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天朝上国这种说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在清朝吗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39
转发:0
评论:0
天朝上国这种说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在清朝吗,熟读近代史,我们便会对“天朝上国”这个概念不会陌生。一般来讲,满清士大夫在面

  熟读近代史,我们便会对“天朝上国”这个概念不会陌生。一般来讲,满清士大夫在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洋人的船坚炮利时,不仅不痛定思痛、深刻反省,反而充斥着盲目的自信,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是世界的中心;而别人不过是“蕞尔小邦”,是蛮夷。

  当然,我们今天再来看这段历史的时候觉得当时人是多么的愚昧。其实大可不必,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若干年后,我们也会成为古人,别人再来看我们的时候恐怕也是这个样子。因此,我们看待历史的时候一定要充满同情与敬意,遵循历史主义的原则。

  图1 《万国来朝图》 故宫博物院藏

  接下来我们就谈谈“天朝上国”的前世今生,看看它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实质内涵到底是什么?

  所谓的“天朝上国”并非一个事实的描述,而是一个价值问题,即认为自己处于天下的中心,自己所代表的文明是最优越的,由此来判定华夏与夷狄。当然,在16世纪以前,这种价值的判断与历史事实是同一的,因为当时的中国的确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中华文化辐射到较广的范围,如儒家文化圈影响下的朝鲜、日本、越南如是。但是自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史开始形成,西方国家逐渐崛起,与此同时伴随的是中华帝国的崩溃。如果此时再以“天朝上国”自居,无疑是一种虚幻的想象,一种盲目的陶醉。

  图2 禹贡九州图

  一、天下观的下的朝贡外交

  先秦时期,很多思想家开始思考世界,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对世界的看法。时人认为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总体空间叫作“天下”,天下共由“九州”构成。(战国时期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提出“大九州说”和“小九州说”)此外,还有一种看法,就将天下划分为“五服”,此以周人为典型。所谓的“五服”由内向外分别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每一服之间的距离是五百里。

  无论是“九州”的划分还是“五服”的划分,总的一个原则就是天下为天子所有,天子代天临民,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基于“天下”的划分,古人又根据地理位置和文明的程度区分了华夏与夷狄,具体则为:东夷、西戎、北狄、南蛮。

  图3 记录商鞅变法后耕作景象的石刻

  图4 商鞅变法

  当然,地理位置的划分并不是主要的,所谓的夷夏之别最主要的还是文明程度的不同。为何如此说呢?因为“夷狄进中国则中国之”,就是说哪怕你是夷狄,如果心向中原文明,接受这套教化,你就可以成为华夏的一份子。比如春秋时期的楚国,一直被视为蛮夷,因为进行了一系列文明化的改革,故而获得了中原王朝认可。一直被中原王朝视为“虎狼之邦”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逐渐富国强兵,走上法制化道路,以至于荀子对之赞不绝口,认为其有古代遗风。

  这种“天下观”到了秦汉以后,则体现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一种“朝贡关系”,如汉代与乌桓、扶余、月氏等国的外交关系。到了曹魏时期则“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支、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到了隋唐时期,由于武功的强盛,这种关系体现的更为淋漓尽致。如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由于其一视同仁,“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因此,周边国家对唐太宗极为拥护,称之为“天可汗”。

  图5 《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图为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和亲使者禄东赞

  二、朝贡外交下的天朝意识

  到了宋代,其所面对的外交关系是极为复杂的。周边的少数民族已经与过去不同了,进行了大规模的汉化运动,除了风俗、服饰、饮食等方面可能与汉人存在较大差异外,在政治制度、文化等方面与汉人几无差别。如辽、金、西夏都进行了改革,政治制度仿照汉族政权而设立,并采取科举取士,信奉儒家文化。说句不恰当的话,“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因此,我们再看待宋朝的时候不能一味的批评它对外军事软弱,如果能够理性、客观的看待当时的政治格局就不会得出如此充斥着情绪化的、婴孩般的想法。

  面对如此险恶的外交关系,因此华夷之别这个问题重新被唤醒,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宋太宗时期采取过“雍熙北伐”,可惜功败垂成。如此,传统的朝贡贸易便不复存在,宋朝甚至还要向这些国家输送“岁币”。如此,宋朝士大夫的民族自尊心空前强化,对夷夏之别的问题更加强调。虽然在军事上无法战胜这些国家,但至少在文化上是有优势的。如宋初三先生之一的石介写过《中国论》,“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他希望“四夷处四夷,中国处中国,各不相乱”。因为四夷的风俗是“被发纹身”、“毛衣穴居”,与中原绝不相同。

  图6 宋朝的上层阶级生活 (北宋-赵佶-文会图)

  三、走向奔溃的虚幻的天朝意识

  明清时期,“天朝意识”可谓是登峰造极,如明太祖攻打蒙古的口号便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明朝鼎定后,为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朱元璋说道:“万国来朝进贡,仰贺圣明主,一统华夷,普天下八方四海,南北东西。讬圣德,胜尧王,保护家国太平,天下都归一。”这样使得明朝维护了与周边国家较为良好的外交关系,而支撑这种关系的便是朝贡外交,周边国家只要承认明朝,就会得到很多赏赐,郑和下西洋便是将这种朝贡贸易发挥到历史上的顶峰。

  明朝我们不再展开,就说说清朝吧。关于“天朝上国”最为有名的当属马戈尔尼访华。当时使团不愿意下跪,而乾隆皇帝认为这有关国体,断不可议论。最后马戈尔尼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不得不妥协,采取了单膝下跪的折中做法。

  图7 马戛尔尼晋见乾隆

  此外,更为离奇的是英国国王给乾隆皇帝的来信,被翻译者做了大幅度的改动,变成了一副谄媚、讨好的样子。“如今闻得各处惟有中国大皇帝管的地方,一切风俗礼法比别处更高,至经至妙,实在是头一处,各处也都赞美心服的。故此越发想念着来向化输诚。”明眼人一看,这封书信就是被篡改过的,但乾隆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依然沉醉于其中。

  这无疑是一种虚幻的想象,一种盲目的陶醉!这是十分可笑的,既缺乏自知之明,也缺乏知人之明,无论什么时候也是需要警惕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福康安是乾隆私生子吗这种说法准确吗
人类生来有八卦的天赋,所以自古以来,宫廷秘史在民间大众当中都很有市场。比如清朝的宫廷秘史,从清初到清末,都有许多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早期的如孝庄太后有没有下嫁多尔衮,雍正是否被吕四娘所刺杀,乾隆是不是海宁陈家的儿子;到后来的同治死因,慈安太后暴崩之谜等等。还有一个故事,说乾隆朝大臣富察·傅恒的儿子福康安,其实是乾隆皇帝的私生子。这个故事后来被小说家们演绎和改编,流传甚广。比如金庸在小说《书剑恩仇录》中,就把福康安的身世设定为乾隆的儿子;最近的电视剧《延禧攻略》里,也采用了这一说法。这些宫廷野史,虽然没有直接的史料证据证明,但也不是空穴来风。如果故事完全生造,那便没有如此广泛流传的基础。正因为这些故事一般都三分真,七分假,虚实夹杂,令人难以分辨,才会有许多人信以为真。那么,历史上有哪些侧面的证据,来支持福康安是乾隆私生子的说法呢?人们认为乾隆与福康安关系不同寻常的第一个原因,是乾隆对福康安实...
· 下跪这种礼仪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最初的的意义是什么?
大家看宫廷剧的时候可以看到,在剧中见到皇上通常是要下跪,这是一种表示忠诚的方式吗?纵观封建历史,想必这也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无形体现。那么这种礼仪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叔孙通在历史上最大的名气大概是因为他给刘邦制定了朝仪。朝仪这东西是用来规范礼仪的,对于西汉那些建国功臣们来说,要制定这,比上战场杀敌立功难。但是交给叔孙通后,什么都制定的好好的。说起叔孙通这个薛县人,起初他是当秦朝的待诏博士的,学问自然是不用说的高。他很会说话。叔孙通曾在秦二世朝中为官,陈胜起义,二世皇帝召人议论此事。人们都说是造反,秦二世一听就发了火,脸都变了色。这时叔孙通走向前去说:“当今有贤明的君主君临天下,给下面制定了完备的法令,使人人遵法守职,四方八面都归附朝廷,哪有敢造反的!这只是一伙盗贼行窃罢了,何足挂齿。郡官们正在搜捕他们治罪论处,不值得忧患。”秦二世这才转怒为喜。就这样,说人话有人造反的被治罪,说是盗贼的都...
· 刘邦斩蛇起义的说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说法
异姓取代前朝,总得有合法性说服力才能让人心服。前朝被后朝所攻灭。这在古人看来不仅是人力更有天助冥冥之中有神的帮忙才成。史书由后朝人来写。后朝写史书典籍的人是吃后朝的饭,穿后朝的衣,拿后朝的给养以生存。所以,是地道的现实主义者。必然带着后朝人的观点审视前朝的兴衰荣辱,是非成败,这就不能不对前朝持否定态度,进而或多或少地肯定美化当朝了。汉高祖刘邦斩白蛇一事,说白了就是"附会",让汉朝的开创者有诸神眷顾而具有神秘性。从而在人们心目中确认这刘邦是有来历的。天上派到人间来救民于水火于倒悬的。这样给后来的"造反"找到合理合法的理由。树起感召力和号召力,名声越响,越有人跟着干活,大事就干得成了。秦国历来就是以白帝为祭祀主神的。秦朝的历任君主都是"白帝之子"。秦文公猎泾,渭间,得史官敦的启示,用猪牛羊祭白帝。周太史儋见秦献公,预言后世有霸主入世以济苍生。在栎阳用三牲祭祀白帝。秦始皇统一战国,灭二周后暴虐,...
· 中国皇帝为什么会有天朝上国的优越感?原因是什么
还不知道对邻国土地从来不屑一顾,中国皇帝为何会有天朝上国的优越感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后,发出过这样一段感慨:“他们有装备精良的陆军和海军,很容易征服的邻近国家,他们的皇帝和人民却从未想过要发动侵略战争……”同西方强国总喜欢用武力来实现政治、土地、军事等等方面的利益最大化不同,自秦汉以来,中国的疆域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满足于天朝上国的地大物博,对邻国的土地常常不屑一顾。不过因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天朝上国”更多地变成了讽刺清朝统治阶级愚昧、守旧的贬义词,其实从世界范围来看,西方任何一个国家的财富、资源都无法与中国相媲美,这一点亚当斯密在其著作中曾明确地指出。中华帝国的版图横跨三十多个纬度,从海南的热带地区到东北的北温带地区,最强盛时甚至一路延伸至北极圈附近。幅员的辽阔让帝国百姓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
· 有关于元朝“十户一菜刀”的说法是什么样的这种说法准确吗
元朝“十户一菜刀”的说法正确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有一个关于元朝“十户一菜刀”的说法:蒙古人建立元朝后,因为汉人太多,为了防止他们叛乱,元朝皇帝给各地官府下了命令,收缴汉人家中的菜刀,只允许每十户人家,留一把做饭使用,并且严禁私人铸造,朝廷会定期勘查。这个说法乍一看,有点荒唐,但细想之后,又在情理之中,而且在当代很多历史书籍中,都有一部分作者,把这个说法,当成一个历史冷知识收录其中,更有一些作者,在自己的书中,不但认可了这个说法,还替元朝官老爷们,发明了一个“收菜刀”的机器(见下图)。元朝的等级制度确实很严格,很残酷。它将民众分为四等:一等为蒙古人,包括蒙古权贵和民众;二等为色目人,包括西域、中亚甚至西亚、东欧等地区的民众;三等人为汉人,指中国北方的汉、女真等民族;四等人为南人,指的是南宋。元朝明确规定,汉人、南人每十户合用一把菜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