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明朝灭亡竟是因为朱元璋子孙太多?为什么这样说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45
转发:0
评论:0
明朝灭亡竟是因为朱元璋子孙太多?为什么这样说,有一种戏谑的说法:谁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答案是明朝肥头大耳的王爷们。王爷们

  有一种戏谑的说法:谁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答案是明朝肥头大耳的王爷们。王爷们没啥事干,天天生孩子,明朝败局已定的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宗室竟有33.28万人……

  明朝宗室人数如此众多,这和他们优厚的生活待遇是分开的。

  朱元璋坚定地认为子孙开枝散叶,就能巩固他的朱家天下。不但儿子们都分封外藩,待遇更是优厚。如果是亲王,一年的禄米高达5万石,而普通的郡王只有6千石。而洪武中期的一品官,年禄米也不过1千石。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亲王禄米骤降为1万石,郡王也降为2千石。不过,王爷们的子孙可以每年每人拿到最多1千石的禄米,而不受之前规定的60顷拨田的限制。什么意思呢?比如王爷甲,他的子子孙孙所需要的生活支出,都要从60顷拨田产生。很显然,靠这些薄田,压根不够王爷及其子孙们挥霍的。

  朱元璋嘴上说减禄米是心疼将士们没饭吃,其实只是虚晃一枪,朱皇帝担心儿孙们没饭吃才是真的。

  洪武时期的宗室禄米,是在每年的十月发放的,一年发放一次。

  朱元璋的担心其实是多余的。明朝刚建立,宗室其实并不多,主要就是他那二十多个宝贝儿子,以及不算很多的孙子们。随着明朝统治的稳固,经济不断发展,宗室人口越来越多。

  为什么这么能生?没事干啊。明朝的藩禁制度非常严格,诸王名义上分封一地,实际上住进大监狱起来。除了有个别王爷奋发图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总数不会超过1%。剩下的,不是吃喝,就是造人玩。

  明初对宗室身边女人的数量也有限制,郡王除了王妃,不能超过4个妾。但之后,大家都在玩命的生。宗室是明朝的根本,明朝再抠门,也要养活自己家的亲戚。

  朝廷每年调拨给宗室们的禄米,不说是天文数字,也让朝廷感觉到了压力。以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为例,全国共生产粮米2285万石,而仅支付宗室的禄米竟高达853万石。更离谱的是,河南省府库尚存的米粮为84万石,而河南境内宗室的禄米需求有192万石……

  封在河南的周王,洪武年间,只有周王一个人去封地。百多年间,周王的人口达到1851位,一年要消耗禄米87万石。

  当时有官员对这个数据非常震惊,直呼荒谬绝伦。可是,就是这样能吃能喝,宗室们还觉得朝廷亏待自己,不给更多的粮食。这些人吃饱了没事,就找朝廷哭穷,朝廷又不能不给。

  恶性循环,最终无可救药。

  王爷及其龙子凤孙们,仅靠朝廷发放的禄米,是“填不饱”肚子的。他们还有另外的进项,就是朝廷分发的庄田。从明宣宗刚即位时的1425年开始,宗室们开始经营庄田。

  这可以理解,朝廷给宗室们分田地,让他们靠收租子,也能吃上饱饭。而且这些庄田是不需要向朝廷缴税的,赚多少都是自己的。这无疑激发了宗室的贪婪,觉得自己还可以伸手向朝廷要更多的田地。

  宗室们看中哪块地,不顾这里庄稼疯长,就说这里是荒地,用各种手段巧取豪夺,据为己有。还有的“奸民”,主动把自家的田地挂靠在宗室名下,这样就能省下大笔的赋税,各种丑行,弄得天下乌烟瘴气。而朝廷又念着宗室是亲戚,嘴上各种遵守法律,但实际上还是向宗室们做出了妥协。到了明末,很多王爷们霸占的田地多达4万顷,比如潞王朱常淓。著名的福王朱常洵,家田也不过2万顷(原定也是4万顷)。

  土地兼并之风,在王爷们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仅在万历年间的四川省会成都府,其所有土地,被宗室们霸占就有70%,百姓(地主)只占10%。

  这是明朝王爷收入的全部吗?当然不是,他们还都是生意场上的天才。朝廷不允许宗室经商,但谁会和钱过不去呢?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约束名存实亡,王爷们做起了生意。什么生意赚钱做什么。比如盐、茶这些生活必需品,王爷们用权势,以较低的价格从盐贩子那里买进大宗的盐,然后以市场价卖给老百姓……

  不过,更多的王爷还是选择“安全系数”较高的商辅出租,他们占的都是商业繁华地段。还是拿福王朱常洵举例,他的封国在洛阳,可由于父母的宠爱,朱常洵在京城的崇文门外拥有两百多家店铺,大发一笔横财。

  除了商铺出租,王爷们还搞起了果树种植,还有的变身煤老板,挖煤发财。

  明朝宗室的收入进项,还有很多。难怪有人说:明朝之亡,宗室之罪,甚于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关外的满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史学家发现大明灭亡的主因了,竟是子孙太多!
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孙已繁衍至100万人之多。明朝有一点,算开了历史的倒车,就是重新搞“分封制”,大肆分封朱姓王爷。而不像汉朝推恩令和削藩之后,刘姓的王爷越分封越小,分到最后,许多直系王族根本不拿国家俸禄,日子过得紧巴巴,像刘备这样的汉室宗亲,也只能织席贩履,成了个无官无禄的平民。而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担心他的子孙们受苦,也担心子孙们不安分,所以深谋远虑,给他们每个人都发了“铁饭碗”,子子孙孙,都有王爵分封,日后不愁生计,不会有子孙沦落到像刘备早年那样去搞创业。明初的分封原则上也是“惟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赐土”的。说白了是王爷们拿高官厚禄,大把的银子花着,但不能拥有地方管辖权。朱元璋规定,所有他的“龙子龙孙”,都要由国家全包养起来,明朝的宗室王爵一般只有亲王和郡王两种爵位,明朝皇帝的儿子除太子外都封亲王,亲王的的儿子除世子外都封郡王。郡王的儿子封镇国将军,镇国将军的儿子、孙子、曾孙等...
· 孙策竟是被孙权所杀?为什么会这样说?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孙策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三国演义里,刻画了太多名将谋士,许多本可以在三国时代大展宏图的名将,却因为一些原因而英年早逝,徒留遗憾。例如,英年早逝的郭嘉,曹操在赤壁之战兵败后,曾哭着说:“若郭奉孝尚在,孤何至于此。”可见郭嘉的才智。临终的太史慈说:“大丈夫当持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却不幸英年早逝。在笔者心中,最遗憾的当属孙策和周瑜两结拜兄弟了。江东小霸王孙策,用传国玉玺从袁术那里换回韩当黄盖程普等老将以及三千老弱病卒。然而孙策却靠这三千士兵与几员老将,在结拜兄弟周瑜的辅佐下,硬生生打下了江东基业。其间,破刘繇,平严白虎,收太史慈,不愧为小霸王。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武艺高强,年轻有为的孙策,却死在了三个籍籍无名的刺客手里,也是够憋屈的。最令人不解的是,孙策当时遇险时,发生了一些蹊跷之事,给孙策的遇害带来了不少疑云。那么,杀死孙策的真正黑手究竟是谁呢?下面,...
· 朱元璋是明朝最伟大的皇帝吗?为什么这样说
要判断一个皇帝是否伟大,首先要确定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如果一个皇帝是否伟大在于其是否“仁德”,那么,爱民如子的皇帝就是最伟大的皇帝;如果一个皇帝是否伟大在于其是否成就了累世霸业,那么,能开创基业并保障子孙后代坐稳皇帝宝座的皇帝就是最伟大的皇帝。因此,选择标准不同,选出的最伟大皇帝也会有所不同。介于兼具“仁德”和霸业的皇帝并不多见。所以,大家总是会把成就霸业的皇帝称为最伟大的皇帝。基于这一标准,我们认为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最伟大的皇帝。刚跟随郭子兴起事时朱元璋,不过只是一个十夫长。然而,后来却开创了一个朝代。明王朝从1368年开始到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结束,一共延续了276年。两个多世纪的明王朝何以能够延续?我认为应该归功于朱元璋。因为整个王朝的统治秩序基本上都是朱元璋设立的。而且,朱元璋在位之时,整个王朝在军事、财政、官僚队伍等方面都保持了较高的水准。在维持天子权力方面,胡惟庸案爆发后,朱...
· 明朝灭亡是因为外敌吗?
明朝夺去了元人的江山,但最后又毁在另一个游牧民族的手上。但众观历史,明朝真正灭亡的原因真的是外敌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明朝,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如果明朝没被后金所灭,中华文化思想没被禁锢,中国近代史也许不会如此黑暗。那明朝为何会被疆域,人口,经济,科技全面落后的后金所灭呢?有人可能会说是后金强大不可敌,或者内部农民起义,大自然灾害,在我看来,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是没钱!1.恤养军队,抵御外敌需要钱。为抵御后金的进攻,必须保持一定的军队长期与后金对恃,另外还要造炮,建城等都是不小的花费,每年开支高达数百万两白银,这还是没打仗的时候,一开战得翻几倍,可在辽东迟迟不能解决后金之患,这辽饷也就得年年发,不发士兵都不答应。2.救治灾民,安抚暴乱需要钱崇祯年间,中华大地正逢小冰河时期,北方大旱,流民与日俱增,各地时有叛乱。要赈灾也不是几百万两白银就能解决的,而明末每年税收只有大概300万两...
· 为什么会说明朝是因为黄得功而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黄得功在明朝历史上不算有名,徐达是明朝开国将军,那么黄得功可以算是“灭国将军”了,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明朝的国家是国因黄得功而灭亡的,只是他死后,明朝就真没了。黄得功生于1594年,江苏阜宁县人,父亲去逝早,他母亲一个人将他拉扯大,长大后的黄得功非常懂事,知道母亲将他抚养大不容易,所以一定要做一个男子汉大丈夫,保护母亲,让母亲过上不愁吃穿的好日子。黄得功的母亲徐氏作为一个女人,一个人独自带孩子讨生活也实属不易,能把孩子顺利养大,还长得膀大腰圆,已经是非常了不起啦,再也没有更多的闲钱去让孩子读个私塾,当然徐氏也绝对没有这个意识。黄得功虽然不识字,却通情达理,更得忠心为国,也是母亲徐氏教子有方。相传,黄得功十二岁那年,徐氏将一盆酿好的酒存在家里,准备第二天上集市卖点钱补贴家用的,结果让嘴谗的黄得功给喝了个精光,母亲责怪他,他却笑着说:母亲不要着急,这个还您容易。原来年少的黄得功去参加了抗辽大军...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