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顿国一开始是谁的封地?是周武王弟弟的封地吗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11
转发:0
评论:0
顿国一开始是谁的封地?是周武王弟弟的封地吗,提起项城,人们立刻想到的就是某个牌子的味精,或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袁项

  提起项城,人们立刻想到的就是某个牌子的味精,或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袁项城——袁世凯。比起豫东其他县市,似乎人们很难把这座城市和千年古县联系起来,事实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豫东地区,从来不乏历史古城。

  项城,就其历史而言,堪称悠久。项城这个地名,最早可以上溯到西周初年的项子国。

  项子国是西周时一个小诸侯国,虽然国不大,但辈分不低。项子国的第一任国君是季毂。据说季毂是周武王的弟弟,武王伐纣时担任虎贲中郎一职。虎贲是周国的精锐部队,能在这样一支部队任职,说明季毂的军事素养很高。武王死后,成王继位,因为季毂在牧野之战立下大功,所以将其分封到了今天的项城一带。

  按照《礼记》记载的周代封建官制,“王者之制禄者,公、侯、伯、子、男,凡五等”。项子国君在史料中被称作“项子”,显示为第四等的小国,尽管季毂源于姬姓。不过季毂的后世子孙以邑为姓,据说这也是后世项姓的起源。项城,其名源于此。

  诸侯小国多被吞并

  作为千年古县,项城的历史演变比较复杂。

  春秋时期,项城一带除了项子国,还有一个顿子国(今项城市南顿镇一带)。和项子国一样,顿子国也属于酱油诸侯——爵低国卑,疆狭民寡,逐渐衰落。

  公元前643年,鲁国灭掉了项子国,此后这里一直被称为项地。后来楚国北侵,灭掉了鲁国,项地并入楚国。

  顿子国的灭亡稍微复杂一些。顿子国原本是中原地区陈国的依附国,后来南方的楚国势力日益北侵,本来就国卑势弱的顿子国,夹在逐鹿中原的诸侯之间,或依或违,时即时离,摇摆不定,惶惶不可终日。

  看到原本的附庸顿子国惧怕楚国之强,陈国于是大兵压境,三下五除二灭掉了顿子国。顿子国国君逃奔到楚国避难,并向楚国求援。

  公元前637年秋,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兵攻打陈国。根据《左传》的描述,这场战争毫无悬念,被楚军占领了两座城池后,陈国就屈服了,楚军在顿地一带修筑新城后回国。结合项城史志的记载来看,这次楚国伐陈,光复了顿子国,不过由于陈国的势力比较大,为了保险起见,复国后的顿子国都城被迫往南迁徙,新筑的顿城后来又称南顿。

  顿子国复国后,不甘心完全沦为楚国的附庸。公元前496年,顿子国国君准备投降晋国,于是便背叛了楚国,同时和陈国断绝了友好关系。楚便在陈国的帮助下发兵灭掉顿子国。顿子国灭亡后,顿子国的贵族为了纪念国家,开始以国名为姓,顿姓由此而生。

  顿子国亡国后,项地一带全部并入楚国。到了楚襄王时期,楚国都城由郢迁到了陈(今淮阳一带),以陈为国都,项为别都。

  南顿百姓的刘秀情结

  春秋战国,群雄并起,五霸争强,七雄一统。

  嬴政灭掉六国后,在全国设立郡县制,不过这时候没有项地什么事儿——改陈地为颍川郡,以陈为县。项地归属于颍川郡,只有项地名而无项郡或项县之名。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在这一带一下子设立了两个县:项县(治所在今沈丘县槐店镇)和南顿县(治所在今项城市南顿镇),都隶属于颍川郡。

  汉高祖设立了南顿县,但和南顿历史联系最为紧密的,是东汉的光武帝刘秀。

  虽然古籍史料确凿地告诉我们,南顿城建于春秋时期,但南顿百姓更相信,南顿城是刘秀时修的。

  据说“昆阳大战”后,王莽军大败。刘秀率兵乘胜西征,在途中遇王莽增援大军,因寡不敌众,刘秀兵败而逃,王莽命人马追赶,并下令五更前一定捉住刘秀。因刘秀是真龙天子,遭此劫难惊动了太白金星。于是太白金星驾临南顿上空,命土地爷带领手下三千小鬼绕刘秀宿营地修建城池,一夜之间修筑了一座城池。等王莽赶到时,见平地突起一座坚固的城池。王莽大惊失色,连忙退兵,刘秀得以逃脱。

  这一充满了封建迷信色彩的传说,显然不足为信。在老乡的带领下,记者观看了“饮马池”、“扳倒井”等当年王莽追刘秀的故事遗存。

  “王莽追刘秀”是个异常经典的故事,经典得整个北中国地区都流传着类似“王莽追啊追,刘秀逃啊逃,神仙鬼怪来帮忙”的故事。当然这些故事基本都经不起推敲,不过刘秀和南顿的故事有些倒是有史可查的。刘秀的父亲刘钦当年做过南顿县令,并在此迎娶了刘秀的母亲樊娴都。

  或许因为幼年在南顿生活过的缘故,刘秀称帝后,曾于公元43年来到南顿,下令免除南顿县两年田赋。南顿的老百姓非常高兴,就修建了一座光武庙,以示纪念。虽然现在的光武庙是今人所建,但足以反映出南顿百姓对光武帝刘秀的偏爱。

  出项城市区往西南不过十余里,老远就能望见一道土夯城墙,这就是南顿故城遗址。根据《太平寰宇记》的描述:“南顿,古顿子国,后逼于陈南徙,故号南顿,其城楚令尹子玉所筑。

  故城管理所所长朱丽华女士告诉记者,黄土夯就的城垣经过两千多年的洪水冲刷、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仅保留下北城垣一段,高7米左右,长200多米,最宽的地方不过10米。

  据考古发掘,城垣分为上中下三层:最下层属商代时期;中层有清晰的夯土层,属于东西周时期;上层含大量秦汉时期的粗绳纹板瓦和筒瓦等建筑材料,夯层十分明显。朱丽华说,正因为此,南顿故城备受关注,1986年就被省政府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北朝时首次命名项城县

  三国时期,项地一带为项县,不过由于在曹魏统辖范围内,项县隶属于陈国。

  西晋实行的也是郡国制,项县名称没有改变,西晋时先属陈国,后改属梁国。

  南北朝时,战争频繁,东讨西伐,南征北战,颍、淮流域归属经常变化,项县隶属州郡也随着不断更迭,县的名称也是这样。

  在南朝刘宋时期,项县被改称为项城县——这是项城一名首度出现,当时的项城县隶属于豫州陈郡。

  北朝时期,项城县又改回了项县。

  隋朝统一后,确定为项城县。后来又复设南顿县。

  到了唐代,公元623年,南顿县被撤销,并入项城县。公元627年,将附近的颍东县并入项城县。公元695年,项城县西部一带划入光武县(后改名为南顿县)。

  五代时期,项城县隶属陈州。北宋和金代时期,项城县隶属河南府陈州。

  到了元代,公元1336年,项城县被废,但不久重新复设,隶属于陈州。

  明代时期,公元1368年,南顿县被撤销,并入项城县,项城县隶属开封府陈州。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建国号大顺,下令将项城县改为项州。

  李自成远在北京,对项城念念不忘,大概和当年的项城之战有关。众所周知,李自成大军崛起的转折点就在河南。公元1641年9月,李自成大军与陕西总督傅宗龙在项城一带展开决战,经过苦战,李自成大获全胜。随后,李自成大军频频告捷,项城、襄城、朱仙镇、郏县、汝宁五次战役的胜利,不仅击败了傅宗龙、汪乔年、杨文岳孙传庭等明军主力,而且控制了河南全省,部众发展到近百万人,一跃成为明末农民起义军的主力。这大概就是李自成将项城由县升格为州的原因所在吧。

  不过到了清代,项城又改回了县的本名,依旧隶属河南省陈州府。

  说文解字

  “项”字,形声字,从页工声。该字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代,早期字形或左页右工,后世固定为左工右页。古文字中的“页”,本像一突出头首之人形,所以汉字中大凡从页者都与头首有关。只是由于古今音变,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出“工”是用来表音的偏旁了。

  据《玉篇》,项是指脖子的后部。文献中有这样的用法,如《左传·成公十六年》:“王召养由基,与之两矢,使射吕锜,中项,伏弢。”也可泛指脖子,如《荀子·修身》:“行而俯项,非击戾也。”冠的后部也可称“项”,如清代张惠言《仪礼图一》:“凡冠后曰项。”《仪礼·士冠礼》:“宾右手执项,左手执前进客。”此外,项还可表肥大、种类、古国名、古姓氏诸义。其中用为古国名者,如《春秋·僖公十七年》:“夏,灭项。”这里的古项国,位于今河南省项城市东北。古项国被灭后,后世子孙以国为氏。春秋时有项橐,秦末有项籍与项伯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毛国封地的意见
毛国封地的意见各位宗亲,您们好:关于毛氏祖根据地的问题,从这次研讨会来看,大家各抒己见,目前的说法有,陕西岐山说、河南省宜阳说、河南荥阳(原阳)说、河南武陟说、河南济源说等等,众说纷纭,哪一说也得不到大多人的认可,我是这样想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没有新的文物出土确认封国在哪前,是形不成统一意见的,那么我们何不按毛书品会长建议的“三不原则”,看看哪个观点更接近这三不原则,得出一个暂时结论,待新的证据发现后,再做最后结论呢。一、《清漾毛氏族谱》是国家认定的典籍二、《清漾毛氏族谱》是我们毛氏家族近两千年来我们祖宗的共识三、专家学者的看法,是通过历史上的传闻,典籍中记载得出自己的看法,他们并不是毛氏的专业研究者,不见得会比我们本家族的学者掌握的毛氏资料更多,且目前现在的专家㧱出的意见并不是能让我毛氏家族大多人接受的。故,我个人认为不如暂以族谱为根据,最起码是一个有部分依据且有明确记载位置的我毛国...
· 姜子牙帮武王伐纣后周武王给姜子牙的封地是哪?
姜子牙封了齐国国主,他的亲民政策让齐国成为了当时特别强大的国家之一,他的爱民政策体现在对身份低位者的进言也能够耐心倾听,如果这个人身份很高,但是说的话没有道理,他也不会听。周武王将齐国给了姜子牙,姜子牙带着随从走马上任,刚到一个茶馆歇息时,便听到有几个路人在说话。一个人说,看这个人走的不急不慢的,肯定不是咱们的国主,因为时机稍纵即逝。姜子牙一听有道理,于是让人手抓紧时间,连夜赶到了齐国。到了齐国之后(也就是现在山东潍坊,莱国和潍坊相邻),发现莱国国主正在集结人手攻打齐国,他们想趁着姜子牙还没有上任,周朝没有平定下来,趁机攻占这里。姜子牙到齐国面对的问题不仅外患这一条,还有内忧,因为这块地方上的子民愿不愿意听从你的教诲很难说。这块地方究竟能不能归他所有,就要看他的手段了。当时姜子牙分析了一下齐国的形式,军事方面暂时不用太忧心,毕竟姜子牙是武王伐纣的总指挥,军事方面人家是兵家鼻祖。齐国的经济问...
· 水东宋氏封地
水东宋氏封地“七司八印”概略文/宋浒唐王朝被梁王朱晃篡位后,进入五代时期,当时群雄割据,争夺天下,仅仅五十年之间,号令五嬗。蛮州宋氏,是商纣王庶兄微子启后裔,封国为宋,春秋之时,国亡,公族迁徙南中,久之,建国为君长,历代附庸中原。唐德宗时,宋鼎朝贡,封蛮州(今贵州开阳)刺史。唐明宗时,牂牁清州八郡刺史宋朝化入朝进贡。唐亡,蛮州宋氏莫知所向,连结广右(今广西南丹等地)蛮夷以自固,而中央王朝以为叛服不常,是结盟群蛮作乱,于是派遣宋景阳进行讨伐,成为宋氏入据水东的起端。宋景阳,名发晟,宋绍赓之子,微子启八十六世孙,河北真定人。后梁太祖开平五年辛未岁(公元911)四月八日寅时,生于燕京山后。是宋鼎之疏族,同为微子启的后裔。父亲宋绍赓为后唐枢密使,祖父元弼为唐枢密使,曾祖父就是唐未一代名将凤翔节度使秦王李茂贞。唐明宗长兴四年癸巳岁(公元933年)八月,投军后唐,授为副军。“舅父李克用命发晟征后梁,伐...
· 崔邑是崔氏封地还是居住地——临淄北朝墓志新考
季子让国而得姓,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齐丁公伋嫡子季子让国叔乙,食采于崔,遂为崔氏。”最近朱伟奇先生在《百家姓书库.崔》更详细的介绍“姜太公有个儿子叫伋,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周康王时为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齐丁公有个嫡子季子,本该继承齐国国君,或许出自宽厚与世无争的秉性,或许厌倦了纷争的人世,看破了红尘;或许惧怕相互倾轧,争权夺利,担当兄弟反目为仇相互惨杀,骨肉相残,杀庶逐弟的罪名,姜季把父亲传给他的齐国国君的位子拱手让给了弟弟姜乙,自己甘愿要了一个名叫崔的地方为食邑,过一种田园生活....姜季子就在这里定居并繁衍生息。”看来,崔邑就是崔姓的发源地了?崔邑是崔氏的“食采”封地无疑,是不是崔氏祖先的居住地,问题不是那样简单。崔氏因让国而“美名传扬,世代为齐公卿。”与齐国国君同姓,应为姜或吕姓崔氏,是齐国的支柱。齐乙公的国是得到人家让给的国,崔氏又是齐国重...
· 崔邑是崔氏封地还是居住地――临淄北朝墓志新考
季子让国而得姓,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齐丁公车兆蛹咀尤霉叔乙,食采于崔,遂为崔氏。”最近朱伟奇先生在《百家姓书库.崔》更详细的介绍“姜太公有个儿子叫常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周康王时为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齐丁公有个嫡子季子,本该继承齐国国君,或许出自宽厚与世无争的秉性,或许厌倦了纷争的人世,看破了红尘;或许惧怕相互倾轧,争权夺利,担当兄弟反目为仇相互惨杀,骨肉相残,杀庶逐弟的罪名,姜季把父亲传给他的齐国国君的位子拱手让给了弟弟姜乙,自己甘愿要了一个名叫崔的地方为食邑,过一种田园生活....姜季子就在这里定居并繁衍生息。”看来,崔邑就是崔姓的发源地了?崔邑是崔氏的“食采”封地无疑,是不是崔氏祖先的居住地,问题不是那样简单。崔氏因让国而“美名传扬,世代为齐公卿。”与齐国国君同姓,应为姜或吕姓崔氏,是齐国的支柱。齐乙公的国是得到人家让给的国,崔氏又是齐国重臣,...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