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望世家族:河东裴氏的历史渊源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657
转发:0
评论:0
望世家族:河东裴氏的历史渊源,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望世家族,这就是河东裴氏家族。河东

  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望世家族,这就是河东裴氏家族。河东裴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其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之支孙封pei(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因以为氏。周僖王时,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以"裴"为姓。后裴氏分为三支,分居河东、燕京、西凉等地。

  姓氏溯源

  河东裴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其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之支孙封pei(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因以为氏。周僖王时,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以"裴"为姓。后裴氏分为三支,分居河东、燕京、西凉等地,但考其谱系源流,皆出于闻喜之裴氏,故有"天下无二裴"之说。 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裴氏家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独无仅有。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驸马21人,公主20人等,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中国"宰相村"由此而得名。

  兴盛原因

  一、独特的封建家教。在《裴氏世谱》的《列传》、《列女传》中,我们看到了这样几个例子:裴炎在弘文馆就读时,"每逢休假,他生或出游,炎读书不废。"裴休"童时与兄俦、弟俅偕隐济源别墅,昼讲经,夜著书,终年不出户。"而裴植的母亲夏侯氏管教子女,"小有罪过,必束带伏阁,经五、三日乃引见之,督以严训。"正是由于裴氏子弟的勤奋好学与家人的严格管教,才使裴氏"将相蝉联出,公侯奕叶长。"另外,裴氏家族还通过灌输"忠君报国,光宗耀祖"的思想,给子孙以潜移默化的教育。我们从《裴氏世谱》中绘制的"裴氏祖庙"图中可以看出,他们在祖庙的门口立有"气众山河"、"忠孚华夏"两个牌坊,在牌坊里立有世系碑、宰相碑、状元碑三块石碑。把裴门子弟高德彰者的列传、优秀的诗赋文章、皇帝下的诏命、历代名人为裴氏写的赠答诗、墓志、碑文、表启等录入《裴氏世谱》,以此来教育和激励裴门后人。

  二、得益于封建门阀制度。自东汉初年,我国就逐渐形成了所谓的"衣冠望族"或"姓族"。魏晋以后,门阀制度得以完全确立。虽然到了隋朝,建立了科举制度,但非氏族姓氏的仍难被录取。这对于是关中郡姓的裴氏,无疑是十分有利的。就拿唐朝宰相裴耀卿来说,不难看出在我国封建社会里,门阀高低对仕途的影响是何等重要。从纵向而言,其曾祖父裴正为隋散骑常使,祖父裴昚为隋淮南司户参军,父亲裴守真为唐宁州刺史,裴耀卿的儿子裴伯言为唐刑部尚书,孙子裴行立为唐桂州都督,其上下几代皆为官;从横向而言,裴耀卿兄弟七人,老大裴子余为冀州刺史,老二裴耀卿为左丞相,老三裴叔卿为济州司马,老四裴季卿为湖州司士参军,老五裴幼卿为洛阳尉,老六耀卿为中书令,老七春卿为太子中允,其兄弟七人均出仕,且有二人为宰相。

  三、亲缘关系。亲缘关系(特别是婚姻关系)在我国历史上,尤其是在政治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裴氏世谱》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唐高祖时,宰相裴寂就把自己的女儿嫁与高祖的儿子赵王李元景为妃,他的儿子裴律师又娶高祖的女儿、太宗的妹妹临海公主为妻。在唐王室中,中宗女宜城公主、睿宗女霍国公主、肃宗女大宁公主、代宗女永清公主、宪宗女陈留公主,特别是玄宗把自己的六个女儿,即新平公主、齐国公主、永宁公主、蔡国公主、常芬公主、兴信公主嫁入了裴门。裴氏与皇家联姻尚且如此,与其它官僚士族的联姻就更紧密了。杜甫有首律诗叫《丽人行》,张祜有首七绝叫《虢国夫人》,张萱有幅名画叫《虢国夫人游春图》,把虢国夫人姐妹们的雍容华丽、娴雅优美、骄奢淫佚表现的淋漓尽致。人们通常认为虢国夫人之所以能如此奢华骄横,是由于她有一个玄宗宠幸的妹妹杨玉环,还有一个做宰相的堂哥杨国忠,其实,她更有一个强大的裴氏家族作后台,因为她也是裴门的媳妇。再看西晋时的裴頠,他最早的发迹是由于其姨夫尚书令贾充的保荐,诏命承袭了父亲的爵位,遂于太康二年(281年)出任太子中庶子,最后升到了宰相。

  四、世袭制。《礼记·礼运篇》中说,"大人世及以为礼"。意思是子孙继位,认为是当然的。自大禹传位于启开始,世袭制便产生了。不过,历代封建王朝的世袭大都是王位、爵位,很少有世袭官职的(631年,唐太宗下诏世袭刺史制,但到639年就停止了)。在《裴氏世谱》中,经常能见到"未冠推荫"、"以荫仕累迁"的字眼。西晋的裴秀,袭父爵为清阳亭侯,后官至司空;唐朝的裴法师,袭爵闻喜公,后官至左金吾大将军;五代的裴羽,袭爵一品子,后官至散骑常使;清朝的裴宗锡,袭二品荫生,后官至巡抚。由此可见,爵位与官位几乎是相辅相成的。裴茂和他的儿子裴潜、孙子裴秀、曾孙裴頠,先后为东汉、魏、西晋的宰相;裴仁基和他的儿子裴行俭、孙子裴贞隐,先后为唐朝的礼部尚书;裴思贤和他的儿子裴遵、孙子裴果、曾孙裴孝仁,先后为南北朝时的刺史。清朝的裴率度和其子宗锡都任过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巡抚、都察院御史、侍郎等职。祖孙几代同为一官职,这也算裴氏家族一道奇特的风景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裴氏郡望河东郡
①战国魏置,后属秦。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夏县西北十五里禹王城)。辖境相当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东晋义熙十四年(418)移治蒲坂县(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辖境缩小到今山西西南部汾河下游至王屋山以西一角。隋开皇初废。大业三年(607)复置,治所在河东县(今永济市蒲州镇)。唐武德元年(618)废,天宝元年(742)又改蒲州为河东郡,乾元元年(758)复改蒲州。产池盐,向为军事上控制关中的门户。②南齐改南河东郡置,属荆州。治所在松滋县(今湖北松滋县西北)。隋开皇九年(589)废。
· 河东裴氏世家
河东裴氏,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望世家族,这就是河东裴氏家族。河东裴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其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之支孙封pei(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因以为氏。周僖王时,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以“裴”为姓。后裴氏分为三支,分居河东、燕京、西凉等地。姓氏溯源河东裴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其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之支孙封pei(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因以为氏。周僖王时,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以“裴”为姓。后裴氏分为三支,分居河东、燕京、西凉等地,但考其谱系源流,皆出于闻喜之裴氏,故有“天下无二裴”之说。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裴氏家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
· 河东裴氏
起源裴陵之后唐林宝《元和姓纂》:裴,嬴姓,伯益之后。秦非子支孙封?(原字为上非下邑)乡侯,因氏焉。今闻喜?城是也。六代孙陵,周僖王封解?君,乃去?字下面的“邑”,改为“衣”,成为“裴”字。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裴氏出自风姓,颛顼裔孙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大费,大费生皋陶,皋陶生伯益,赐姓嬴氏,生大廉,大廉五世孙曰仲衍,仲衍四世孙曰轩,轩生潏,潏生飞廉,飞廉生恶来,恶来生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周孝王使养马汧渭之间,以马蕃息,封之于秦,为附庸,使续赢氏,号曰秦嬴。非子之支孙封?(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因以为氏,今闻喜?城是也。六世孙陵,当周僖王之时,封为解?君,乃去邑从衣,为裴。裴,衣长貌。裴鍼之后另一说为晋平公封颛顼之孙鍼(zhēn,同针)于周川之裴中,号裴君。出土墓志以裴鍼为始祖的有:《裴撝墓志》:“其先帝颛顼之苗裔,周封为秦,秦景公母弟曰鍼者。始居于晋,...
· 河东裴氏家戒
河东裴氏家戒一、毋忤尊亲:《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是故子女对父母长辈,应予孝顺,听从教诲,绝不许有违忤、伤害、遗弃尊亲。二、毋辱祖先:木本水源,慎终追远,乃人伦之基本大道。《诗》云:毋忘尔祖,聿修厥德。即常念尔祖,述修其德之谓。故为人子孙者,应修身明德,遵守正道,不敢为非,毋辱其祖先。三、毋重男轻女:天生蒸民,本为平等,无分男女贵贱,是以父母长辈,不可有重男轻女之观念。教育、生活、男女一律平等,吾姓女子不得以之嫁人为妾,或溺女婴,抛弃女婴之事。四、毋事赌博:赌博倾家荡产,为害匪浅。长辈须以身作则,决不可涉足其间,严禁青年后辈沉溺於斯,即使从旁观看,决不许可,以杜其渐,占染恶习。五、毋为盗窃:君子固穷,一介不取。廉者不受嗟来食,志士不饮盗之泉。奚肯沦为盗贼,杀人越货之败类。吾姓子孙,须明廉知耻,作堂堂正正之人。六、毋贪色淫:淫嫖败德戕身。奸女,报应...
· 河东裴氏改郡
河东裴氏及柳、薛二族在与西魏北周政权结合时并没有改郡望,甚至可以说也没有改籍贯。《隋书》卷33《经籍志》史部谱系篇序曰:“后魏迁洛,有八氏十姓,咸出帝族。又有三十六族,则诸国之从魏者;九十二姓,世为部落大人者,并为河南洛阳人。其中国人士,则第其门阀,有四海大姓、郡姓、州姓、县姓。及周太祖入关,诸姓子孙有功者,并令为其宗长,仍撰谱录,纪其所承。又以关内诸州为其本望”。又《《周书》卷4《明帝纪》载二年(558)三月庚申诏曰:“三十六国,九十九姓,自魏氏南徙,皆称河南之民。今周室既都关中,宜改称京兆人”。显然,宇文泰曾下令改西迁胡汉诸姓郡望为关中。胡人(即柳芳所称“代北虏姓”)改易郡望,自不待言,但汉人士族改易郡望比较复杂,陈寅恪先生认为《隋书・经籍志》所言“其中国人士”至“又以关内诸州为其本望”一节,“实专指汉人而言”,是改易“西迁有功汉将之山东郡望为关内郡望,别撰谱牒,纪其所承”。李浩先生认...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