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金子美玲是怎样一个人?关于她的评价是怎么样的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281
转发:0
评论:0
金子美玲是怎样一个人?关于她的评价是怎么样的,你听说过,童谣也能让人读得掉眼泪吗?我读金子美铃的《星星和蒲公英》,念到

  你听说过,童谣也能让人读得掉眼泪吗?

  我读金子美铃的《星星和蒲公英》,念到那首《没有家的鱼》时,内心深处已经“哗啦、哗啦”湿成一片了,这仅仅是童谣吗?

  怎么那句“没有家的鱼儿,不管是涨潮的夜晚,还是冰冷的夜晚,一整夜都在游泳吧?”特别有让人流泪的冲动。心里在想呀,我离开故乡已经十余载了。

  拿起金子美铃的《星星和蒲公英》,想起之前读过的《积雪》,我认为,它不仅仅是童谣,即使用成人的视角来解读,它亦藏有丰富内涵。

  将它推荐给同事,她立刻心领神会。“上层的雪,不就是‘高处不胜寒’吗;下层的雪,也指‘路有冻死骨’吧。”

  看她如此豁达,我不由会心一笑。就像宫崎峻的《千与千寻》,那是多少成年人由衷感慨而又不禁击掌赞叹的动漫电影。或许,还有人不屑一顾,甚至揶揄,只有“成稚人”才会喜欢看这些幼稚的东西,还被感动得一塌胡涂。

  可是,我想说,宫崎峻电影里的汤婆婆、钱婆婆、无脸人和变成肥猪的千寻父母,不就是我们自己的缩影吗?

  金子美铃纪念雕像

  当我们追随时代浪潮成长时,被社会同化时,被欲望左右时,昔日的童真心和想象力随之逝去时,金子美铃的《星星和蒲公英》又唤回了我们对这种原始、纯粹、自然的美好的渴望。我不由继续想,这样的金子美铃是怎样炼成的?

  她现实的生活有那么多又冷又重的雪,那么多又寂寞又孤单的风,可为什么还能给我们留下如此美好的物语?

  我用她的诗在脑海里架构属于她的一切,生活中的,还有意念中的。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为什么在她的笔下,如此触及人心,并如此含有力量?

  它们仿佛裹挟着一股暖流渗透世俗的外衣直扑心海而来,幻化成千万条闪亮的银鳞鱼,在充盈的内心世界游来游去。

  金子美铃画作

  于是,我明白了。

  金子美铃时刻投入生活。

  在 蔬菜店里,她还念念不忘还有鸽子在“咕咕咕”地叫着;在打扫房间的时候,从地板上面发现扑克牌皇后,她欢天喜地想皇后“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婆婆”啦;在看 到渔船满载而归,渔夫们兴高采烈庆祝的时候,她却忧心忡忡:“可是大海里,成千上万沙丁鱼的葬礼,正要举行吧”;在听到海滨寺院钟声敲响,鲸法会在暮春举 行的时候,她会想呀,那些失去爸爸妈妈的“小鲸鱼哀哀哭泣”。

  金子美铃时刻拥抱孩子。

  在《猜谜》里,我看到一幅亲子图,或许是在一个盛夏的夜晚,金子美铃和她的女儿玩猜谜的游戏,她问女儿呀,“什么东西多得是,想拿却又拿不起?”“什么东西看不见,想拿就能拿得起?”女儿努力想呀想呀,最终摇晃着小脑袋的时候,她一边扇着小团扇一边偷偷地把答案告诉了她。

  在《星星和蒲公英》有很多首这样的诗,我愿意相信,这些诗就是直接从她跟女儿哄孩子睡觉哄孩子别哭时讲的故事中衍生出来的。

  “啪啪-啪,哎哟哟!好险啊!吓坏我啦,突然挥过来,好大一巴掌呀,嗨呀嗨呀,小命捡回来。”只有懂孩子的人,才会写出如此流露孩子气的童诗来。

  金子美铃时刻热爱自然。

  在日本作家里,夏目漱石喜欢百合,谷崎润一郎最爱樱花,而金子美铃似乎喜欢世界上所有的花,蒲公英、野蔷薇、葫芦花、牵牛花、桂花、杜鹃花、紫云英、曼珠沙华……

  “牡丹花瓣一样的雪,落在他齐齐的刘海儿上”,我想,她连雪花都如此热爱,还有什么花她能不喜欢呢?她如此爱花,是因为她热爱整个大自然,风、云、雨、山和大海,是她歌唱的对象,草原、露珠、星星、彩虹和睡梦,是她向往的世界。

  正因为如此,我们从金子美铃的一片云、一滴水、一颗星中,看见了美好世界。读着她的时候,我想起海子的一句诗:“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慰藉?”金子美铃时刻忧伤歌唱。

  金子美铃画作

  《星星和蒲公英》里的每一首诗,都有金子美铃独特的气息,仿佛笼罩着一种近似无限透明的忧伤,但又能看见,看见她带着忧伤微笑,歌唱。

  在《蚕茧和坟墓》里,她由蚕宝宝爬到又小又窄的蚕茧里变成蝶儿飞,联想到“人要到坟墓里去,黑暗冷清的坟墓里去。

  然而,好孩子会长出翅膀,变成天使就可以飞啦。”天真童趣中暗藏死亡的忧伤,接着,又用美妙吞服残酷。“金鱼呼吸的时候,吐出一颗颗美丽的宝石,就像童话里那个可怜的女孩一样。”

  这些诗呀,最终成了她在现实生活中呼吸的缺口,成了她人生的写照,如果没有这些诗,又怎能想象她如何对抗残酷的现实而成长。正如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所说:好像我生活中的忧伤是一种叫我成长的肥料。

  有人说,内心干净的创作人,才会有好作品。

  我想,只活了27岁金子美铃拥有一颗特别干净的心,质朴的心,像海子。她的童谣自然得像树上长出来的叶子,身边流动的风,天空中飘浮的云,细细的品味,是那么直白,又那么美。

  她用它们来对抗寂寞,对抗世俗,对抗时代,对抗遗忘,甚至死亡和逝去。她不是在写诗,而是诗歌找到了她,潜伏在她的骨子里,灵魂深处。她只是从内心掏出来,放在那里,让我们拿来逾越内心森林里每一个冬天。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曾说过:“诗是对事物的感受,不是认识,而是幻想。一首诗是我让它醒着的梦。诗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精神生活,揭示神秘。”

  金子美铃的童谣完全做到了这些。那些诗,让我看到了她的眼睛,她的梦,还有她所向往的明亮。由此,我想说,从《星星和蒲公英》所领略到的,不仅仅是童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关于邢邵的评价是怎么样的?他是怎样一个人
邢邵因文才出众,官至中书监,摄国子祭酒,备受皇帝信任,每给大臣授职,都要听取他的意见。邢邵在出任西兖州刺史期间,廉洁善政,执法严明,凡有贪赃枉法之事,都能及时处理。因此,辖区内社会安定,鸣冤告状的人很少。距州府五十里的定陶县令之妻,挟丈夫之威,强索民财,激起民愤。邢邵得知后前往追查,吓得她连夜逃遁。邢邵才高位显,但不自傲,对人无论贤愚,都能赤诚相待。他穿戴十分随便,从不追求奢华住宅,待客常在一间陋室。他豁达的性格和宽厚的人品,深得时人赞许。邢邵生活的时代,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提倡,佛教兴盛。但邢邵反对"神不灭论"。他鲜明地提出了"神之在人,犹光之在烛。烛尽则光穷,人死则神灭(北史·卷五十五·杜弼传)的无神论观点,在当时是颇具胆识的。然而却被驳倒,史称理屈,未然也。邢邵因文才出众,官至中书监,摄国子祭酒,备受皇帝信任,每给大臣授职,都要听取他的意见。邢邵才高位显,但不自傲,对人无论贤愚,都能赤诚...
· 关于言偃的评价是怎么样的?言偃是怎样的一个人
身处一个文化断层的时代,并被这个时代裹挟着浮躁与功利,这种悲哀相当无奈。从懂事开始,我们这一代人就一直在迷茫,左顾右盼、千人一面,也许,我们的茫然与2500前未开化的吴人无两,需要的是一种先知先觉的引领。言子,名言偃,是孔子的晚年弟子。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二,言子是其中唯一的南方人,所以孔子会说:“吾门有偃,吾道其南。”一部《论语》,提及言偃的篇章并不多,大都是孔子与他的论辩,有趣的是,言偃并不对夫子言听计从,而是固执地坚守真理。言偃在鲁国做武城宰时,用老师传授的礼乐来教化民众。孔子跑来视察弟子业绩,听闻处处有弦歌,于是笑他说:“割鸡焉用牛刀?”治理个小地方哪用得到礼乐呀。言偃不解地反问:“老师不是说,上层人士学礼乐,就会有仁爱之心,老百姓们学礼乐,就容易治理吗?”孔子知道自己失言了,马上对众弟子说:“大家听着,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刚不过开个玩笑罢了。”武城有个人叫澹台灭明,长得很丑,孔子...
· 关于吴晗的评价是怎么样的?他是怎样一个人
正面吴晗先生从40年代开始数易其稿的《朱元璋传》,在史学界乃至现实生活中都发生过重大影响;他提倡编辑出版的《中国历史小丛书》,在普及历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手录的《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不仅留下了一部方便实用的研究资料,而且留下了严谨治学、刻苦钻研的学术研究之风。负面结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对吴晗的评价多为正面结论,但章诒和所著《往事并不如烟》(香港所发行的未删节版本)中,说在之前,吴晗曾同康生一样,利用其职权,强行从文物收藏家手中廉价收购珍贵文物。1950年代吴晗极力主张挖掘明成祖长陵(后改为挖掘定陵),也是为了满足他想研究明史及明朝皇帝的学术计划,从而抹煞了吴晗对明史研究的贡献。吴晗主张拆除北京城墙和北京的古建筑,甚至更提出过改建故宫的构想。这也让他与以梁思成为代表的反对拆毁北京古建筑派发生激烈的交锋。1984年,在吴晗诞辰75周年,清华大学决定在校园内...
· 关于潘天寿的评价是怎么样的?他是怎样一个人
潘天寿(1897年3月14日—1971年9月5日),字大颐,自署阿寿、寿者。现代画家、教育家。浙江宁海人。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人民网评:"潘天寿的画让人感到震动;一个洋溢着生活的情采和趣味,一个勃发着精神的张力和豪气。前者以自然流露为上,后者以刻意经营为工。他一生的奋斗,正与西方美术思潮对中国美术的起伏冲击同时,他认为中外美术的混交,可以促进美术的灿烂发展,但他自己的创作却毕生坚持从传统自身求出新,不伸手向外来因素借鉴。他在风格上和吴、齐、黄的差异,并无超出传统材料工具、表现方式和审美趣味这个统一的大圈。因此,他追求的雄大、奇险、强悍的审美...
· 关于吴茀之的评价是怎么样的?他是怎样一个人
“国画写生着重在各种形态之变化,构图之发生不已,确足医临摹徒穷纸上形似之病,济创造凭空结想之穷,为求国画新发展之道,若必专事写生,将吾国数千年来精神所寄之笔墨与气韵,一概废而不讲,则何以修养身心,提高品位?画其所重,亦郎世宁之流亚也,吾未敢从。”这是吴茀之在《中国画理概论》“论写生”一节中的论述,清楚地说明了写生与笔墨在中国画发展中的重要关系。此种以事写生,观形态,创构图,寄精神于笔墨、气韵,重品格的理念一直贯穿其画迹之中。因而须探寻吴茀之的写生观与绘画理念之根源及其形成,以便更清晰地窥见他整体的艺术思想。吴茀之二十世纪初出生于浦江县前吴村,自幼受家庭的文化氛围熏陶,受父兄、舅父诸长辈影响颇多,逐步形成对诗文、书画最初的审美情趣。吴茀之早年学步于家藏恽南田、蒋廷锡的花鸟写生册页,这对其后来形成关照自然的写生观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首先,以写生为革新的重要途径。民国时期花鸟画多承袭海派画风,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