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李希霍芬在中国的考察路线是怎样的?去过哪些地方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41
转发:0
评论:0
李希霍芬在中国的考察路线是怎样的?去过哪些地方,第一条路线1868年11~12月间,主要地区是杭州、苏州、无锡、镇江、南

  第一条路线

  1868年 11~12月间,主要地区是杭州、苏州、无锡、镇江、南京等地,尤以舟山群岛考察最详。

  第二条路线

  从 1869年 1月,再次赴南京、镇江,转入湖北(武汉及汉口)。

  第三条路线

  从 1869年 3月开始,相继有半年时间,主要考察山东郯城、临沂、泰安、济南、章丘、博山、潍坊、芝罘。

  1877年,他曾专门提交报告《山东地理环境和矿产资源》,文中强调青岛之优越的地理位置,并渲染胶州湾良港之说。后渡海到达辽东半岛,包括瓦房店、盖平、熊岳;后进入大孤山,到达本溪、沈阳;经山海关,又考察开平、滦县、丰润、玉田及一些煤田;经通州再度进入北京及其西山附近,进行地质调查与研究,把北京南口出露的古老地层命名为震旦系。在北京休整后,返回上海。

  第四条路线

  从 1869年 9月开始,主要是在江西(九江、景德镇附近),转到安徽屯溪,后乘船经新安江、钱塘江到杭州返回上海。

  第五条路线

  从 1869年末到 1870年初,从上海直达香港,进入广州经北江到湖南宜樟、郴州,乘船沿湘江、洞庭湖入长江到汉口转入河南洛阳、晋城到山西太原、阳泉到河北正定到达北京,从天津返回上海,重点考察了山西、陕西煤矿资源。在这次考察中,大约在 1870年,李氏从北京发出的信中大肆渲染了“中国是世界上第一石炭大国!”“山西一省的煤可供全世界几千年的消费!”并绘制成中国的第一张《中国煤炭分布图》。

  1870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到洛阳,考察了南关的丝绸、棉花市场,参观了山陕会馆和关帝庙,在《关于河南及陕西的报告》等著作中,首次提出从洛阳到撒马尔罕(今属乌兹别克斯坦)有一条古老的商路,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

  第六条路线

  1871年 6~8月间,先从上海到宁波,进天台山到金华、桐庐等县,经兮水县进入天目山,越过千秋关,到安徽的宁国、泾县,到达芜湖,乘船再到镇江,在此往返南京、镇江数次,进行较细致的地质考察和测量。

  第七条路线

  从 1871年 9月至 1872年 5月,是他七条路线考察中时间最长的一次。从上海乘海轮至天津到北京,再次对西山斋堂等地进行考察,经鸡鸣山、宣化到张家口,转至大同、五台山考察,发现“五台绿泥片岩”。到太原沿汾河河谷南下至潼关,入陕西安到宝鸡。据有关文献记载:河西走廊南缘山脉,曾以李希霍芬命名,如“ RichthofenRange”,即今祁连山脉。李希霍芬此后转向褒城,入沔县,越五丁山后入四川广元、梓潼经绵阳抵达成都。李希霍芬在《四川记》中盛赞成都是中国最大城市之一,也是最秀丽雅致的城市,还感叹都江堰灌溉方法完善,在世界上无与伦比。随后,他转入嘉定(乐山),经岷江,顺长江返抵上海,途中对三峡地区考察甚详,“收获”最大。

  李希霍芬在七条路线的考察中,记录了大量野外地质资料,搜集和采集了大量的化石、岩矿标本;绘制了考察地区的地形图、素描图、地质图和地层剖面图等。考察的间歇,他及时撰成报告,把所观测到的景象,按承诺向外商会报告。外商会在 1903年将李氏的“报告”汇集成两大卷册,取名《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报告书》。

  1872年,李希霍芬返回德国,受到威廉一世的嘉奖和赏识,学术和社会地位青云直上,一时名跃全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费迪南·冯·李希霍芬
人物生平1872年后,李希霍芬回到德国,1873年到1878年间担任柏林地质学会主席,1875年起,在波昂大学任教,1883年到1886年年间服务于莱比锡大学,1886年后则转到柏林洪堡大学,在他众多学生之中,最出名的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Hedin)。李希霍芬晚年担任德国地理协会的会长多年,并协助成立了柏林水文学院,1905年10月6日卒于柏林。在近代地理学领域中,李希霍芬被视为重要的先趋,他在世界各地的地质纪录与观察结果、文献都非常详尽,倍受学者推崇。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知名的飞行员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ManfredvonRichthofen,有红色男爵theRedBaron之称)是费迪南·冯·李希霍芬的侄子。中国西部的甘肃走廊南缘山脉,曾有一部分的英文名称是依李希霍芬的名字命名的,如RichthofenRange,也就是今日的祁连山脉。李希霍芬用在华考察的资料,完成了巨著...
· 关于李希霍芬的评价是怎样的?他对中国的地质研究学有什么贡献
他在《中国》第1卷里,以专门的章节论述了中国的黄土,最早提出了中国黄土的“风成论”。他也采集了大量各门类化石,收集了很多各时代地层资料。德国古生物学家弗莱希、施瓦格、凯塞尔等对李希霍芬所采化石的研究论文也发表在《中国》各卷中。李希霍芬在辽宁、山东、山西和河北北部建立了3条系统剖面。他首先提出了“五台系”和“震旦系”等地层术语。他对中国造山运动所引起的构造变形有开创性的研究。他在山东、北京西山、大青山、五台山等地发现了许多褶曲和正断层,在泰岭发现了逆掩构造,在《中国》第2卷中的“中国北方构造图”上,他画了一条被称为“兴安线”的推断构造线,从兴安岭经太行山,一直达到宜昌附近。他还提出了中国北方有一个古老的“震旦块”,是一个具时间关系的地质构造单元。他在《中国》第2、3卷中,将中国各地火成岩作为地层剖面中的一部分加以描述,如辽东古老的高丽花岗岩,秦岭天台山志留纪花岗岩,南京山地花岗岩、安山岩和玄...
· 里希特霍芬是谁德国著名飞行员里希特霍芬简介
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全名曼弗雷德·阿尔布雷希特·冯·里希特霍芬(ManfredAlbrechtFreiherrvonRichthofen,1892.5.2—1918.4.21),是一名德国飞行员,被称为王牌中的王牌(aceofaces)。他也是战斗机联队指挥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击落最多敌机的的战斗机王牌飞行员,共击落80架敌机之多。里希特霍芬于法语区被称为“leBaronRouge”、“leDiableRouge”、“LePetitRouge”,英语区称他为“RedKnight”(红骑士)和“RedBaron”。德国将RedBaron翻译为“derRoteBaron”,这个绰号于德国国内广为流传。里希特霍芬出身名门,身世高贵,相貌英俊,性格坚毅,办事果敢,技艺不凡。凭着标准的骑士风度、盖世无双的战功以及他那独特迷人的作战风格征服了无数人的心,也包括痛恨他的敌人,他驾驶着那架使其得名...
· 李希霍芬: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多次到中国考察地质和地理
李希霍芬(Richthofen,Ferdinandvon,1833~1905年),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又译里希特霍芬。生于卡尔斯鲁厄,卒于柏林。早年从事欧洲区域地质调查,旅行过东亚、南亚、北美等地。多次到中国考察地质和地理。曾任波恩大学、莱比锡大学和柏林大学教授,柏林大学校长。提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科学。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地表形成过程,对地貌进行形成过程分类,研究了土壤形成因素及其类型。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近代中国地学研究先行者之一。1833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上西里西亚卡尔斯鲁赫(今属波兰)。他曾就读于布雷斯劳大学及柏林洪堡大学,1856年毕业,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奥地利的提罗尔(Tyrol)和罗马尼亚西部的特兰西瓦尼亚(Transylvania)进行地质研究;在1860年到1862年之间,李希霍芬参与普鲁士政府组织的东亚远征队[PreussischeExpedition],前...
· 霍希夔
注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