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温国的起源是什么?有着怎样的历史来源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82
转发:0
评论:0
温国的起源是什么?有着怎样的历史来源,《春秋左氏传·隐公三年》记载郑国军队收温地之麦和成周之禾,导致周朝与郑国的交

  《春秋左氏传·隐公三年》记载郑国军队收温地之麦和成周之禾,导致周朝与郑国的交恶。

  《春秋左氏传·隐公十一年》记载周朝与郑国换田。温地的属于周王的田地被周朝换给郑国,温邑还在温国国君苏氏手中。

  《春秋·僖公十年》记载,周襄王三年(前650年),温国为狄人所灭。《左传》说,是温子在王子颓之乱后背叛周王室,采取亲近狄人的政策,而狄人来攻击温国时,周王室就不救援,所以灭亡,温子出奔卫国。狄人灭温后撤退,温地为周王室所有。

  《春秋左氏传·僖公二十五年》记载周襄王十八年(前635年),温被周襄王赐给晋文公,奖励晋文公平定王子带之乱的功劳。温入晋国后,先后为晋国大夫阳氏和郤氏的封邑。

  温姓的起源始于黄帝,黄帝之后有昌意,昌意之后有颛顼,颛顼之后有称,称之后有老童(或称卷章),老童的部族发展为重黎和吴回,吴回之子为陆终,陆终之子为昆吾。夏代昆吾部族在中原地区活动,今山西夏县安邑有昆吾台,河南濮阳有昆吾之墟,《国语》载:“昆吾为夏伯,迁于旧许。”说明河南许昌也有昆吾之墟。

  夏代时期的帝相年间,昆吾氏的一支在温地立国,因有温泉而称温国。明代万历年《温县志》载:“相传泉流常温,士忻浴德,民利灌溉。昔人曾建亭于上,时游赏焉。今亭与泉俱废,不可设矣,说者谓黄河淹没其源,遂淤。”这说明,古时温地有泉,明代时已涸。

  夏桀二十六年,商灭温。古温国被灭后,国人以国为氏,遂为温姓。古温国遗址在今温县城西南15公里的上苑村北岗地上,面积为3万平方米,文化层深约3米,发掘出土有石器、陶器、骨器等遗物,属二里头文化的遗物,这便是温姓的祖根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水族“马尾绣”有着怎样的历史来源
水族马尾绣到底有多长的历史?水书及相关资料都无记载,全靠聪明娴慧的水族妇女世代相传,才保留至今。可能主要是水族有养马赛马的习俗,马尾绣应运而生。其实,这种以丝线裹马尾制作图案的刺绣方法,有两个较为明显的好处,一是马尾质地较硬,能使图案不易变形,二是马尾不易腐败变质,经久耐用。另外,马尾上可能含有油脂成分,利于保养外围丝线光泽。在水族传统节日里,男子们赛马,女子们身着马尾绣盛装参与节日活动,成了最美丽动人的习俗。马尾绣钱包、香包精美的图案,巧夺天工的绣法,是馈赠亲友、家居装饰、收藏研究的佳品!水族刺绣十分丰富,不同地区的水族在掌握同一技法上有粗犷与精细之分,在掌握不同的技法上也各有所长。刺绣工艺有挑花、绣花、补花等,针法有马尾绣、平绣、十字、打籽、乱针刺。但总体而言,水族“马尾绣”(有的民族也称为钉线绣),是水族刺绣中运用较多的技法之一,也是水族最古老、最具特色、最负盛名的一种刺绣,其工艺精...
· 白族传统的三月街有着怎样的来源和历史
关于三月街的来历,一说在南沼细奴逻时(公元649年一902年),观音于夏历三月十五日在今三月街的所在地传授佛经。成书于明代的《白国因由》载:“善男朔望会集,于三月十五日在榆城(即大理城)西搭篷礼拜方广经……年年三月十五日皆以蔬菜祭之,名曰观音处,后人于此交易,传为观音街,即今三月街也。”又说古代白族妇女随丈夫到天宫赶“月亮会”回来后,仿照举办起三月街。三月街又名观音市,相传南诏细奴罗时,观音于三月十五日到大理传经,因此每年届时,善男们便搭棚礼拜诵经并祭之。三月街成了讲经说佛的庙会。由于大理地处交通要道,古代云南信佛者甚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庙会逐渐演变成了滇西地方贸易集市和节日。大理乾隆举人师范有诗:“乌绫帕子凤头鞋,结队相携赶月街。观音石畔烧香去,元祖碑前买货来。”这就是三月街的生动描写。传统三月街是物资交易以骡马、山货、药材、茶叶为大宗。白族要对歌跳舞,彝、白、回、藏各族还要赛马欢歌...
· 京族历史京族有着怎样的历史起源
关于越南京族(越族)的来源问题的探究,就要追述到我国的百越民族。因为越南族的祖先是百越中的骆越。了解骆越得先看百越。百越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和南部,直至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等东南亚各国,甚至印度东部等地都存在百越后裔。那么,这些地方为何有中国的百越民族的迹象呢?这就得说说百越民族最终的归宿。中国历史上有段时间是百越民族的迁徙时期。这段时期正是我国的秦汉时期,多战事,有史料记载: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先后多次出兵,几经征战,终于征服百越,将其纳入秦朝版图。秦末汉初,中国北部战火正酣,南方的百越也闹起了独立,这种状况持续了近百年的时间,最终在汉武帝的强力推动下,彻底征服百越,将其纳入汉朝版图。秦汉两朝对百越民族的征讨,使得百越各民族生活困难,不得安宁,再加上中原王朝历来就歧视南方的少数民族,百越族人民迫于生计,于是举国迁徙。期中有一部分迁往东南亚地区,在这部分迁徙的百越民族中有骆越。接下来我们先对...
· 哈萨克族的毡房有着怎样的历史来源
哈萨克族长期以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很早就发明创造了适合游牧生活便于搬迁近似于蒙古包式的流动房屋——毡房。哈萨克的民居很有特点。在人们的印象中,哈萨克的毡房与蒙古包没有什么区别,其实它们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一般讲,蒙古族建造的才叫蒙古包;而在新疆哈萨克族的游牧民族建造的,名为“哈萨克白宫”,俗称“哈萨克毡房”,不叫蒙古包。两者之间最重要的差别有两点:首先哈萨克的毡房是有天窗的,而蒙古包是没有天窗的;另外据说由于信仰的原因,毡房的门一般都向东开,而蒙古包的门一般都向南开。哈萨克传统民居是便于拆卸和携带的毡房,这是承载着他们两千多年历史的“活化石”。哈萨克族的毡房主要由骨架、围墙、房顶、房毡、门5个部分组成,其中毡房的骨架是由柳木做成的圆栅和顶圈构成。围墙用横竖交错相连的柳木栏杆构成,可以自由拆合,圆形顶圈既是屋顶又是窗户,外观与蒙古包相似,白天揭开用来通风透光,夜间盖上以防风寒,房门通...
· 羌族的羊皮鼓舞有着怎样的历史来源
位于四川省汶川县马蹬村的“何家祖坟”是当地羌族何姓大家族的墓地。根据资料记载,羌族古代葬俗以火葬为主,火葬通常在日落后进行。火化时亲人们围坐一旁哭泣,然后转为以吟唱丧歌来寄托哀思,再继之以牵手顿足的舞蹈为祈求神灵保佑死者进入另一世界进行祝福。歌舞直延续到次日清晨,将骨灰埋入地下为止。这种丧俗在《吕氏春秋·义尚》中有“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累,而忧其死而不焚也”的记载,可为左证。在少数民族之中,羌族的“丧舞”和为祭祖所举行的传统祭祀舞蹈都极具特色。当太阳把高大松拍树长长的影子缩到最短时,村寨里的男女和前来特为祭祀何家祖先的巫师们,跟随着何家主人陆续到达一片松柏围绕的墓地,并在林中的坟茔前供放好各类祭品后,便等待着祭祀“时辰”的到来。只听得羊皮单鼓的一阵作响,一队由手拿雕有神仙头像的“克里米娃子”神杖、戴着放置圣物帽子的巫师为首开路,紧跟其后的是头戴金丝猴头,羌语称作“休匹儿”猴皮帽,手拿挂有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