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杨钟健从事哪些研究?都有着怎样的研究成果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29
转发:0
评论:0
杨钟健从事哪些研究?都有着怎样的研究成果,科学研究杨钟健一生研究了大量化石,记述了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及哺乳

  科学研究

  杨钟健一生研究了大量化石,记述了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及哺乳类共209个新属新种,对中国生物地层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杨钟健50多年的科学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25年至1936年,主要从事中国北方新生代地质及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第二阶段是1936年至1948年,工作内容除前一时期的继续外,逐渐转向爬行动物化石方面及中生代地层;1949年以后为第三阶段,主要工作是研究中生代各时期的爬行动物,包括不少总结性论文,另外参与科研管理工作。

  他早期的工作,主要是研究华北的新生代地质。这时期发表以关于周口店各地点及华北新第三纪的哺乳动物群,主要是啮齿类、兽形类等小哺乳动物化石,偶蹄类及大量有关新生代地层、地质发育史的论著,成为中国这方面研究的经典著作。为欧非两大洲古动物的对比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标本,同时也给地球史和生物史填补了空白。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工作重点逐渐转到爬行动物化石和中生代地层方面。较早的重要工作是关于山西武乡和中瑞考察队采集的新疆、内蒙古的二齿兽类和白垩纪恐龙的研究。

  1928年负责北京周口店的发掘工作,此间发生了发现中国猿人第一颗头盖骨的划时代事件。从1929年到1934年,杨钟健的主要学术贡献在古哺乳动物学和第四纪地质方面,成为中国哺乳类化石和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地质研究的奠基人。从1934年起,他研究的重点,逐步转向爬行动物。1937年以后,在云南禄丰领导发掘工作,获大批恐龙及原始哺乳类化石。1949年后,与裴文中等筹建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为后来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0世纪20年代发表的《中国北方啮齿类化石》(德文)是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古脊椎动物学专著,从而在中国创立了这一学科,是中国第一位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在新生代地质方面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华北黄土的综合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时,杨钟健就根据啮齿类、兔形类及鹿类等哺乳动物化石带,对黄土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和对比。他把所谓黄土堆积分为红土、红色土和狭义的黄土三部分,并将红色土的时代明确为上新世末到更新世,还进一步细分为A带、B带和C带三个带,分别代表三个不同地史阶段的沉积,每一个带都有代表性的哺乳动物化石。这样,有关中国华北黄土及其动物群的研究,就此前进了一大步。此外,他还确立了上述各时期中国北方黄土地层的大致分布范围,探索了黄土和华北主要河流在地质发展中的特征变化,以及与古气候、地壳运动的关系,从而为华北黄土主要是风成的这一学说的确立提供了论据。他的这些开创性工作奠定了中国第四纪研究的基础,与之有关的重要见解和结论,迄今仍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杨钟健不仅研究过哺乳运行好些门类的代表,各类恐龙及恐龙蛋和恐龙足印,还研究过基底爬行动物杯龙类、进步爬行动物兽孔类、水生爬行动物鱼龙类、飞翔爬行动物飞龙类,乃至龟鳖类、鳄类、有鳞类等。实际上,脊椎动物各大门类诸如鱼类、两栖类、鸟类乃至人类,他都曾涉及,发表过有关的论文。他就像一位高明的围棋手,一有机会,就在不同方位上布上一子,为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开辟一个新地盘,为后学者打下初步基础。杨钟健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成绩卓著。他十分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对于他们的每一个进步,他都给予鼓励,并马上又对他们提出新的要求,促其继续前进。他在人才培养上没有门户之见,凡是在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工作的,不管是该所人员还是进修人员,他认为都应给予指导,使其尽快成长。最初,中国从事古脊椎动物研究的仅有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一处。80—90年代,中国有多所大专院校、博物馆设有古脊椎动物学专业,其学术带头人基本上都是杨钟健直接或间接培养出来的。

  人才培养

  杨钟健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成绩卓著。他在人才培养上没有门户之见,凡是在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工作的,不管是该所人员还是进修人员,他认为都应给予指导,使其尽快成长。80—90年代,中国有多所大专院校、博物馆设有古脊椎动物学专业,其学术带头人基本上都是杨钟健直接或间接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贾兰坡、吴新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袁复礼从事过哪些研究?有着怎样的理论著作
袁复礼,河北省徐水县人,祖辈为官宦人家,父亲曾中过秀才。祖母彭氏出身于苏州名门世家,读过私塾,为供几个孙子上学,她先后到天津师范学校和奉天师范学校教书。袁复礼1908年到1912年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祖母的教养和期望对他影响很大。1913年袁复礼考入了清华学堂高等科,1915年被保送美国。开始在纽约建筑学校办的暑期学园学习,后进入布朗大学学习英文、世界历史、生物学、植物学等课程。一次他听了有关海滨地貌的讲演,由于大自然的奇异现象使他对地质学发生了兴趣,1917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正式学习地质学,1918年获学士学位。在学习期间,他广泛汲取各种先进知识。他帮助一位数学老师翻译了《永乐大典》中的“中国山水地形”(郭璞《葬经》)。他十分注重实践,在夏夜里,刻苦地进行天文测量,还到过得克萨斯州进行三角测量,到俄勒岗州学习潮汐观测,还参加了纽约市地下铁道的工程地质工作。他研究了哈德逊河西岸玄武岩的重力...
· 贾兰坡主要在研究什么?有着怎样的研究成果
贾兰坡对第四纪地质、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和考古等方面都有很多研究,在旧石器的考古方面,成绩最为显著。作为一位世界公认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贾兰坡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参加了周口店的发掘工作。贾兰坡1935年主持周口店的发掘工作,除发现大量石器和脊椎动物化石外,1936年11月又连续发现了三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震动了国际学术界。1949年后,他又多次主持周口店的发掘。1984年贾兰坡与他的学生、考古学家黄慰文合写的《周口店发掘记》一书,对周口店的发掘历史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和评价,对周口店发掘与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这本书已译成日文和英文。他对华北旧石器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所提出的华北地区古文化年代表奠定了华北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的理论基础。贾兰坡十分热爱中国旧石器的研究工作。1956年,他就在《考古通讯》上发表“对中国猿人石器的新看法”。1957年又发表“试述中国旧石器时...
· 蒙文通有着哪些研究成果?在历史方面他有着怎样的理论
佛学蒙文通治佛学,发源于中国20年代初期的今古文的大论战。1918年蒙文通从四川存古学堂毕业后,返回家乡盐亭以办私塾为生,继续在破庙里从事经史研究,长达三年之久。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掀起一场新兴的文化革命。以鲁迅、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新文化干将与吴宓、章士钊等学衡派发生激烈论战。在这场莫衷一是的争论中蒙文通难以取舍,便辞去重庆府联中和重庆省立二女子师范学校的职务,“游学于吴越之间,访学于各大经史家门下,与章太炎论古今之流变,与欧阳竟无论佛典之影响”。在长期的游学过程中,蒙文通仍难以在二者之间取舍.却悟及佛学在中国思想中的深层的潜意识影响,蒙文通便停留在欧阳竟无所办的“内学院”内,潜心研究佛学,从1923年到1927年,长达四年之久。此期,蒙文通与汤用彤、熊十力、吕澄等朝夕相处,互相争论,虽各论不一,相异甚大,甚至针锋相对者亦有之,但这对蒙文通佛学研究益发登堂入室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闲话”...
· 罗庸是怎么样一个人?有着怎样的研究成果
罗庸先生一生潜心佛学,造诣精深。1926年8月1日,北京教育界邀请太虚大师演讲“佛学概论”,先生与张怡荪、罗常培等前往聆听。先生还编订了太虚大师的演讲录《四十二章经讲录》(此演讲是太虚法师于1926年6月在北平社稷坛所作,由周少如、黄适园、王尚菩、骆馨吾合记)。1927年密教多杰觉拔驻锡五台山,先生与张怡荪随修法,身心洞彻,智慧顿增,于是皈依,深信佛法。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先生在看过李根源所辑的《胜温集》后,写出《张胜温梵画瞽论》表达自己对《梵像卷》的看法,显示出对西南佛教的独到见解。1949年8月先生与谢无量、梁漱溟、曹慕樊等朋友在重庆北碚的缙云山顶缙云寺闭关修佛,修练密宗贡噶派大手印法。后学者张中行在四十年代后期编佛学月刊《世间解》时,先生也不忘加以鼓励。罗庸先生温文儒雅,儒学功底也非常深厚,善于搜集很多资料,用包剿围攻的方法讲《论语》和《孟子》,深受学生欢迎。所著《习坎庸言》和《鸭池...
· 高本汉有着哪些研究成果?他写过什么文学著作
作为世界语言学的巨擘,高本汉认为没有一种学术领域比汉学更广的,但汉学家们的兴趣大都集中在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美术和宗教方面,因为在语言学方面,表面的干燥,缺少引人的地方,所以没有鼓励起同样的兴趣,而他本人则对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学情有独钟,因为不能否认,汉学比任何别的科学需要语言学的地方更多。为此,高本汉把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研究看作汉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高本汉有目的地、一心一意地规划和从事他的汉学研究工作。早在1917年,他在《瑞典人文学杂志》(SvenskHumanistiskTidskrift)上发表了一篇宣言,草拟了“汉语语言学家”在以后阶段中应该从事的工作。1920年,他发表题为《原始汉语是屈折语》(Leproto-chinois,langueflexionelle)的论文(《亚细亚杂志》,15),其中揭示了上古汉语有代词的格屈折变化痕迹。这篇论文是高本汉用法文写的最后一批论文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