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为什么电视剧里明朝读书人都爱习武?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69
转发:0
评论:0
为什么电视剧里明朝读书人都爱习武?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从武侠小说到武侠电影、电视剧,我们总会看到许多将背景时代设定在明朝,在明代江

  从武侠小说到武侠电影、电视剧,我们总会看到许多将背景时代设定在明朝,在明代江湖上大显身手的主角们,与明朝的社会风气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明朝,并不是只有政治气氛肃杀的东厂、锦衣卫,在士大夫与平民阶层中所展现的,又是不同的风景。

  明朝直到灭亡,都一直有着蒙古人、满洲人、日本人和流寇这四大外患隐忧,可说整个明朝一直都在与这些外患打仗,也导致整个社会军事气氛相当浓重。明朝也极为重视边区(云贵地区)开发,而开发就会与当地的居民起冲突,有冲突就有战争。

  明朝因京杭大运河的兴建,让城市发展越发兴盛、商业发达,从明代小说《桃花扇》中的描绘,可以看出在大运河的发展下,明代士人很重视城市生活,广交居住在城市的友人、乐于花钱挥霍。这样繁荣的江南城市,也是明政府积极处理倭寇问题的原因。和蒙古人不同,倭寇直接搭船南下,长驱直入明朝最为繁华柔弱的地区。倭寇们擅于近身战、游击战,长长的倭刀(中国古代对日本刀或仿制日本刀的称呼)一出鞘,便是死伤无数,让居住在江南地区的士人从日常生活中,切身体会到官府需加强边防与个人需要习武防身的危机感。因为倭乱的关系,也刺激各个地方人士聘请习武之人,召集乡里平民一起学武自保。地方上的,也加深了明朝尚武风气,从皇帝官员到下层百姓,无一不习武,无一不以有一身武艺自豪。

  从隋唐时期建立的科举制度,经过漫长的时间发展,特别是形成八股文“代圣立言”的传统,已经变成禁锢考生思想的牢笼。而且庞大的科举压力,让这些读书人希望能跳脱科举的框架,想寻求不一样、充满刺激的人生,这就是明代士人的任侠心态。这些不甘于现实,又因考场落魄不得志的读书人因此纷纷走上习武的道路,成为除了科举考试外另一个出口、更是他们的生命追求。

  由于内忧外患战事不断,明代士人一方面希望透过军事表现、战场功绩走上顺遂仕途,另一方面也期望透过习武获得的能力为国家安危尽一份心。翻开明史,许多带兵打仗的将领都是科举文人出身,从战术兵法规划到决策指挥都是文人。不仅如此,他们也相当推崇文武双修、知行合一的实践家与学问家。

  像是明代儒学思想家王阳明,不仅有后世人所研究的“阳明学”,在军事上也有许多建树,平定江西乱事、擒获起兵叛乱的宁王,成为明代士人的武功典范与偶像。王阳明的墓志铭透露了他一生中各个阶段时期的喜好志向:“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王阳明15岁时,跟随父亲至北京,并偷偷出长城观察蒙古人:“宪宗成化二十有二年丙午,先生十五岁,寓京师。先生出游居庸三关,即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询诸夷种落,悉闻备御策;逐胡儿骑射,胡人不敢犯。"

  王阳明在28岁中进士顺利踏上仕途,但后来因宦官刘瑾专权揽政,王阳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但之后平定江西、擒拿宁王等一连串功绩,让王阳明之后的官途相当顺遂,放眼整个明朝是个突出的例子,但绝不是特例。

  除王阳明之外,明朝还有个想当大将军不想当皇帝的皇帝─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虽然史书上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但换个角度看不也是追求武学、向往武侠的表现吗?

  到明代后期,士人尚武风气已经到了“不知兵为耻",甚至还会鄙视那些凭借一身武功,攀权附贵之人,将武功的标准提升到一个道德观感,对那些会几个拳脚功夫,就索要或是坐拥大官之位的人相当不屑。这些在茅元仪(明代大儒茅坤之孙)《暇老斋杂记》记载:当东奴(满洲)初起,朝廷求才之法虽不如宋仁宗十科取士之广,而士大夫亦以不知兵为耻……或力能挽强,技能舞剑,无不挟所长,以游于贵人之门……骤猎美官而去……有拳勇之匹夫,而坐索大将。"社会风气使然,造成用高标准看待习武求官之事。

  由此可见,许多武侠小说作者选择明朝并非没有原因或道理,这样一个社会各个阶层都充满习武为侠的风气,从士人留下的书信记录都告诉后世,明朝就是这样一个商品城市经济繁荣却又让人不安,才造就侠气纵横的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朝时期,为什么读书人都爱习武?
明朝时期,读书人都喜爱习武,这是为什么呢?确实有很多的明朝念书人爱好习武,或者爱好武事,尤其是在明末,比如大家都熟悉的熊廷弼是湖北江夏人,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身高七尺,身段强大,“有胆知兵,善摆布射”。有文献说,熊廷弼已经在湖广的武举考试中获得过第一名,是一位正宗的武举人。后来他才弃武从文,又考中了进士。所以他称得上名副其实的文武全才。另一位袁崇焕是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为人冲动大方而有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厄塞气象,以边才自许”,换成今天的话来说,袁崇焕就是一个军迷。第三位是卢象升,天启二年的进士,长得白皙而清癯,骨骼怪异,力量奇大。卢象升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诗书上,平常一有闲暇就练习射术,五十步外百步穿杨。崇祯十一年尾,卢象升督师入援北京,在巨鹿被八旗军包抄,卢象升炮尽矢穷,“亲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而死。可以说,明朝的这些念书人都爱好武事,其缘故有这么一些。...
· 历史上的宰相真的像电视剧里那样,对皇上俯首称臣吗?
华夏文明是我们中华儿女宝贵的财富,古代历史也被频频搬上荧幕供观众遐想。我们常常看到,在一些古装历史剧中,皇帝被尊以至高无上的地位,无人能与其比肩。而被冠以“一人之下,万人之下”的宰相一般都是扮演辅佐皇帝,维系帝业的角色,那么现实中的宰相都是忠心耿耿,对皇帝俯首称丞的吗?我国的宰相制度始于秦始皇,在一统六国之后,面对空前的广阔疆域以及一系列社会问题,秦始皇认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意思就是只有独揽大权方能保证疆域稳定。面对繁重的朝堂事务,秦始皇设立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等各处事务。其中的丞相是百官之首,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不难看出,秦始皇设立的丞相制度将丞相之职放置高位,以致丞相“总百官,揆百事”,位尊而权重。秦始皇的本意是想借丞相之手,统领百官,执掌朝臣事务,减轻自身重担的同时又可以聚拢朝臣,巩固统治。不想在之后的历史发展中,拥有...
· 历史上唐朝太平公主到底是什么样的真的和电视剧里的一样吗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太平公主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说起太平公主,我想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因为她是我们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而太平公主的母亲,则是我们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女君王武则天,而他的父亲则是当时的唐高宗李治,那么身为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的名讳也在我们历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名声,因为他的厉害之处,我想了解历史的人应该都会知道.那么说起太平公主的父亲跟母亲之外,她还有两个哥哥,而这个哥哥则是当时的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太平公主身为李治最小的女儿,她从小就备受父母和自己哥哥的宠爱,所以也就养成了后来的骄横跋扈的性格,同时也是后来受到了自己母亲武则天的影响,不管是在行为还是作风上,都跟当时的武则天非常的相似,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女人。而太平的这个道号,则是因为当时她逃避了吐蕃于唐朝之间的联姻,曾经出过一次家。所以就被称之为后来的太平公主,但是说起太平公主的一生,却跟她的名字有着截...
· 电视剧里的火折子真的存在吗?为什么一吹就能烧起来?
火折子,这么一个牛逼的东西到底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小编在查阅了一些资料后终于能够具体的为我们科普一下了。古代的火折子是用很粗糙的土制纸卷成一个紧密的纸卷,用火点燃后再把它吹灭,这时候里面虽然没有火苗可是依然能够看到隐约焚烧的火星,就像是灰烬里的余火,特别易燃,只要在需要焚烧的时候一吹就能使其复燃。有钱人家的火折子就更高级了,首要选用红薯浸在水中泡浓,取出锤扁,再泡加棉花,芦苇缨子再锤,晾干,加硝,硫磺,松香,磷等易燃物质和多种香料而制成,最后折成长扁筒,晚上提前点着放在竹筒里,没有明火但又不会灭,始终都有火星,又由于有磷等易燃物品,用嘴一吹,它就会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发生反应,然后就点着了。火折子便于携带,而且想用就吹,能够说古代的火折子简直就是在夜黑风高的晚上杀人越货干坏事的必备神器了。火折子的原理在物理学上就是“复燃”,指的就是已经焚烧的东西由于缺氧而处在一种半燃半灭的状况,当遇到氧气后...
· 秦朝的百姓生活真的很苦吗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
还不知道:秦朝的百姓生活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今天小编来带大家聊一聊秦朝的老百姓,是什么样的生活水平。相信大家一说到秦朝,总是会想起,天下苦秦久矣这样的话。认为秦朝老百姓过得很艰难,但是实际上,小编并不这么看,小编认为恰恰相反,秦朝老百姓的日子,相当的不错,下面来带大家看一看。首先来带大家了解一下,秦朝当时的情况,老百姓的食物,那时候不像今天,很多蔬菜,水果都是没有的,比如西瓜,西红柿,辣椒,黄瓜,香菜,茄子之类的,大都是唐朝之后才有的,那时候老百姓主要吃什么呢?葵(冬苋菜)、藿(大豆叶)、薤(野蒜)、葱、韭。而且要注意,当时是没有锅的,不能炒菜,只能蒸煮,烤。北方当时吃小米,也就是粟,南方吃大米。再说一说秦朝的税率,当时的税率极低,十二税一,这是什么概念?比孟子推崇的十税一还要低,汉朝使用的就是十税一(张家山汉简)。秦朝的重农抑商是非常严重的,在当时,作为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