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夏竦为何被罢免?谏官和御史太强大了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76
转发:0
评论:0
夏竦为何被罢免?谏官和御史太强大了,吕夷简退休,他的空位子自然需要有人来接,于是新一轮的人事任免开始进行:任命晏

  吕夷简退休,他的空位子自然需要有人来接,于是新一轮的人事任免开始进行:任命晏殊为平章事兼枢密使,夏竦为户部尚书、充枢密使权御史中丞贾昌朝为参知政事,右正言、知制诰富弼为枢密副使。对于这个任命,富弼坚决推辞不受,最后改授资政殿学士兼侍读学士。一个月后,任命韩琦和范仲淹同为枢密副使,他们接连推辞五次,也没能拒绝。五个月之后,在宰相反复强调“此次是朝廷特用,和你出使辽国没有关系”的情况下,富弼才勉强接受了枢密副使的任命。两个战友都当上了枢密副使后,新任枢密使夏竦,则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群殴。如果这些攻击是箭镞的话,夏竦现在已经变成了一只气息奄奄的刺猬。

  当初一宣布夏竦的任命,御史台和谏官们就吃了兴奋剂,接二连三上章弹劾。这些弹劾之词不知道是不是提前经过了商量,花样繁多,直击要害,面面俱到地总结了夏竦的所有弱点。“夏竦在陕西唯唯诺诺,置侍婢中军帐下,几乎引起兵变。”“就连元昊都看不起他,悬赏他的脑袋只要三千钱。”“夏竦阴险狡诈,就连足智多谋的吕夷简,也对他的卑劣人品忌惮三分,不把他当作一路人。老吕之所以在退位后举荐夏竦,就是为了消除他们之间的龃龉,“夏竦私下结交内侍!”“夏竦老是躲起来装病,但是一听到下诏启用他,立刻骑着马一颠一颠就跑来了。”

  御史中丞王拱辰(此公也是状元出身)反复给仁宗解释:如果我们帝国是一株参天大树,那么夏竦就是树上的害虫,我们这些谏官就是啄木鸟,一定要揭露他的。仁宗觉得这些人多虑了,就站起来要走,王拱辰扑上去拉住他的衣角,非要坚持把话说完。就这样,在边境巡游一圈的夏竦,接连中了好几十支暗箭,非但没有得到任何军功,反而被人骂得两耳通红,灰头土脸地去自己节度使的本镇上班去了。夏竦的位子由杜衍来补上。一时之间,似乎是退休的吕夷简带走了朝廷的衰老懈怠之气,而夏竦也把奸邪思想打包带出了京城,朝堂处处洋溢着朝气蓬勃、正义凜然的气氛。一切迹象都显示着,目前这样一个班子,是稳定的,团结的,在消除了边境祸患之后,帝国将迎来一个漫长的发展时期。

  其实,夏竦的离开,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表示帝国的谏官和御史们已经强大到了一个比较吓人的程度,仁宗这次被迫“纳谏”告诉他们:“只要你们团结起来,就没什么办不到的!”这就为结党埋下了伏笔。可是,没人顾得上什么隐藏的祸患。此时,有人对政局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急得抓耳挠腮,就忍不住跳出来,写了一篇古文《庆历盛德诗》。单看题目,这无疑又是一篇投机拍马之作。我们反复说,拍马屁没什么错,甚至可以说,拍马屁是官场上的潜规则,所不同的是个人的具体实施手段。同时,它也是领导很重要的一项娱乐活动。

  但是!要拍好一个专业的、绿色无公害的、可降解的马屁,难度很高!《庆历盛德诗》的作者显然缺乏这样的训练,他出手太重了,而且犯了忌讳——使用对比手法。你用对比也可以,但为什么非要拿现在的活人对比呢?野地里那么多死人,你诋毁谁不好?这个作者叫石介,号称“徂徕先生”,大家对他的评价是“乐善疾恶,喜声名,遇事奋然敢为”。他确实很“敢为”,在这首四言诗里,把他看上眼的人挨个夸奖了一番,原文很长,看起来也比较费劲,就不全文转述了。诗中说,宰相晏殊和章得象“重慎微密”,参知政事贾昌朝“昌朝儒者,学问该洽”,历数了范仲淹、韩琦、富弼的功劳,最后,表扬了欧阳修、余靖、王素、蔡襄这几名谏官。补充一点,王素是王旦最小的儿子。

  如果表扬到这里停止,也就罢了,但是石介往前走了一步——真理和谬误,天才和疯子,往往就取决于这一步。他针对刚刚离职的夏竦说:“众贤之进,如茅斯拔。大奸之去,如距斯脱。”而且将这次人事变动比喻为“昆虫踯躅,怪妖藏灭”。甚至还有“惟練若讷,一妖一孽”的说法,不过笔者在《石介传》中并未找到此句。远在外地的夏竦很纳闷,也很郁闷,自己究竟何德何能,无故招来如此众多的敌人?即便他离开京城,那些攻击的人还不罢手。

  一个多月后,他就被安排到亳州任通判,在那里,他耗费心力写了一篇万言书给仁宗,为自己辩白。仁宗已经被左右了,指定学士孙忭批复,孙忭给夏竦回复说:“图功效莫若罄忠勤,弭镑言莫若修实行。”语气里包含着讽刺,意思就是希望夏竦好好改造思想,实践高尚的人生理念,用实际行动来立功,消除负面影响。夏竦很生气,但当他听到从京城传来的《庆历盛德诗》后,这点气就算不得什么了。可是现在正是之时,他能怎么样呢?被凄凉、无奈情绪淹没的夏竦,开始有点迷茫了,他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首次有了强烈的不真实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夏竦
生平承皓与契丹人战死,夏竦以父荫为润州丹阳县主簿,景德四年(1007年)中贤良方正科,授光禄丞,通判台州。为官刚正不阿,真宗时为襄州知州,值岁大饥,曾开仓救济百姓,得二万斛,救活无数,颇得百姓信任。仁宗时,任洪州知县,勒令巫觋1900余家还农,并毁其淫祠。曾任陕西经略使,“治军尤严,敢诛杀”,明道二年(1033年)罢知襄州,历知黄、邓、寿、安、洪、颍、青等州。康定二年(1041年),拜奉宁军节度使,在好水川之战迎战西夏,大败,被贬职。庆历三年(1043年)四月,以夏竦为枢密使,韩琦、范仲淹为枢密副使,不久因言官欧阳修、蔡襄等反对而罢去。石介效法韩愈《元和圣德颂》而赋《庆历圣德诗》,称颂范仲淹、富弼等人,指斥夏竦奸伪,“众贤之进,如茅斯拔,大奸之去,如距斯脱。”庆历七年(1047年)为参知政事,御史言:“大臣和则政事修,竦前在关中,与执中论议不合,不可使共事。”不久改枢密使,封英国公。皇祐三
· 夏竦公世系简介
江西德安勰公-夏竦公世系简介发贴者:夏明智进入博客时间:2015-8-285:32:41收藏编辑--------------------------------------------------------------------------------夏勰公,生于公元834年,有谱记载卒于唐哀帝天v四年,即公元907年7月,如按此记载享年73岁,晚年生活在江西省德安县,德安夏氏至今口传勰公从虢州刺史退下来后,坐轿出游,因“泉”字才迁居到今天的长庆与白水一带的;闵氏祖婆殁于卒于唐哀帝天v乙丑二年,比勰公早两年辞世,葬地是闵氏祖婆的父亲指定的陪嫁地。虢州位于今天的陕西省三门峡市西南。另经考证,勰公子为先雍公、先穆公,先雍公生于唐懿宗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先雍公之子翌公、昱公,翌公生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昱公生于景福元年[公元892年]。这也是旁证。(1)江西丰城县学前夏氏谱...
·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邓公ど竦辣
正统十四年秋七月既望上□亲征虏寇时扈跸者百官有司咸备而右副都御史建昌邓公孟扩实领都察院事以行师次榆林公度不可远出即上章请以命大将而乞回銮至宣府大同皆如之时内官王振专擅凡如公以言者悉矫制不允比谍知寇猖獗始班师至土木我军将溃同行者语公曰吾辈可自税去公言銮舆失所我尚何归主辱臣死分也遂死于难时八月十五日明年三月赠资善大夫右都御史遣官谕祭官其子为大理右评事痛不得公之遗体乃以所收平日?发并字迹受以衣棺敛归葬其乡先墓之侧而奉吏部侍郎何公文渊状来请文置墓外按状公讳っ侠┢渥忠残盏耸鲜谰咏ú郡南城曾祖济远祖信可父伯修以医道相承济人不责报母郑氏谨妇德公生五岁巳知读书酷好纸墨或不得纸辄书几案注□洒墨湿衣翻以为喜八岁能背诵孝经小学既而以俊秀选入郡学补弟子员从乡先生程睦崇□受礼记继又从监察御史聂任习举业勤励问学虽盛寒暑早暮不懈遇月明或乘以读书冀省膏火以备他夕其勤笃类此□乐庚子举乡贡又四年擢邢宽榜进士岁余授广东道监察御...
· 对石介的死,吕夷简和夏竦是怎么做的?
吕夷简为宋代名相之一,他在辅佐年少的仁宗的时候,在太后临朝听政的情况下,能正确地处理北宋社会诸多的矛盾,从而保证了北宋社会安定、经济的发展。其中吕夷简最动人的,还是他能够公正、不计恩怨的包容,才是他优秀的品质。与另一位宰相夏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宋朝的时候,在仁宗的庆历年间,国子监直讲石介作了《庆历圣德颂》,大赞革新派,贬保守派,褒贬地非常直率,尤其对枢密使夏竦的批评和斥责是尤为严厉的。于是,夏竦就怀恨在心了。后来由于石介受到了牵连而遭祸,被判罪罢官回乡了,由于郁闷而不得志,不久便去世了。恰好在这个时候,山东举子孔直温谋反,孔直温谋反败露后,被抄家的时候,发现了石介和孔直温以前有书信往来。于是,夏竦想起了以前石介针对自己种种不满,于是便借此事,大发议论,大做文章,说石介根本没有死,,实际上是往北逃到了契丹胡人哪里去了。宋仁宗听了夏竦的话,不由得大发雷霆,便立即下诏将石介的儿子流放到了江淮,...
· 杨涟简介明代时期著名谏官副都御史杨涟生平
杨涟(1572年—1625年),字文孺,号大洪,汉族,明代湖广应山(今属湖北广水)人,明代著名谏官。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历官常熟知县、兵部右给事中、都给事中、副都御史。天启四年,联合上疏劾魏忠贤,被其诬陷下狱,受酷刑而死。有《杨大洪集》。杨涟是明代晚期著名大臣、谏官、东林党人、政治家,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进士。初任常熟知县,举全国廉吏第一,入朝任给事中。明神宗病危,力主太子进宫服侍皇帝。明光宗即位,极力反对郑贵妃求封皇太后。光宗病重,杨涟上书光宗,力陈光宗过失,召见大臣,他不属大臣,亦在召见之列,临危顾命;光宗逝世,李选侍居乾清宫挟太子欲把持朝政,他说服朝臣,挺身而出,闯进乾清宫,拥太子即位,并逼李选侍移出乾清宫,安定了朝局,升兵科都给事中。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任左副都御史,因弹劾魏忠贤24大罪,被诬陷“受贿一万两”,历经拷打,惨死狱中;后平反昭雪,谥号“忠烈”;有《杨忠烈公...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