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民间音乐兴起,给文学创作带来了什么影响?
《武林旧事》中也描写了很多的歌馆:平康诸坊,如上下抱剑营、漆器墙、沙皮巷、清河坊、融和坊、新街、太平坊、巾子巷、狮子巷、后市街、荐桥,皆群花所聚之地。
外此诸处茶肆,清乐茶坊、八仙茶坊、珠子茶坊、潘家茶坊、连三茶坊、连二茶坊,及金波桥等两河以至瓦市,各有等差,莫不靓妆迎门,争妍卖笑,朝歌暮弦,摇荡心目。这些歌馆中的歌妓常为招揽生意,编创出很多的歌曲小调达到吸引顾客的效果。农村艺人、路岐人农村艺人,他们从事民间音乐活动的表演、创作,虽不如宫廷乐工所学的正规,但他们的取材更贴近生活,更容易被普通百姓所接受。
许多的农村艺人凭借着自己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表演风格,在城镇的勾栏瓦舍中占据一席之地,例如诸宫调艺人孔三传,其常以传奇灵怪编唱入曲,说诨话艺人张山人等。又有村落百戏之人,拖儿带女,就街坊桥巷,呈百戏使艺。这些艺人技艺和表演不如勾栏瓦舍中的乐人们,只能在街坊桥巷进行百戏表演来赚取一些日常生活费用。路岐赶趁人,路岐人是勾栏瓦舍中被淘汰出来的乐人们,他们离开瓦舍只能在路边居无定所。
赶趁人是对音乐表演中器乐、演唱、锣鼓板眼等人的总称。这些路岐赶趁人,有被淘汰至此,有些是非长期靠乐舞表演来生存的艺人,他们身负一技之长,如若唱嘌耍令,今者如路岐人、王双莲、吕大夫唱得音律端正耳。其中王双莲、吕大夫等路岐人也深受市民百姓的喜爱。这些路岐人中技艺好的,会被留在勾栏瓦舍甚至贵族商贾府邸进行表演,而被市民百姓淘汰的路岐人,只能在大街小巷,走街串巷,《梦粱录》中描述到街市有乐人三五为队,擎一二女童舞旋,唱小词,专沿街赶趁。文人雅士宋代民间音乐活动商业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音乐艺术的独立性,使得其往自由、开放的方向去发展。民间音乐活动的商业化,一方面大大调动了乐人的积极性,带给他们良好经济收益的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创作与表演,这也为音乐文化的生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民间音乐活动商业化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文化的兴盛,例如文学,诗词不再只是呈现在书本上的白纸黑字,不再只是文化雅士间的酸俗套词,大量的宋词开始走向市场,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众多诸如此类的文人,他们虽不是直接参与音民间音乐活动的表演者,可他们的作品间接性的为民间音乐活动商业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例如北宋柳永的词在当时便很受欢迎,《避暑录话》中描述到柳永字耆卿,在他得中举人的阶段,多四方游历,常流连于纸醉金迷之地。柳永擅长歌辞,所以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这使得柳永声名大噪,作品流行于市井百姓之间,除了为教坊所写的雅词,柳永所写大量俗词,多是为民间歌妓而作。
柳永初期由于仕途的坎坷,常年往返于汴京,经常流连于汴京的茶楼、酒肆等享乐场所。他所创作的《笛家弄》、《满朝欢》即为他在汴京生活时的浪漫写照。柳永的诗词多描写社会中下层百姓的生活为主,他善于描绘市井阶层的男女之爱、市井风情等。吴曾在他的文章中称柳永喜好淫冶讴歌的乐曲,并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接受与宣扬。柳永致力于民间音乐文化的创作,游历四方,结合自己所感受到的不同的风土人情、经历的一系列的坎坷与美好,使得其作品在市民阶层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直到景祐元年入仕,他的创作才又重宋代民间音乐。宋朝城市现的固定的娱乐场所,人们称之为瓦舍,是宋代民间音乐活动的表演场所。瓦舍一词来源于《梦粱录》瓦舍是城市商业性的集中体现区域,也叫瓦子、瓦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场所称为勾栏,也称钩栏,栏原指栏杆,勾栏则是用栏杆围起来用于表演的场地。勾栏最早出现于《水经注河水》:施钩栏甚严饰。桥在清水川东也。宋元时期专指瓦舍里设置的演出场地,《水言故事》中:俳优棚曰钩栏便已说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