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明朝主考为防止作弊,使用了什么妙招?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94
转发:0
评论:0
明朝主考为防止作弊,使用了什么妙招?,今天的西安市,有个十分特别的地名,它和明朝科举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小编今天不

  今天的西安市,有个十分特别的地名,它和明朝科举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小编今天不说,那在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也许都不会有人再提起它。在其背后,到底有着怎样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揭秘之前,需要先给您科普一下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起源于隋朝,到明朝时期发展的极为鼎盛,虽然整体的考试规则没有改变,但是在一些细节方面,却做了一些人性化的改革。

  比如正常的科举考试流程是,先在各县参加童试,然后在各省参加乡试,再然后到京城参加会试,最后就是在朝廷参加殿试。由此可见,每次考试都不在同一个地方,但在明朝时期,朝廷为了方便考生,就会将乡试和会试放在了一起。

  在明朝的西安地区,朝廷就把乡试和会试安排在了同一个地方,虽然看起来很人性化,考生不用再舟车劳顿远赴京城参加会试,但是却带来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那就是人多容易乱,而一乱就不好管,因此也就滋生出了考试作弊的现象。比如,夹带小抄,带书,甚至是有考生把书抄在自己身体上。

  对于火眼金睛的考官来说,这些作弊手段还是很容易被识破,另外在考生进入考场之前,还会要求脱去衣服检查等等,因此也可以避免一部分作弊事件的发生。但是有一种作弊手段,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让监考官们每年都感到很头疼。

  那就是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几个人合伙翻越围墙,到外面把书本拿进来,或者是外面的人翻越围墙进来送“资料”。因为在当时一场考试要考3天,并且考生的食宿都在考场内,因此考生也就相对自由,另外再加上监考官又不可能24小时都盯着同一个考生,所以也就给考生作弊创造了机会。

  而就成了令主考官挺头疼的一件事。

  这一年,一位监考官在路上看到一群孩子在玩闹。一个小孩不小心碰到了枣刺,尖利的枣刺让这个孩子疼得直哭。监考官灵机一动,就令人取来一大筐枣刺,将它们全部均匀地倒插在考场四周的围墙上。这样一来,考生就再也不敢翻越围墙了,这个方法有些土,但确实有效地遏制了考生作弊的现象,同时也还诞生了一个地名,叫做枣刺巷,后来又经过美化,改成了早慈巷,并一直沿用至今。

  这就是早慈巷背后的故事,虽然听起来不是那么的光荣,但对我们今天来说,还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一来,它告诉我们考试不能作弊,你看在明清时期,那些考试作弊的人,虽然获得了一时的高分,但是却没任何的真才实学,最后还是注定要被社会所淘汰;二来,告诉我们生活虽然很简单,但是简单中也蕴藏着大智慧。因此,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和那个监考官一样,做一个睿智的人。

  经过几百年的变迁,曾经的早慈巷还依然存在,同时也承载着每一个西安人对历史的记忆。如果读者们有机会去到西安,那不妨也去早慈巷走走,或许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会给您带来思考历史的一种新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为了防止后宫干预朝政分别使用了什么方法呢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后宫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古时帝位大多是家传制,父传子,子传孙,如此做法就是怕江山落到外人之手,所以,立储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因为太子是将来要登基的皇帝,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绝对不能马虎,所以在立储这件事上,各个朝代都有着严格的制度,特别是在北魏,有项非常残忍的制度,叫做“立子杀母”,意思就是说如果儿子被立为太子,其母亲就要被杀死,以免将来干预朝政。最先开创这种做法的是汉武帝,当时他深知太后干政的厉害,恐怕自己的江山也会有这样的结局,于是在立幼子刘费陵之后就杀死了他的母亲钩弋夫人,但是,这仅仅是一个个例,因为其太过残忍和违背人伦,所以并不是作为一项正常的制度在使用,但是到了北魏时期这项残忍的制度却开始流行。北魏开始的时候只是各个部落的大联盟,拓跋、贺兰、独孤等部落不仅是联盟,还世代通婚,君主的母族后族往往能对政治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当时妇女的权力没有受到约束,...
· 清朝到底使用了什么手段,将明朝历史掐断
历史上有个不成文的规律,就是隔代修史,明史是清人编写的,如果承认南明为合法政府,清朝就不是合法政府,因为这两个政权同时并存过一段时间,所以南明所处的位置十分尴尬。清朝是从努尔哈赤开始的,但实际上应该从皇太极开始,毕竟皇太极创立了“清”,清朝灭亡后还有个逊清小朝廷,也就是伪满洲国,但也没把这个朝廷算入清朝正史。在正史中清朝一九一一年就结束了,之后的清廷被视为“不合法”。严格来讲南明不算是清朝一部分,也不算是明朝一部分,它的正统性其实是有待推敲的。南明从形式上与东晋、南宋很相似,但地盘太小,难以相提并论。南明比起东晋、南宋,没有行之有效的政治体系,在文化上也没有建树,虽然历经四帝但在位时间都短,最长的才十几年,当然这一切都不是南明登不上历史正统地位的决定性原因。其实地盘、经济、政治都不是决定一个王朝是否“正统”的主要原因,判断一个朝代是否是上一个朝代的延续,要看它统治者的正统性和文化的归属感。...
· 明朝大量使用火器为什么到了清朝就不用了?
中国古代基本上都是使用的冷兵器,其实一开始火药是中国发明的,但是西方却很早就普及了热兵器。中国明朝时期其实已经在使用火器了,但是到了清朝打仗的时候,却又回到了冷兵器,这是为什么呢?清朝一开始,其实火炮在战争中也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到了雍正的时候,他认为作为满人,骑射才是他们的根本,而且周围的小国也基本上被平定了,没人出什么幺蛾子,所以就不着急发展火器。不仅如此,当时清朝还闭关锁国,总认为自己是最强大的,根本不需要跟西方国家往来,也因此不知道西方国家早就在紧锣密鼓的发展热兵器了,最后导致在跟日本作战的时候,都远远落后于这个曾经的小国家。归根到底,还是当时清朝统治者的眼光太短浅了,沉浸在自己的大国梦中,就连太平天国的军队的装备都要比他们先进。
· 揭秘古代科举作弊手法除了物理作弊外还动用了化学方式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古代作弊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在古代,科举考试就是广大平民,闲人,能够通过这个方式去当官或者娶上一个好媳妇唯一的方式了。为了和那些富家子弟一样享受,天不亮就起来读书,晚上还借着人家隔壁的光学习,真是让我们这些学渣佩服。但是和今天一样,也是有很多人平时没好好学习,到考试了就想着作弊。这些作弊的手法实在是让人佩服啊从隋唐时期把这个科举考试创立了之后,一直就有很多人都在试着去给考官好处来考好点。只要是跟上面有点关系的家里,差不多都拿了不少钱,有钱啥都办得到啊,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这个科举几乎没啥用,选的都是有钱人家的。一直到了清朝,老多人开始准备打个小抄之类的了。在那个时候最普通的就是揣在兜里,也就算抄到了,也别觉得这种方式比较容易实现作弊,古代可不跟现在似的,直接就可以缩小到很小去抄,看的时候特别麻烦,根本就不能光明正大的去看,不然太容易被发现了。有人还发明了...
· 享香已久,原来线香在明朝时就已经广泛使用了
中国的香文化渊远流长,各类典籍都有很多关于香的记载,周嘉胄所撰《香乘》尤为丰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有很多关于薰香与香料的内容,例如:香附子,“煎汤浴风疹,可治风寒风湿”;“乳香、安息香、樟木并烧烟薰之,可治卒厥”;“沉香、蜜香、檀香、降真香、苏合香、安息香、樟脑、皂荚等并烧之可辟瘟疫”。《本草纲目》还记载了制作线香的技术(挤压成条):用白芷、甘松、独活、丁香、藿香、角茴香、大黄、黄芩、柏木等为香末,加入榆皮面作糊和剂,可以做香“成条如线”。香具方面,宋代最值得关注的自然是瓷器。宋代烧瓷技术高超,瓷窑遍及各地,瓷香具(主要是香炉)的产量甚大。在造型上或是模仿已有的铜器,或是另有创新。由于瓷炉比铜炉价格底,所以很适宜民间使用。宋代最著名的官、哥、定、汝、柴五大官窑都制作过大量的香炉。瓷炉虽然不能象铜炉那样精雕细琢,但宋代瓷炉却自成朴实简洁的风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