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此人是北宋大清官,公开在朝堂指责宋仁宗,死后21口棺材同时出殡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99
转发:0
评论:0
此人是北宋大清官,公开在朝堂指责宋仁宗,死后21口棺材同时出殡,历史上关于包拯的传说很多,比如说他是一个神探,比如他通鬼神,白天断阳案,晚上

  历史上关于包拯的传说很多,比如说他是一个神探,比如他通鬼神,白天断阳案,晚上断阴案。他是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正面人物,即便是现在影视剧中,包拯出现的次数也是很多的,堪称是北宋大清官。他是一个断案如神的大侦探,他是一个不畏权势的正直官员,他不贪一分银钱,是个两袖清风的好官。其实包拯最高的成就,不是成为了一个破案高手,而是做御史的时候,对当朝权贵恶霸的弹劾。包拯本是一个普通的人,后世却将他神化了。或许主要是因为,百姓对当政官员清廉的渴望。封建社会,主张的是皇权至上,平民百姓可以行使的权力是很小的。一方父母官,若是欺压治下的百姓,即便是百姓有冤屈,也是无人替他们出头的。

  这个时候的百姓就特别希望自己的父母官是个清官,不那么压迫剥削自己,就像包拯一样。据记载包拯在盛产端砚的端州任知府时,不拿一方端砚。比起前几任趁机大肆搜集端砚的知府来说,包拯真的是来得时候干干净净,走得时候两袖清风。所以有文人就编写话本,把包拯神化,来惩治这些贪官。包拯因为廉洁在后世有威名,不仅是因为他自己不贪一分银钱,更重要的是面对权贵的贪污枉法,他也敢于不留情面地弹劾。包拯在京中做御史的时候,弹劾了许多当朝重臣。比如按察使张可久、汾州知州任牟,连仁宗宠信的大太监闫士良也照参不误。

  但是这些人和王逵比起来都不够分量,这些人只是贪赃枉法,但是王逵他不但敛财,还闹出了民变。王逵这个人和宰相关系密切,仁宗又十分喜欢他。由于朝中后台硬,王逵做了许多任的转运使,在任上,他用尽手段剥削百姓,最终激起民变。仗着朝中有人,王逵派兵大肆逮捕,并杀害了许多手无寸铁的百姓。他敢这样肆无忌惮的作践治下百姓,靠的还是仁宗皇帝。包拯不惧他有多少靠山,连上七次奏折。最后公开在朝堂指责宋仁宗,任用一个为非作歹之人,可想过百姓?话音一落,满朝文武骇然,包拯为了弹劾真是不惧生死,什么都敢说。最终仁宗下令罢免了王逵。

  包拯弹劾的不止这些朝中之人,还有皇亲国戚,舒王赵元祐的女婿就被包拯弹劾过,还有张贵妃的伯父也是被包拯弹劾掉官位的。仁宗后宫当中,最宠爱的女人恐怕就是张贵妃了。不然他这样一个有原则之人,不会因为贵妃的几句耳边风,就一再的给她的伯父提升官职。就这样,张贵妃的伯父从一个小小的七品县令,一跃升为五品知府,这还不算,贵妃还想让伯父做三司使。让正直刚毅的包拯想不到的是,皇上真的同意了贵妃的请求,把国家的经济大权,交给了一个几年前还在做县官的人。包拯和一众朝臣都不敢置信,最后联合起来给皇上上奏,请求皇上收回命令。皇上不忍自己心爱的女人伤心,就让贵妃的伯父高升,担任一个没有实权的职位。

  这样一来本以为能安抚贵妃和朝臣了,但是看着张大人不降反升,包拯等人傻了眼。最后包拯和仁宗据理力争,终于仁宗还是罢免了张贵妃伯父的官职。包拯为官二十五年,得罪的人上至权贵,下至恶霸,数不胜数。他担心自己去世后,这些人找出自己的墓葬,然后进行泄愤。于是他在自己重病之际,安排下了身后事。死后21口棺材同时出殡,并下葬到不同的地方,这也是现在包公墓不在同一个地方的原因之一。包拯用这种带着传奇色彩的方法,来保证自己去世后不被仇人打扰。这样的做法其实是不得已为之,但在后人看来,这是不寻常的一件事,更加认定了包拯是通鬼神的说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包拯死后21口棺材同时出殡,究竟出于何意
俗话说,做官难,做清官更难。古今有许多人在刚开始做官的时候,信誓旦旦的说要做一个清官,然而一旦深入了官场,面对诸多金钱、美色的,就纷纷沦陷。但是,传说中“文曲星”下凡的包拯,也即是包青天,真正做到了一生为官清正,造福一方。公元999年,包拯出生在现在的安徽合肥。在28岁那年,包拯高中进士。当时宋朝的首都在河南开封,包拯作为一个进士,完全可以在首都为官。然而包拯乃大孝之人,不忍远离父母,故而在家乡做了一个小知县。8年后,包拯尽完孝道,才到开封为官。当时,朝中有许多贪官污吏;这些人于其位不谋其政,腐化朝纲。朝廷不振,国力就落后;当时宋朝就被北方金朝的完颜家族所压制,年年称臣纳贡。包拯看到这些严重的问题,就向皇帝连连举报,使得许多尸位的官员丢了乌纱帽。包拯在任监察御史之时,尽心尽责,将之前许多的冤假错案重新平反。这个过程中,揪出了许多贪官污吏,几乎都被包拯以律法斩杀了。史料记载,包拯曾在一年内,...
· 包拯死后为何用21口棺材从7个城门同时出殡?
现在通过很多影视作品的演绎,包拯,包青天,额头有月牙,面如黑炭,铁面无私。这位中国古代最廉洁奉公,为民请命的官员,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崇敬,深受后世爱戴。但是,包拯死后,21口棺材同时下葬,为了掩饰真实的墓地。但是最后还是被考古专家找到。网络配图包青天作为宋朝时期的重臣,开封府尹,一生审理的案子那是不计其数。而且包青天审理案子不避权贵,充分发扬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道理,惩治了很多贪官,权贵,豪门。因此,在世的时候得罪了不少的人。包拯也深知这一点,因此想到自己死后会被人报复,来个毁坟灭尸,那就是死不瞑目了。网络配图在嘉祐七年,包拯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寿终正寝,当时万民悲痛。其在合肥老家出殡,那是万人空巷,都来送包青天。而与此同时,当时合肥四个城门,共抬出了21口一模一样的棺材,而其中只有一个里面是真的包拯尸体。而且抬出门后是在不同地点同时下葬。这样做,主要是学习曹操72疑冢的方法,让后世那些想...
· 最牛清官一生杀贪官无数死后准备21口棺材出殡
中国百姓自古就恨透了贪官,因为他们利用权势欺压百姓,趋炎附势,百姓苦不堪言,每当受到不公待遇时,穷苦的百姓往往会想到一个人----包拯,在民间,包拯早已是清官的象征,包拯一生大公无私,惩处了无数贪官,他清正廉洁,为民着想,的确是难以多得父母官,然而这么一个清廉的好官,在死后却不得安宁,为了防止他人破坏坟墓,包拯家人准备了21口棺材。网络配图包拯断案明敏正直,从不亲信任何一方之言,凡事都要以证据说话,他一生刚正不阿,从不包庇任何人,包括自己的亲戚,当年包拯担任庐州知府时,他的亲朋好友以为可以仗着他的势力谋取不当利益,被包拯发现后,大义灭亲,将他的舅舅一行人全部依法处办,从此,人人都知道有个包大人铁面无私。包拯从不惧怕权贵,当时科举场上有很多人舞弊,大多都是权贵子弟得益,包拯大开正门,让所有受冤者前来告状,惩处了一大批舞弊官员,就连皇亲国戚包拯也不会手下留情,他的刚强坚毅让很多皇亲国戚也要敬让...
· 包拯死后21口棺材同时出殡,直到1973年才发现真正的包拯墓
老话说,当官容易,但要当让老百姓佩服的青天大老爷难。许多寒门出身的学子在刚入官场的时,都发下宏愿要做一个让百姓爱戴的好官,可是一旦身在官场,面对布天盖地的金钱攻势、无尽的温柔乡,就都沦陷了。但还是有一股清流,出淤泥而不染,他就是老百姓口口相传天上“文曲星”下凡拯救他们的青天大老爷包拯,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包青天,为官一生清正廉洁,两袖清风,造福一方。包拯出生于公元999年庐州合肥(也就现在的安徽合肥)。28岁的包拯高中进士。宋朝的首都是在河南开封,包拯高中进士,完全可以在开封谋个一官半职。但是包拯非常孝顺,不忍与父母相距千里,所以家乡当了一个知县。8年后,父母相继去世,尽完孝道后,才去开封任职。当时,朝中乌烟瘴气,贪官污吏数不胜数;大多数人在其位不谋其政,霍乱朝纲。国库空虚,国力落后;在当时宋朝受北方金朝完颜家族所压迫,年年纳贡。包拯见到这些问题,就上奏皇帝,使得那些官员被贬为庶民。包拯出任监...
· 包拯死后为什么会安排21口棺材同时出殡?背后有什么秘密?
世人皆知,开封有个包青天,此人断案铁面无私,不畏权贵,不偏袒亲人,秉公执法,乃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清官之一,更是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其出殡之日,竟然有21个棺材同时出殡。不禁让人发出疑问,这么讲究排场,算是一种铺张浪费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由于包拯生前为官清廉,曾经在端州任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众所周知,端州的砚台是最出名的。包拯不论所当何职,均以百姓疾苦为大事,除贪官,减赋税,帮助百姓发展,一心为民。不论在哪里为官,包拯都公正断案,从来不畏得罪权贵,也不偏袒私己,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达官显贵,只要犯法均依法处置,更不接受私人关系请托者,这样自然也树立了许多的敌人。当时的朝廷,流行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包拯——“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可见,包拯是极度不受当时想谋取私利的贵族以及官员的待见。包拯在嘉祐七年之时,突然暴病而亡。其后人知道包拯生前树敌过多,怕他们以包拯遗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