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很难出好皇帝 跟清朝相比有什么区别
纵观明代近三百年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大明的帝王除了朱元璋、朱棣等极少数像样的皇帝外,剩下的几乎都是一个比一个烂,清朝人唐甄说过一段话:“皇帝生而富贵,习惯于骄纵放肆,怎么能成为贤者呢?所以十几世有两位贤君,也就算不错了,其余不是暴君就是昏君,不是昏君就是性格古怪之主,不是性格古怪之主便是懦弱之主。”
很明显,唐甄的这段话指的就是明朝的诸帝,有为者如朱元璋、朱棣父子俩,好像也没有跻身进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个档次里面去。后人想起朱元璋,除了他是贫民出身以外,就是他疯狂的杀戮和多疑的性格。朱棣人们可以联想到的也是郑和下西洋和《永乐大典》以及北征蒙古。
从帝国内部来说,明朝的皇帝没有留给后人什么父慈子孝、兄弟情深的故事。与之相反,倒是有叔叔朱棣与侄子朱允炆刀兵相见,最后取而代之的“靖难之役”;有朱棣之子朱高煦和朱高燧的夺嫡反叛;还有景泰帝朱祁钰与英宗朱祁镇之间的相互猜疑,最后酿成南宫。
同时,明朝的皇帝也没有留下过君臣相得、其乐融融的动人情节,类似刘备之于孔明、唐太宗之于魏征、雍正之于张廷玉。而更多的是像“胡蓝之狱”、杀建文旧臣,更惨者如于谦、熊廷弼、袁崇焕等人的冤死;在大明最关键的时刻,出了一个张居正,在死后也被抄家清算。
可以这么说,明朝的皇帝留给后人的,基本上是暴虐杀戮、骄奢淫逸、宦官干政和连绵不绝的内忧外患。那么明朝的皇帝为何大部分都如此不堪呢?或许我们以清朝的皇帝为例可以更好的看出问题的实质。
清朝除了关外时期的太祖、太宗外,一共10位皇帝,除了咸丰、同治和两位不掌权的皇帝稍弱一点外,我们发现剩下的也几乎没有什么昏庸、荒嬉或是无心治国的皇帝,也没有出现过宦官干政或是几十年不上朝导致皇权旁落的情况。
至于晚清腐败的不治之症和鸦片战争导致的列强入侵,使得这些皇帝在现存的体制下无法应付,乃是封建时代的必然,也是专制帝王没有能力面对的。
追溯其根源,还是在于清朝皇帝的实行的并非嫡长子继承制度,而是在众多皇子中选贤任能。这个体制在努尔哈赤时代便有“尔等中有才德能受谏者,可继我之位,若不纳谏,不遵道,可更择有德者立之。”结果皇太极以第八子继位,皇太极死后,经过争斗,福临以第九子继位,福临死后,遗诏以第三子玄烨继位。
康熙继位后,试图打破这种局面,他企图以嫡长预立太子,结果以失败告终,雍正得位后,便发明了“秘密立储”制度,这种制度能充分避免为争夺皇位导致的兄弟相残、父子喋血的历史悲剧,更为重要的是,也保障了继位之君的才学品德。
嫡长子继承制度到了明朝已经非常的不合时宜,假设朱元璋以及后世之君懂得这个道理,虽然不能避免类似“靖难之役”和“英宗北狩”,但是却可以避免武宗荒嬉,也可避免嘉靖朝的“大礼仪”,避免神宗朝的“国本之争”和相关的三大案。
明王朝也因此可以省去许多黑暗和混乱。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朱元璋在太子朱标病逝后,直接立雄才大略的燕王朱棣继位,也就不可能发生那么多的内耗。
说到底,明朝的大多数皇帝还是无能,因为有嫡长子继承制这个有力保证,即便是弱智也可以稳稳地做上皇位,只不过在当时的体制下,尽管皇帝本人无能极大地削弱了皇权力量,但是由于制度的巨大惯性,皇权在任何时候还是有超乎想象的权威,这也是明朝能统治将近三百年的奥妙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