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鱼国:出生岭南,立足关中
上世纪七十年代,宝鸡市渭滨区神农镇茹家庄曾出土了一座先秦古墓,得到一批带有铭文的青铜器,从而使一个不见史籍记载的神秘古鱼国浮出水面。
鱼国为何姓,其首封君又是谁?西周宝鸡曾为王畿之地,一个立于丰镐畿内的国家是不是周王室的嫡系宗亲?种种疑问急欲待解,但考古结果令人吃惊,原来这个古鱼国并非姬姓,而是殷商晚期从遥远的岭南迁徙而来的。从挖崛已知的墓葬习俗以及器物纹饰规则来看,鱼国人的生活习性竟然与远在巴蜀的三星堆文化密切相关。
鱼国也叫弓鱼国,因为在出土的青铜器上刻着一个“弓”和“鱼”组成的字,但汉字词库中找不到这样的字,而且在已知的青铜器物上包括甲骨卜辞也从未有过这样的字体。但巧合的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无意中发现的“三星堆”遗址,其出土文物上刻有“弓”和“鱼”的符号,而这两个符号恰好吻合于宝鸡市出土青铜器的金文“弓鱼”字。这似乎在告诉世人,冥冥中两者是不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推测,西周关中的鱼国确实是从巴蜀文化中脱胎而来,可以说是“三星堆文化”的一种不完全延续。在商朝晚期,巴蜀之地的古鱼国遭遇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导致古鱼国分崩离析,其中一支携带着自己特有的古老文化越过秦岭山脉来到关中陕西宝鸡一带,建立鱼国。
而当时的中原已是周朝的天下,鱼国作为非姬姓殷商遗留下来的小小方国,要在西周丰镐畿内延续国祚,首先得经过周王室的正式册封,成为周朝诸侯国的其中一员,这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之后鱼国还要与周边的姬姓或非姬姓宗族国友好相处,毕竟鱼国是羁旅之国,其生存之艰辛可想而知。不过还好,鱼国的适应能力较强,还与当时的重要诸侯邢国建立了姻盟。据考古铭文得知,当时的鱼国国君娶了邢国公主——井(邢)姬为妻。邢国(见邢国篇)是周公旦后裔封国,而且在周室担任重要职务,鱼国高攀邢国,其政治目的很明显,想借邢国来的实力。鱼国也曾一度实现了这个梦想,从鱼伯的墓葬规格来看,当时的鱼国国力确实不错,有墓道和车马坑,有代表诸侯身份的“五鼎四簋”的陪葬礼器,而且还有一位儿姓妾妻为他殉葬。
鱼国与矢国(今陕西周至县)相邻,周穆王(约前1054年—前949年)时期,矢国逐渐强大,矢国一向不得安宁,其侵略他国的事时有记载,比如著名的“散氏盘”中记载矢国曾入侵散国反被散国击败遭到加倍赔偿的事(见散国篇)。鱼国在矢国的不断骚扰下开始向渭水南岸迁徙,想借渭水天险抵制矢国的入侵,这也是为什么鱼国墓葬群从北向南遍布两岸的原因。
鱼国最终结局如何,不得而知,但从不断挖崛的古遗址透露的信息中分析,鱼国估计亡于西周中期以后,被周边强国蚕食。但到了春秋时期,鱼国人的事迹却出现在了诸如《周书》、《左传》等先秦史籍中。比如《周书》里面有“鱼复”的记载,这个“鱼复”就是春秋时庸国(今房县、竹山一带)的附属国——鱼国。唐代杜佑《迪典》记载:“夔州:春秋时为鱼国,后属楚。”几百年前已经从岭南翻山越岭前往关中的鱼国,怎么一眨眼又回到了江汉地区的巴蜀老家?一种可能性是,这个所谓鱼复的鱼国跟关中鱼国同出一脉,它当年并未参与商末西迁,而是选择在江汉一隅落脚;另一种可能性,关中鱼国亡国后,其后裔重新返回到祖先的发迹之地,靠着依附当时比较强大的庸国而生存下来。《左传·文公十六年》记载:“楚师伐庸……鱼人逐楚师。”可见,鱼国是站在庸国这边与楚国对立面的。公元前611年,楚庄王灭庸国,鱼国也成了楚国的地盘。
关于这个在《百家姓》中排名335位的鱼姓不知道跟这个鱼国有没有关系,现在的鱼姓一般认春秋宋襄公的庶兄子目鱼为得姓始祖,鱼国或许算是其中一支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