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温国的后人都是姓温吗?温姓都是怎么来的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885
转发:0
评论:0
温国的后人都是姓温吗?温姓都是怎么来的,第一支温姓有三大支系,唐代温信碑上载太常丞温信,为颛顼之后裔,出于己姓。

  第一支

  温姓有三大支系,唐代温信碑上载太常丞温信,为颛顼之后裔,出于己姓。温信便是出自己姓的温氏后裔,这是温氏的第一支起源。

  第二支

  温氏的第二支是源出己姓的苏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苏氏也出自己姓,颛顼裔孙吴回生陆终,陆终生樊封于昆吾,昆吾之子封于苏,邺西苏城是也。”邺西苏城在今天的河北省临漳县境。夏代昆吾氏一支被封于此,称为有苏氏。古温国被商所灭后,有苏氏便活动到温地一带。传说有苏氏首领为冀州侯,冀州城在今温县亢村和它北面与之隔沁河相邻的博爱县内都村。据说温县徐堡乡村还挖出了冀州城的南城墙。商末殷纣王抢掠冀州侯之女,有苏氏投西伯姬昌反商,因功其首领苏忿生被周武王封为司寇,赐温地周围等十二邑建苏国,都于温城。周襄王二年(公元前650年),北方的狄人出兵占温,因苏国与周王有矛盾,周王坐视不管,狄人灭了苏国。苏国灭亡后,苏君逃往卫国,称自己为温子,他的后人便以温为氏。这是第二支温姓之源。

  第三支

  温氏的第三支源于郤至。《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温氏出自姬姓,唐叔虞之后,以公族封于河内温,因以命氏。”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云:“唐叔虞之后,晋郤至为温大夫,号温季,因以为氏。”苏国灭亡后,温成为晋大夫郤至的封邑。当时晋国公族中郤至是个显赫的家族,郤[上隹隹下牛]、郤錡、郤至叔侄有功于晋国,权倾于朝野,特别是在对楚的鄢陵之战中,郤至建立了巨大的功绩,晋厉公畏惧他们。晋厉公七年(公元前574年),郤至随晋厉公去打猎,打到一头野猪,被厉公宠幸的孟张夺去,郤至射死了孟张。晋厉公为此很恼火,决定诛杀郤至族,郤至听说后宁可被杀,也决不犯上作乱,结果厉公派胥童等八百兵士,袭杀了郤至三门。郤至因采邑封于温称温季,被诛后其裔以邑为氏。

  据《广东温氏发展史·晋世家世系表》载,晋开国始祖为唐叔虞,虞传燮,燮传宁族,宁族传服人,服人传福,福传宜臼,臼传司徒,司徒传籍,籍传费,费传仇,仇传伯,伯传平,平传郤(即鄂侯)。鄂侯传三子,为光·哀侯、缗·晋侯、郤文,郤文传郤叔虎,郤叔虎传莆城鹊居,莆城鹊居传郤至。郤至即温季子,为晋大夫,采邑封于温,其裔以邑为氏。

  其他支系

  温姓除以上三大支系外,还有他姓改温姓者。《魏书·官氏志》,载,北魏时期的代北叱温氏、温孤氏、温盆氏,均改为温氏。《金史·国语解》载,女真姓温迪罕氏,汉姓为温氏。《中国姓氏大辞典》中还载,明代永乐年中菲律宾苏禄东王访问中国,归途至德州病逝,次子温哈刺和三子安都鲁留中国守中国墓,其后有温安二姓。从明朝到清代,贵州安顺府土司姓温。台湾土著、布依、黎、壮、瑶等族中均有温姓。另外,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中有温宿国国王姓温,唐代时康居国国王姓温,他们都可能是古温人迁徙到那里后,融入当地民族的温国后人。

  综上所述,源出温县的三支温氏,无论是颛顼之后昆吾的己姓,还是周朝姬姓,他们或以国为氏,或以邑为氏,均源出今河南温县。历史上少数民族为温姓者,或他国人员留中国姓温的,以及当代少数民族中姓温的,都是今天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温国的后人都是姓温吗?
历史上有个古温国,那么温国的后人都是姓温吗?温姓都是怎么来的?
· 温县温国温姓
河南,古称中原,省会郑州,简称“豫”,因历史上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河南是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即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截至2018年底,河南省下辖17个省辖市,21个县级市,87个县。其中温县人口超40万,拥有2000多年的建制历史,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温县历史上还诞生了司马懿等名人。一温县隶属于河南省焦作市,地处豫北平原西部,南滨黄河,北依太行。地理坐标为东经112°51′39″至113°13′20″,北纬34°52′至35°2′48″之间。温县在夏代时称温国,缘于境内有两个温泉。一个在今孟州市西北的冶墙村(古时属温);一个在今温县城西南。《温县志》载:相传泉流常温,士忻以德,民利灌溉。在春秋时期,今河南省温县一带属晋国的疆域。彼时,晋国在这里设邑,并委任了狐溱为...
· 有乔姓的温村
1、村名由来据传,温村因温姓而得名。明朝洪武(1368)年前,温村分为下村和石窑两部分。下村位于今村东泰山庙疙瘩南边的沟崖边,石窑位于沟南的半坡里。两者相距不过里许。当时居住在下村的人家均为温姓,人口较多;居住在石窑的人家均为周姓,占少数。故而下村和石窑被统称为温村。2、历史沿革明朝洪武初年(1369——1371)乔姓由山西洪洞迁来洛邑,同来者兄弟三人,老大乔敏,携夫人卜氏,居洛阳铜驼巷,后移居孟津;老二乔贵,配夫人姚氏,卜居宜阳温村;老三乔昌,与苏氏联姻,定居偃师夹沟。彼时,温村无论下村还是石窑,均为傍沟而建的天井窑院,人们居住的都是土窑洞。迁居温村的乔贵就借住在下村温姓人家的一孔窑洞里。后经600余年繁衍生息,乔姓人家开枝散叶,日益兴旺,至今族众已达23代、6000余人,先后在下村之上兴建了东村、西村、南场等居住场所,形成了今日温村之规模;而温姓人家则因生老病死、逐渐没落,至上世纪初,...
· 有乔姓的温村
1、村名由来据传,温村因温姓而得名。明朝洪武(1368)年前,温村分为下村和石窑两部分。下村位于今村东泰山庙疙瘩南边的沟崖边,石窑位于沟南的半坡里。两者相距不过里许。当时居住在下村的人家均为温姓,人口较多;居住在石窑的人家均为周姓,占少数。故而下村和石窑被统称为温村。2、历史沿革明朝洪武初年(1369——1371)乔姓由山西洪洞迁来洛邑,同来者兄弟三人,老大乔敏,携夫人卜氏,居洛阳铜驼巷,后移居孟津;老二乔贵,配夫人姚氏,卜居宜阳温村;老三乔昌,与苏氏联姻,定居偃师夹沟。彼时,温村无论下村还是石窑,均为傍沟而建的天井窑院,人们居住的都是土窑洞。迁居温村的乔贵就借住在下村温姓人家的一孔窑洞里。后经600余年繁衍生息,乔姓人家开枝散叶,日益兴旺,至今族众已达23代、6000余人,先后在下村之上兴建了东村、西村、南场等居住场所,形成了今日温村之规模;而温姓人家则因生老病死、逐渐没落,至上世纪初,...
· 温(wēn)姓
温(wēn)姓分类:姓氏介绍来源:2018/02/0110:46【摘要】系承唐叔虞,始祖为晋叔、温季,为我国当代第一百一十四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温氏始祖为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内蒙、辽宁、黑龙江、山西等地。温姓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潜夫论》。〔姓源〕其姓源主要有四:①源自姬姓。据《元和姓纂》记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其子叔虞于唐地,号唐叔系承唐叔虞,始祖为晋叔、温季,为我国当代第一百一十四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温氏始祖为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内蒙、辽宁、黑龙江、山西等地。温姓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潜夫论》。〔姓源〕其姓源主要有四:...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