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唐朝初期史学家:姚思廉的生平简介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861
转发:0
评论:0
唐朝初期史学家:姚思廉的生平简介,姚思廉(557-637),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京兆万年人,唐朝初期史学

  姚思廉(557-637),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京兆万年人,唐朝初期史学家。其父姚察于陈朝灭亡后到隋朝做官,迁至北方,故两《唐书》中《姚思廉传》称其为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

  其父姚察,在陈时任吏部尚书,著陈梁二史,未成。他自幼习史,后曾任隋朝代王杨侑侍读。唐李渊称帝后,为李世民秦王府文学馆学士。自玄武门之变,进任太子洗马。贞观初年,又任著作郎,为唐初"十八学士"之一。官至散骑常侍,受命与魏征同修梁陈二史。贞观十年(636年),成《梁书》(50卷)、《陈书》(30卷),为二十四史之一。又著有《文思博要》,已失传。

  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旧稿。自贞观三年至贞观十年,历时七年最终完成了《梁书》与《陈书》的撰写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

  姚思廉祖父姚僧垣"少好文史",还"医术高妙,为当世所推"。曾多次治愈皇帝和王公大臣的疑难病症,得到赏赐颇多。名声也越来越大,以至于边地和外域都前来求医。僧垣"每得供赐,皆回给察兄弟"。姚察、姚最兄弟就是靠这种较充裕的收入,游历求学,购聚图书,见闻日益广博。姚察十三岁时就显露出才华,"于宣猷堂听讲论难,为儒者所称"。姚察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保持终生,即使在当了陈朝吏部尚书以后,仍大力寻求天下图书,遇到没见过的书即马上抄录下来。他聚书多达万余卷,并都阅读过,为梁、陈、隋之际公认的著名学者。隋平陈以后,隋文帝杨坚也以能得到姚察而高兴,他对臣下说:"闻姚察学行当今无比,我平陈唯得此一人。"姚察的著作很丰富,有《汉书训纂》30卷,《说林》10卷,《西聘》、《玉玺》、《建康三钟》等记各1卷,还有《文集》20卷,并行于世。此外,还有未撰成的梁、陈二史。

  这样的家学传统,对姚思廉有良好影响,少年时就喜好史学,不仅聪颖,而且勤奋学习,除了读书,再没有其他嗜好,甚至从不过问家人的生计状况。

  姚思廉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由南北朝分裂走向隋唐大一统之际,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陈时,为衡阳王府法曹参军,转会稽王主簿。入隋后,补汉王府行参军,掌记室,寻除河间郡司法。入唐后,授秦王府文学,贞观初迁著作郎、弘文馆学士。贞观九年(635年)拜散骑常侍,赐爵丰城县男。在仕途上还较顺利。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乘农民大起义浪潮,在太原起兵直取长安。这时镇守长安的是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姚思廉正任职于隋朝,为代王侍读。李渊率兵占领长安后,代王府僚属都惊骇走散,唯独姚思廉依然服侍代王,不离左右。唐兵涌入王府,思廉大声呵斥道:"唐公举义本匡王室,卿等不得无礼于王。"正往里冲的众兵将闻听此言十分惊愕,见思廉独自一人伴随代王而面无惧色,心中也觉钦佩,于是纷纷停立在大堂台阶之下。李渊闻知,于是准许思廉扶代王下堂。直到代王被安置到顺阳阁后,思廉才哭泣着拜辞而去。目睹此事者都很感慨,称他为"忠烈之士"。李渊、李世民父子由此便赏识和重用姚思廉。李渊称帝后,即授思廉为秦王文学。秦王李世民开文学府,招揽一些有文武韬略、兼通文史的博学之士,如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褚亮、陆德明、孔颖达、许敬宗等十八人,受到延聘亲重,姚思廉就是"十八学士"之一。

  武德年间,李世民曾率军赴鲁南征讨徐圆朗,战争间隙,他与人议论起隋朝事,谈到姚思廉挺身而出保护代王之举,感慨叹道:"姚思廉面对利刃而显示大节,即使古人也很罕见。"当时思廉远在洛阳,于是李世民专派使者带帛三百段赏赐思廉,并附信说:"想节义之风,故有斯赠。"这是很不寻常的优礼之举。李世民命著名画家阎立本画"秦府十八学士图",并命文学褚亮各为赞语,对思廉的评价是"志苦精勤,纪言实录。临危殉义,余风励俗"。从史学才能和政治节操两方面对思廉作出褒奖。"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当上太子,思廉也随即升迁为太子洗马。

  姚思廉对于政事"直言无隐",督促太宗勤于国事。太宗因思廉是秦府旧人,许可他随时就政事的得失直接秘密上奏,思廉也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充分发表自己对政事的见解,"展尽无所讳"。有一年夏天,唐太宗准备往九成宫避暑,思廉劝谏说:"离宫游幸,秦皇、汉武之事,固非尧、舜、禹、汤之所为也。"言辞恳切尖锐。唐太宗只好下谕解释说:"朕有气疾,热便顿剧,固非情好游赏也。"为奖赏姚思廉的直谏,赐帛五十匹。姚思廉去世后,唐太宗深为,为之废朝一日,赠太常卿,谥号"康",特准许葬于昭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姚思廉简介唐朝初期三朝仕宦史学家姚思廉生平
姚思廉(557—637),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学家。约生于梁末陈初,在八十岁左右去世。世居吴兴(今浙江湖州)。他随父姚察在陈朝灭亡后到隋朝做官,迁至北方,故两《唐书》中《姚思廉传》称其为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祖父姚僧垣“少好文史”,还“医术高妙,为当世所推”①。曾多次治愈皇帝和王公大臣的疑难病症,得到赏赐颇多。名声也越来越大,以至于边地和外域都前来求医。僧垣“每得供赐,皆回给察兄弟”②。姚察、姚最兄弟就是靠这种较充裕的收入,游历求学,购聚图书,见闻日益广博。姚察十三岁时就显露出才华,“于宣猷堂听讲论难,为儒者所称”③。姚察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保持终生,即使在当了陈朝吏部尚书以后,仍大力寻求天下图书,遇到没见过的书即马上抄录下来。他聚书多达万余卷,并都阅读过①,为梁、陈、隋之际公认的著名学者。隋平陈以后,隋文帝杨坚也以能得到姚察而高兴,他对臣下说:“...
· 浙江省-湖州-德清姚思廉
姚思廉(557—637),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京兆万年人,唐朝初期史学家。其父姚察于陈朝灭亡后到隋朝做官,迁至北方,故两《唐书》中《姚思廉传》称其为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其父姚察,在陈时任吏部尚书,著陈梁二史,未成。他自幼习史,后曾任隋朝代王杨侑侍读。唐李渊称帝后,为李世民秦王府文学馆学士。自玄武门之变,进任太子洗马。贞观初年,又任著作郎,为唐初“十八学士”之一。官至散骑常侍,受命与魏征-梁陈二史。贞观十年(636年),成《梁书》(50卷)、《陈书》(30卷),为二十四史之一。又著有《文思博要》,已失传。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旧稿。自贞观三年至贞观十年,历时七年最终完成了《梁书》与《陈书》的撰写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
· 裴思谦的生平简介
裴思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字自牧。生卒年不详。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戊午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四十人。考官:礼部侍郎高锴。试题为《太学创置石经诗》等。裴思谦与朝廷权臣观军容使仇士良勾结,以仇士良荐举信威逼高锴,高无奈,只得取裴思谦为状元。裴中状元后,周游狎妓,赋诗自夸,气盛一时。入仕后于大中年间(847一859)历节度判官,后迁左散骑常侍兼大理卿。乾符三年(876)由凉王傅分司授卫尉卿,至终。《全唐诗》存其《及第后宿平康里》一诗。诗曰:“银缸斜背解鸣珰,小语偷声贺玉郎。从此不知兰麝贵,夜来新惹(染)桂枝香。”
· 姚崇简介唐朝唐玄宗等三朝著名宰相姚崇生平
姚崇(公元650年-公元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避唐玄宗“开元”年号讳,改名姚崇,河南三门峡陕县人。父姚懿,曾任硖石县令,祖籍江苏吴兴,因先辈世代在陕州为官,遂定居陕州硖石(今属河南三门峡陕县硖石乡)。崇出身于官僚家庭。年轻时喜好逸乐,年长以后,才刻苦读书,大器晚成。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宰相。特别是在玄宗朝早期为相,对“开元之治”贡献尤多,影响极为深远。刘昫《旧唐书》:“履艰危则易见良臣,处平定则难彰贤相。故房、杜预创业之功,不可俦匹。而姚、宋经武、韦二后,政乱刑淫,颇涉履于中,克全声迹,抑无愧焉。”赞曰:“姚、宋入用,刑政多端。为政匪易,防刑益难。谏诤以猛,施张用宽。不有其道,将何以安?”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姚崇以十事要说天子而后辅政,顾不伟哉,而旧史不传。观开元初皆已施行,信不诬已。宋璟刚正又过于崇,玄宗素所尊惮,常屈...
· 战国初期魏国名将庞涓是谁?庞涓的生平简介
相传庞涓和孙膑都是隐士鬼谷子的徒弟,在鬼谷子的教导下学习兵法。庞涓听闻魏国君主高薪聘请能人雅士的消息之后,觉得自己这些年学得差不多了,就想拜别鬼谷子,去魏国求得这份高薪工作。孙膑劝不住庞涓,又不想离开师父,而且自己还有待深造,便拒绝了庞涓邀请他一同下山的要求,大醉一通之后挥泪送别了庞涓。庞涓见到魏王,在魏王面前侃侃而谈用兵之道,还夸下海口:“大王以我为将军,我定能为大王征战其余六国,战必胜、攻必克,使魏国成为国中霸主。”魏王被庞涓忽悠一通,深觉庞涓有这个才能,就真的封庞涓为将军了。庞涓也如自己所说的那样,一出手就收拾了不少魏国周边的诸侯小国,甚至还打败了强大的齐军,扬魏国之威。魏国全国上下都很崇拜庞涓,庞涓洋洋自得。但是庞涓居安思危,隐隐有种预感,自己终于一天要被孙膑替代,毕竟孙膑本就比他聪明,而且在他征战的几年中,孙膑可一直在山中学习,大有所成。为了消除这个威胁,庞涓就派人把孙膑接到了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