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郑氏三公是谁?郑国开国后的三代君王简介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675
转发:0
评论:0
郑氏三公是谁?郑国开国后的三代君王简介,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是郑国开国后的三代君王,分别被郑氏后裔称为太始祖、二世

  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是郑国开国后的三代君王,分别被郑氏后裔称为太始祖、二世祖、三世祖,被尊郑氏三公。郑氏三公像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城东南檀山、郑上路与310国道交会处的带。

  郑桓公

  郑桓公姓姬,名友,周宣王同母弟。公元前806年,郑桓公被封于棫林(今陕西),国号郑,西周最后一个封国。周宣王死,周幽王继位。周幽王昏庸无能,整天围着一个叫褒姒(sì)的"冷美人"转,为博褒姒一笑,他竟点燃了只有战争时才用的信号--烽火。各诸侯国见烽火燃起,纷纷前来勤王救驾,走到一看,原来是幽王为博美人一笑而搞的恶作剧,诸侯们心里自然很不高兴。

  周幽王即位的第八年,幽王任命郑桓公为王朝司徒(三公之一,管理地籍与户籍)。郑桓公为幽王这一昏君服务,伴君如伴虎。加之王室已渐衰败,郑桓公开始为自己着想了。于是,他向太史伯请教"何所可以逃死",太史伯为郑桓公分析了天下形势:各大封国,不是王的亲属,就是王的亲戚,还有各大功臣都有自己的封地,并且都已建国数百年了,根深蒂固,你想在他肘腋下去找地盘,那是不可想象的。而在东方河、济、颍、洛之间有一块土地,那里有十个国家,其中的虢国和郐(kuài)国两个国家最大,而虢国的国君总以为自己是周文王弟、周武王叔父姬仲的后人,血脉纯正,所以"虢君恃势"。郐国处在群山之中,易守难攻,虽不是姬姓之国,因为所处地理的关系,所以"郐君恃险"。这两个国君都"贪而好利,百姓不附"。而你在朝中任司徒,有很多善政,虢国和郐国的人民都知道,他们非常爱戴你。如果你备上礼物去向虢、郐二君行贿,态度谦卑,好言好语,请借一块土地暂时安顿家人,他们是会借给你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你是朝中重臣,你还有用,他们有事还求助于你,从这方面说,他们不敢不给你办。如果这样,"虢、郐之民皆公之民也"。国室危急,如果国家有变,虢、郐二国必然骚动,到那时你可"奉辞伐罪,无不克矣!"虢、郐灭亡以后,其它八个小国自然臣服。

  按照这一战略方针,郑桓公马上行动,很快将孥(家人、财物和奴隶)转移到东方。虢、郐之君自然不会将郑桓公的家人安置在自己的国都,当然也不敢将王朝司徒这个大官的家人撂在荒天野地,正好虢、郐之间有一个殷商时期遗留下来的城池属于虢国的地盘,虢君就借给了郑桓公。郑桓公便把家人安置此城,即今荥阳东南二十里的京襄城。

  郑桓公要扩大地盘,首先瞄准郐国。郐国是妘(yún)姓之国,非姬姓之国,先灭郐国,诸侯和周王室不会有所震动。加之桓公寄孥时,郐国好像不曾提供方便,郑桓公想给他点颜色看看。

  但是,郐国毕竟经营了几百年,又处在群山之中,硬攻肯定不行,更何况郑国并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一举将郐国搞定。经过密谋,郑桓公想到了一个高招:他派出情报人员搜集郐国豪杰、良臣、辩智、果敢之士的材料,将他们的姓名写在造假的盟书上,并且写上将郐国消灭后,郐国良田分给他们的分配方案和将授给这些人的官职。趁着夜色,郑桓公派人将这些"盟书"偷偷埋在距郐国都城很近能让人看到的地方,洒上鸡血,扔些鸡毛,造成曾在此结盟的样子。第二天,有人将此情况报告了郐国国君,郐君立即下令开挖,果然挖出了"盟书"。郐君阅罢大怒,按图索骥,将这些"里通外国"、"吃里扒外"的人统统抓获,不问青红皂白,全部杀死。可怜郐国这些豪杰、良臣、辩智、果敢之士,到死还蒙在鼓里,不明不白就被他们拥戴的主子给收拾了。

  郑桓公离间郐国君臣、借刀杀人获得圆满成功。郐国无良臣猛将,郑桓公"遂取之",实际掌握了郐国政权。

  郑桓公寄孥东方,需要大批粮食以解决吃饭问题,荥泽、圃田泽周边有许多滩涂和大片荒地,这些滩涂土质肥沃,易于开发,且当年即会有好收成。于是,郑桓公带领家人、奴隶和被他解放来到郑国的殷商遗民,"庸次比耦(ǒu),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

  郑武公

  郑桓公刚安顿好家人,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犬戎之乱"爆发。因幽王曾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失去信任,烽火传至诸侯国,诸侯仍以为幽王在开玩笑,迟不发兵。当确信这次真的是"狼来了"的时候,幽王已被杀死,国都镐京被夷为平地。即位的周平王将原宗周之地交于秦襄公管理,自己则在诸侯保护下东迁洛邑。此为东周之开始。

  犬戎之乱中,郑桓公战死。桓公子掘突(即郑武公)草草将父掩埋于华山脚下,便保护平王东迁。掘突袭父爵,继父职,仍为东周王室司徒。郑国原在棫林封地被周平王指给了秦襄公,郑国有国而无地盘,虽然东方有"寄孥之地",但毕竟是借人家的土地,而大批臣民还留在原郑国的封地。人是最宝贵的,怎样才能将这些臣民转移到东方呢?周王室东迁,一要有人保护,二要搬移王室的重器,因为重器是国家的象征。王室东迁,已由晋国出兵护送,郑武公抓住时机,主动承担了搬移王室重器的任务。于是,郑武公紧急发动在郑国故地臣民,兴师动众,将周王室的钟鼎礼器运往东周。虽然路途坎坷遥远,费尽千辛万苦,但一路有军队保护,安全地到达了雒(洛)邑。交接完毕,大批郑国臣民便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了寄孥地京城,成了东方郑国的基本臣民。

  因为郑国有国而无地盘,且郑桓公是勤王而死,郑武公佐平王东迁有功,平王允许郑武公在畿内(国都附近地区)之地重建郑国。郑武公便以京城为最初的国都,建立了东方郑国。

  据《韩非子》的记载,郐国已被郑桓公所取,至平王东迁的第二年(公元前769年),郑武公复占其城邑,郐国彻底灭亡。时隔一年(公元前767年),郑武公灭虢国。公元前765年,郑武公将国都由京城南迁于溱洧(今新密境内)。周围的鄢(一作邬)、蔽(敝)、补、丹、依、、历、华八个小国,也都臣服于郑。至此,郑国已据有了原东方十国的地盘。

  郑武公继承父志,占有东方十国后,带领臣民开垦滩涂,扩大疆域,增加收入。这一时期,东至开封,北至新乡(均在黄河南岸),均已纳入郑国版图。疆域扩大,实力增强,国家安定,郑国成为东方强国。

  郑庄公

  公元前744年,郑武公病逝,其子寤生即位,即郑庄公。庄公袭父职,担任周王室司徒。

  郑庄公继承祖、父之志,励精图治,把郑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初霸诸侯,得专征伐。郑国发展壮大,各诸侯国惶惶不安,周王室也感到危机,认为郑国靠近王朝,为腋下之患。于是,周桓王想用虢公忌父取代郑庄公在王朝的卿士地位,削弱庄公权力。郑庄公闻听此事,十分恼火,因为先祖郑桓公勤王而死,先父郑武公处处尊王,郑国没有对不起周王室的地方,周天子怎么能卸磨杀驴,忘恩负义!于是,郑庄公据理力争,周桓王自知理屈,信誓旦旦说"无之"。郑庄公不依不饶,结果,周王室与郑国互换人质,以作保证,此即"周郑交质"。周天子与郑国交换人质事件,使周王朝地位一落千丈。周郑交质事件,增加了周桓王对郑庄公的不满。周桓王不断削弱郑庄公权力,郑庄公针锋相对,派手下取王室温地之麦,收王室眼皮底下的秋庄稼,向周王室施压,周郑关系进一步紧张,此即"周郑交恶"。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免除郑庄公王朝职务,亲率诸侯联军伐郑,此为"周郑交兵"。此战,郑国大获全胜,周桓王被郑国的祝聃射中肩膀,威风扫地。入夜,郑庄公派人"慰问"桓王,诉说郑国是不得已的自卫行动,射中王肩,纯属偶然。郑庄公软硬兼施,政治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可谓挥洒自如。

  庄公母武姜,素不喜庄公,而喜庄公弟叔段。武公在世时,武姜曾请武公将段立为太子,武公没有同意。郑庄公初即位,其母武姜为段请求封地,初请制,庄公不许。第二年,武姜又为段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京城乃桓公、武公苦心经营的旧都,虽然被迫放弃,也是国之重镇,派弟弟去镇守,也是得其人选。段在京城,深得京人爱戴,《诗经》中《叔于田》、《大叔于田》就是产生于此时民歌。《叔于田》述叔段"洵(xún)美且仁"、"洵美且好"、"洵美且武",表现了段的善良、英武以及人们对他的敬重。《大叔于田》记载的是庄公到京视察,段亲下围场与虎搏斗,"袒裼(xī)暴虎,献于公所"(活捉猛虎,向国君哥献礼)。与虎搏斗的狩猎活动是一种军事演习,段擒虎以献,当国君的哥哥自然高兴,在赞赏弟弟武艺高强的同时,告诫弟弟"将叔勿狃(niǔ),戒其伤女(同'汝')"。意思是以后不要再这样干了,防止老虎伤害你。这是一幅多么逼真而和谐的兄友弟恭图啊!但是,人的私欲是无穷的,段在其母武姜协助下把郑国西部和北部的土地归为己有,复"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缮治城郭,收集粮草,整修装备和武器,编组步兵和战车,将要袭击郑国),他准备推翻兄长取而代之。

  公元前722年,段将攻郑,武姜为内应。郑庄公得到情报,命子封率军攻取京城。段大败,出奔鄢,又奔共。兄弟手足,顿成寇仇。京城大叔出奔共成了共叔段,其母武姜亲自导演的弟弑兄政变未能成功,惊恐万状。而庄公对亲生母亲的所作所为甚感恼恨和失望,说出了"不至黄泉,毋相见也"的气话。封建社会讲究孝道,母不慈子亦应孝,况庄公为一国之君,纵然母亲有千错万错,为子者亦应恪尽孝道。时间既久,庄公感到自己话说得有点绝了,但身为国君,金口玉言,无台阶可下。大臣颍考叔建议开挖隧道,及于泉水,权当黄泉,请母子相见。于是,母子相见于隧中,"其乐也融融"了。今京城内有阴司涧沟,传为庄公母子相见处。

  郑伯克段后,京城有三百余年未见史籍记载。至郑公十五年(公元前408),韩景侯伐郑取雍丘(杞县)后,才有"郑城京"记及京城。此次"城京"(维修京之城池),显然是因为战争需要,因韩军已取雍丘,距国都新郑(郑国初都于荥,迁于密,再迁于新郑)已经很近,国都受到威胁。况新郑之东、南无险可守,防御南来、东来韩国之敌,国都新郑实无京城的地理位置优越。"城京"后33年,郑为韩灭。这33年,京城应该是第二次当了郑国的国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郑武公:郑国第二任国君,郑氏三公之一
郑武公(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44年),姬姓,郑氏,名掘突,周厉王姬胡之孙,郑桓公姬友之子,周宣王姬静之侄。春秋时期郑国第二任国君,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44年在位。周幽王被杀后,与秦、晋、卫三国联军击退犬戎,受封卿士。不久护送周平王迁都雒邑,受赏大片土地。后以离间计灭亡郐国,趁周天子巡视虢国防务时灭亡虢国,嫁女并杀死主张进攻胡国的大臣关其思,袭灭麻痹的胡国,使郑国逐渐强盛,为郑庄公小霸奠定基础。郑武公,姬姓,名掘突,是郑桓公之子,周幽王的堂弟。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国国君申侯联合缯国、犬戎攻打周幽王,在骊山之下杀死周幽王,并同时将郑桓公杀害。郑桓公死后,郑国人共同拥立掘突继位,是为郑武公。郑武公元年(公元前770年),郑武公护送周幽王之子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是为东周之始。周平王因郑武公护送东迁有功,于是任命郑武公继承其父郑桓公的职务,担任周王室的卿士。郑武公继续...
· 郑氏三公碑(碑文)
夫世所以寻根求源,怀祖追宗者,盖在崇本而报德,尤在承先启后,发扬而光大也。我郑氏一脉,肇自三公。始祖桓公,初封于郑,见微如著,睹周室之将乱,未雨而绸缪,寄孥于荥,远避灾琢,以保嗣胤。任职于朝,忠心不二,抵侵御侮,以身殉职,上报君国,下保宗祧,可谓忠孝兼俱,圣哲睿智。雄哉!武公,保平王东迁,兴灭国,存周祀,功莫大焉。建都开疆,奠郑国四百年基业,雄才大略,谦俭恤民,国人感颂,献以《缁衣》之章。智哉!庄公,深谋远虑,见机而发,内平叛贰,外拓疆土,国富兵强,四邻咸服。泉壤会母,终以孝闻。惟我三公,忠孝智勇,四德兼备;文治武功,彪炳汗青,可谓光照于前。而刑鼎之铸,法制先河;乡校之护,首重民声;郑城亘空,长城鼻祖;郑棉荧绸,蕴温溢彩;《郑语》《郑风》,思深情切;“郑声”“郑舞”,摇魂荡魄,此皆我郑人之荣。我郑氏两千八百年来,经国安邦之士史不绝书,英杰俊奇之才前后接踵,或教化群伦,千秋为则;或万里远航,...
· 源流-郑氏三公于兹立名――天下郑氏出荥阳
中国的姓氏,不少来自最初封国的国名,郑姓也是如此。郑国原来是姬姓封国,后来以国为姓,改姓郑了。“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为什么是郑姓的发源地?郑国的开国之君郑桓公、建立东方郑国的郑武公、称霸诸侯的郑庄公是郑国最有作为的三代国君,称为“郑氏三公”,历史上这三位有作为的郑国国君的故事都与荥阳有关联。一、未雨绸缪郑桓公1.寄孥于京郑桓公姓姬,名友,周宣王同母弟。公元前806年,郑桓公被封于Я郑ㄔ诮裆挛鳎,国号“郑”,这是西周最后一个封国。周宣王死,周幽王继位。周幽王昏庸无能,整天围着一个叫褒姒(sì)的“冷美人”转,为博褒姒一笑,他竟点燃了只有有了战争才用的信号――烽火。各诸侯国一见烽火燃起,纷纷前来勤王救驾,走到一看,原来是幽王为博美人一笑而搞的恶作剧,诸侯们心里自然很不高兴。周幽王即位的第八年,幽王任命郑桓公为王朝司徒(三公之一,管理地籍与户籍)。郑桓公为幽王这一昏君服务,真是伴君如伴虎。加之...
· 宗祠陵园-郑氏三公碑
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是郑国开国后的三代君王,分别被郑氏后裔称为太始祖、二世祖、三世祖,被尊"郑氏三公"。地理位置荥阳城东南角檀山脚下、郑上路与310国道交会处的带,郑桓公与儿子郑武公、孙子郑庄公雕像目视东方,脚步沉稳,自关中走来中原,落脚在荥阳的大地上。河南荥阳是郑氏发源地,全球目前有1300万郑氏后裔,分布在美国、马来西亚、泰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氏三公紫铜雕像高28.1米,于2004年10月29日在荥阳在荥阳举行的"中国•荥阳首届郑氏文化节暨纪念郑桓公受封立国2810周年"庆典大会上宣告落成。附:郑氏三公碑(碑文)夫世所以寻根求源,怀祖追宗者,盖在崇本而报德,尤在承先启后,发扬而光大也。我郑氏一脉,肇自三公。始祖桓公,初封于郑。见微如著,睹周室之将乱,未雨绸缪,寄孥于荥,远避灾琢,以保嗣胤。任职于朝,忠心不二,抵侵御侮,以身殉职,上报君国,下保宗祧,可谓忠孝兼俱,圣哲睿智。雄哉!...
· 春秋时期的郑国到底是什么角色最后到底是被谁给灭的
还不知道:春秋时期的郑国到底是什么角色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很多人对郑国不太了解,因为它好像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属于大国,又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即便经常出现于各类史书,也都是一个打酱油的角色,所以存在感不是很强!话虽怎么说,但是郑国在春秋战国的舞台上其实还是有所表现的,即便是一个配角,那也绝对称得上最佳配角之一,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看郑国在春秋战国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春秋战国郑国建立于公元前806年,灭亡于公元前375年,一共经历了二十四位国君,前后经历了四百三十二年,其首任国君是郑桓公(周宣王封他的弟弟王子友于郑地,建立郑国,王子友即为郑桓公),末代国君是郑康公,最终由于内乱被韩国所灭。郑国在建国之初前三代国君时候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被后人并成为“郑氏三公”,其中的郑庄公更是被称为“郑庄小霸”,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小霸主!巅峰时期的郑国曾经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