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生白:别名雪,字生白,号一瓢,以字行,清代医学家
薛生白:别名雪,字生白,号一瓢,以字行,清代医学家,薛生白,别名雪;字生白,号一瓢,以字行。清代吴县人,生于清·康熙二十年(16
薛生白,别名雪;字生白,号一瓢,以字行。清代吴县人,生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卒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享年90岁。与叶天士同时而齐名。早年游于名儒叶燮之门,诗文俱佳,又工书画,善拳技。后因母患湿热之病,乃肆力于医学,技艺日精。薛雪一生为人,豪迈而复淡泊,年九十岁卒。故也知薛生白并非专一业医者,但他于湿热证治特称高手,所著《湿热条辨》即成传世之作,于温病学贡献甚大。又尝选辑《内经》原文,成《医经原旨》六卷(1754)。唐大烈《吴医汇讲》录其《日讲杂记》八则,阐述医理及用药;另有《膏丸档子》(专刊稿)、《伤科方》、《薛一瓢疟论》(抄本)等。
学诗于同郡叶燮,博学多通,工画兰,善拳勇。“所著诗文甚富”(《吴医汇讲》)。乾隆初举鸿博,两征不就。母多病,遂研读《内经》,究心医学。医理晓畅,治疗每奏奇效。《清史稿》称他“于医,时有独见,断人生死不爽,疗治多异迹”,“与叶天士先生齐名,然二公各有心得,而不相下”。
薛生白不仅以医闻名,且风流倜傥,所交皆文坛名流,如沈归愚、袁子才辈,诗酒流连,一时传为佳话。沈归愚在《一瓢斋诗存》序中,极口称赞薛生白,将薛生白与明初吴中高士王光庵相比。他说:“吾友薛子生白,游横山叶先生之门,自少已工于诗,既长托于医,得食以养,有司欲荐之出,不应。是生白隐居与光庵同,养亲与光庵同,能诗而以医自晦与光庵同。而工八法,解绘声绘色事,至驰骋于骑射刀鞘之间,又有能光庵之所不能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大名医薛生白
薛生白是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苏州一位多才多艺的大名医,2001年是他诞辰320周年,特撰此文,以示纪念。生平传略薛雪,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槐云道人,晚年自署牧牛老朽,以字行。清代吴县人,生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卒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享年90岁。薛生白少年学诗于同郡叶燮,博学多通,工画兰,善拳勇。“所著诗文甚富”(《吴医汇讲》)。乾隆初举鸿博,两征不就。母多病,遂研读《内经》,究心医学。医理晓畅,治疗每奏奇效。《清史稿》称他“于医,时有独见,断人生死不爽,疗治多异迹”,“与叶天士先生齐名,然二公各有心得,而不相下”。薛生白不仅以医闻名,且风流倜傥,所交皆文坛名流,如沈归愚、袁子才辈,诗酒流连,一时传为佳话。沈归愚在《一瓢斋诗存》序中,极口称赞薛生白,将薛生白与明初吴中高士王光庵相比。他说:“吾友薛子生白,游横山叶先生之门,自少已工于诗,既长托于医,得食以养,有司欲荐之出...
· 白庆生
白庆生,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一九六五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在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从事耳鼻喉科临床、教学、科研等工作40余年。对本专业疑难病症的诊断与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耳聋、突发性耳聋、耳源性眩晕、耳鸣效果满意。尤其对鼻咽癌的早期诊断、鼻咽癌的综合性治疗,鼻咽癌放疗、化疗后并发症的预防、治疗尤为突出。发表有关论文20余篇,撰写《纤维鼻咽喉镜检查学》一部
· 滑寿:字伯仁,晚号樱宁生,元代大医学家
滑寿(约1304~1386),字伯仁,晚号樱宁生,元代大医学家,祖籍襄城(今河南襄城县),后迁仪真(今江苏仪征县),又迁余姚(今浙江余姚县)。他不仅精通《素问》、《难经》,而且融通张仲景、刘守真、李东垣三家学说,所以给人治病有“奇验”,他还著有《读伤寒论抄》等医书多种。“所至人争延,以得诊视决生死为无憾”。他更以“无问贫富皆往治,报不报弗较也”的崇高医德,受到时人的赞誉。滑寿自幼聪明好学,善诗文,通经史诸家。先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名医王居中学医。研读《素问》、《难经》,颇有心得,遂著成《读素问抄》和《难经本义》二书。继之精心研究张仲景、刘守真、李东垣诸家之说,融会贯通,深有造诣。后来又随东平(今山东东平县)高洞阳学习针法,遂对经络悉心研究,取《内经》等书中有关经络的理论,于针灸,对经络理论很有研究,著《十四经发挥》3卷,提出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与其他奇经不同,应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而成十四经...
· 李白也是乖学生
唐代大诗人李白才高八斗,壮志凌云,要么当高官做大事,不然就从道参禅,浪迹山水。由是,不少人(包括研究他的专家学者)都认为:李白从政是一步登天,没有参加过当时比较完备的科举考试。其实,据《唐摭言》、《唐音癸签》等许多唐代典章记载,当时的科举考试实行的“两条腿”走路,一是人们熟知的“常科”,即每年由县、州(府)、道至中央礼部层层考试,有时由皇帝拍板。这种考试虽显得有一点公开、公平,但内容繁杂,关卡多多,录取的人数极少(每年能进京参考的有七八百人,被录取者仅20人左右),远不能满足泱泱大唐治理国家的需要,才能出众的士子不愿在此蹉跎岁月,而是选择“制举”的形式作为入仕的捷径。制举,是唐代主要的科举考试形式,由皇帝不定期下诏考取非常人才,参考者由名人高官直接推荐给皇帝,由皇帝面试后一锤定音。一年可开考数次,人数不限,曾出现万人参加制举考试的盛况。参加制举须有三个重要条件:一是有特别才能,二是有重要人...
· 李白也是乖学生
唐代大诗人李白才高八斗,壮志凌云,要么当高官做大事,不然就从道参禅,浪迹山水。由是,不少人(包括研究他的专家学者)都认为:李白从政是一步登天,没有参加过当时比较完备的科举考试。其实,据《唐摭言》、《唐音癸签》等许多唐代典章记载,当时的科举考试实行的“两条腿”走路,一是人们熟知的“常科”,即每年由县、州(府)、道至中央礼部层层考试,有时由皇帝拍板。这种考试虽显得有一点公开、公平,但内容繁杂,关卡多多,录取的人数极少(每年能进京参考的有七八百人,被录取者仅20人左右),远不能满足泱泱大唐治理国家的需要,才能出众的士子不愿在此蹉跎岁月,而是选择“制举”的形式作为入仕的捷径。制举,是唐代主要的科举考试形式,由皇帝不定期下诏考取非常人才,参考者由名人高官直接推荐给皇帝,由皇帝面试后一锤定音。一年可开考数次,人数不限,曾出现万人参加制举考试的盛况。参加制举须有三个重要条件:一是有特别才能,二是有重要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