卒史, 行人, 翻译, 主客。

  宗正

  宗正主管皇室的宗室事务,皇帝,诸侯王,外戚男女的姻亲嫡庶等关系都由宗正来记录。

  宗正官吏: 宗正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宗正丞, 秩俸比千石。

  宗正员吏。

  公主家令。

  公主丞。

  大司农

  大司农主管全国的赋税钱财,是汉朝的中央政府财政部,凡国家财政开支,军国的用度,诸如田租,口赋,盐铁专卖,均输漕运,货币管理等都由大司农管理。

  大司农官吏:

  大司农,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大司农丞,秩俸千石, 掌财政收支的统计财会事。

  大司农部丞, 共有是三人,负责十三州事务。

  治粟都尉, 太仓令, 太仓丞;

  均输令, 均输丞; 平淮令, 平淮丞;

  都内令, 都内丞;籍田令, 籍田丞;

  斡官令, 斡官丞;盐市令, 盐市丞;

  郡国盐铁官, 常平仓官, 大司农史, 稻田使者, 郡国农官, 榷沽官。

  少府

  少府主管皇室的财钱和皇帝的衣食住行等各项事务以及山海池泽之税。

  少府机构官吏: 官名 俸禄 职掌

  少府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掌山河池泽之税,以供皇室之用。

  少府丞, 秩俸比一千石, 辅佐少府卿治事。

  符节令, 秩俸六百石, 率符节台,主符节事。

  兰台属官: 御史中丞,秩俸一千石, 领殿中兰台,掌图书秘籍,受公卿奏事,纠举不法。

  侍御史, 秩俸六百石, 分五曹办事。

  御史员, 秩俸六百石, 留台治百官。

  尚书属官: 尚书令, 秩俸一千石, 掌皇上的奏章及出纳。

  尚书仆射,秩俸六百石, 主章奏文书,尚书令不在时,可代行时。

  尚书丞, 秩俸四百石, 佐尚书仆射。 侍曹尚书, 主丞相御史事。

  二千石曹尚书, 主刺史二千石事。

  户曹尚书, 主吏民上书事。

  客曹尚书, 主外国四夷事。

  三公尚书, 主断狱事。

  太医令, 秩俸六百石, 掌诸医。

  协律都尉, 掌校正乐律。 供皇帝服御诸令丞属官:

  织室令, 主织。

  东园匠令, 做陵内器物,有十六丞。

  钩盾令, 主近苑囿。

  尚方令, 主作器物。

  尚书待治, 尚书令的属官。

  御府令, 主天子衣服。

  采珍宝金玉令, 主才珠宝金玉。

  太官令, 主膳食,属官有尚食,尚席,食监三丞。

  汤官令, 主饼饵。

  导官令, 主择米。

  若卢令, 主藏兵器。

  水衡都尉, 掌上林苑,有五丞。

  水衡都尉丞, 协助水衡都尉。

  上林令, 主上林,有八丞,十二尉。

  均输令, 有四丞。 均输丞, 协助均输令。

  御羞令, 禁圃令, 辑濯令, 钟官令, 主铸钱。

  技巧令, 六厩令, 掌天子六厩。 辩铜令, 主分辨铜之种类。

  黄门令丞属官:

  黄门令,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中黄门,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黄门驸马,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中谒者,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黄门署长,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汉朝政治:汉朝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
汉朝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宰丞相具有较大的权利。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而在汉朝,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必须做御史大夫后才能做丞相。而在御史大夫之下,还设有御史中丞,掌管宫内事务。九卿则是太常(掌祭祀鬼神)、光禄勋(掌门房)、卫尉(掌卫兵)、太仆(掌车马)、廷尉(掌法律)、大鸿胪(掌礼宾)、宗正(掌皇帝族谱)、大司农(掌全国经济)、少府(掌皇室财政)。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皇权,皇权开始大幅膨胀,尚书令的地位大幅抬升。汉武帝将身边重臣如严安、主父偃、朱买臣等为郎加以侍中,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又称内朝)。原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汉朝的选举制度是察举制,以地方推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与推荐相辅而行。推荐过后是还要经过考试复核;复核合格后才能量才录用。无论是特举贤良方正,还是岁举孝廉、茂才(...
· “三公九卿”都是哪些官儿
冷门知识历史知识三公九卿这个词由来已久,夏朝时即设三公九卿,如《礼记》有云:“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不过,历代对于三公九卿具体指代哪些官职,素有争议。—般来说,三公为最为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周礼》则以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至秦代不设三公,但置左右丞相,又设太尉管理军事、御史大夫为丞相副手。自汉武帝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九卿,本不指代具体官职,一般为列卿或众卿之意,不一定是九个人。汉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将一些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例如《续汉书》将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定为九卿;隋唐九卿则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这时的九卿已无行政之权,多为虚衔或加官、赠官。更多精彩推荐:“锦衣卫”是干什么的古...
· 九卿
参考文献参见六卿
· 明朝官制中的中枢官制有哪些?分别是做什么的
三公明朝中枢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为皇帝的辅佐官,职位崇高,但无定员,无专责,实际上是虚衔。中期以后,成为大臣加官或赠官(生而授为加,死而授为赠)。万历时张居正为太师,掌有实权,是特例。中书省明代初设中书省,有左、右丞相。明朝中书省,为明朝初期(公元1368年至公元1380年即洪武十三年)的行政中枢。其中丞相为明朝中书省的最高级长官,负责统领六部。明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书令[2]。1380年(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内阁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确立。乃是明朝1402年(建文四年)至1644年(崇祯十七年)的皇...
· 西汉九卿汲仁
汲仁是西汉濮阳(今濮阳县)人。生卒年不详。名臣汲黯之弟。汉武帝时九卿。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五月,黄河在东郡濮阳瓠子(今濮阳县西南)决口,兖州、梁、楚等十六郡国一片汪洋,汉武帝急派汲黯前去堵口。汉武帝的舅父、宰相田蚧的封邑在黄河北岸,黄河决口南流,对他们无害,于是进言说黄河决口是天意不可违。汉武帝听信了他们的话,将堵口工程停下来。其后20多年里,黄河泛滥区日益扩大,人民流离失所,汉王朝经济损失惨重。汉武帝赴泰山祭天,亲眼目睹了灾区的苦难状况,决心重新堵塞瓠子决口。于是派汲仁前去主持堵口工程。堵口需要大批的木桩、柴草,而当地这些物品奇缺。汲仁就派人到百里以外砍取大竹子,把大竹子密插决口外,再用柴草、土石填塞。汉武帝率百官亲临工地负薪堵口,终于堵塞了决口。汲仁创立的沿决口全面打桩填堵的方法,经后人不断改善,逐步发展为黄河堤防上常用的堵口方法之一,即所谓的"平堵"。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