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鄣国的国名是怎么来的?是因为鄣地的人擅长刻字或雕刻吗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70
转发:0
评论:0
鄣国的国名是怎么来的?是因为鄣地的人擅长刻字或雕刻吗,鄣国分为任姓鄣国和姜姓鄣国两个时期。任姓鄣国商朝时已经存在,根据古籍记载

  鄣国分为任姓鄣国和姜姓鄣国两个时期。

  任姓鄣国商朝时已经存在,根据古籍记载,传说黄帝有子二十五,得姓者十二,任姓为其一,任姓后裔所建封国较多,鄣国是其中之一。鄣国范围在今山东东平县一带,大汶河北岸。

  武王灭商后,鄣国因为地处东夷,又没有参与任何反叛,因此得以保全,故西周之初,任姓鄣国依然存在。当时东夷地区以古纪国为最大,鄣国便审时度势,投靠纪国,不过,后来随着齐、鲁两国等西周诸侯大国的加入,东夷地区的方国割据势力大换血,与当时颇为强大的纪国形成了对立。因鄣国为纪国附属国,但又与纪国(见纪国篇)相隔太远。鄣国选择死心踏地跟着纪国其实也是个决策大失误。当时齐太公受封齐地,初来乍到也曾遭遇当地“老大哥”的骚扰,比如莱国曾攻击齐国,使齐国差险丢了营丘,为此姜太公作了一系列措施,并决定先收服周边一些小国,用来巩固国力。根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章,即鄣国之后也。姜姓,齐太公支孙封于章,为齐附庸之国。”从记载可以看出,任姓鄣国是被齐国所灭,后来分封给了姜太公的支孙,成为齐的子国。由于鄣国与纪国相隔太远,纪国远水救不了近火,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附属国成为齐国囊中物。

  任姓鄣国亡国后,一部分鄣人逃奔到了纪国,以鄣人的身份世代留在了纪国。之后,齐国与纪国开始了长达几个世纪的纠缠。等纪国被齐国吞并后,纪人与原来的鄣人一起南下,到今江苏赣榆东北的纪鄣城定居。

  关于“鄣”字来历,“鄣”为“章”加邑的合成,来源于地名,“章”的金文字,看上去就像一把带木柄的刻刀,可以联想到早期人们用刀刻字或刻图的情景,正因为有这么一层意义在里面,故而“章”字后来引申为“印章”之意。估计古代鄣地的人擅长刻字或雕刻,故以“章”加邑创造了“鄣”字,成了一座城池的名字。

  鄣国成为姜姓封国后,躲在齐国的羽翼下,倒也无忧无虑,正因为过惯了这种受人庇护的日子,鄣国历代国君不思进取,传了几世,鄣国还是那么丁点国力。直到春秋初期,霸主齐桓公横空出世,原本对鄣国来说是好事,从此更可抱着齐大腿过安稳日子。但是偏偏倒霉的是,齐桓公要想称霸中原,号令天下,鄣国的地缘位置对他的称霸之路形成了阻碍,在这样的形势下,鄣国、包括附近的遂国、谭国等一纵小国相继被齐国吞并。《左传·庄公三十年》记载“秋七月,齐人降鄣。”说得是公元前664年秋天,齐军攻入鄣国,鄣国投降。战国时鄣国故地成了齐国无盐邑的一个重镇。

  姜姓鄣国至第一任国君鄣穆公立国始,至公元前664年亡国,共经历了约三百余年。居说鄣国被齐国灭国后,鄣人以姜姓为耻,纷纷改姓,并去邑为章,形成章姓。现在的章姓主要出自姜姓和任姓两支,章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四十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鄣国:姜尚受封于齐,是为齐太公,鄣国被齐太公收为附庸国
鄣国大概起始于前11世纪,灭于前664年。西周初,姜尚(姜子牙)受封于齐,是为齐太公,鄣国被齐太公收为附庸国。后来,鄣国被姜齐君主分封给了姜虎[齐太公(姜尚)之曾孙、齐丁公(姜伋)之孙、姜隐之子]。公元前664年鄣国被齐国所灭,末代国君鄣胡公被杀。鄣国故址在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接山乡障城村一带。鄣国,中国历史上春秋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公爵爵位,国君为姜姓,建国君主是鄣穆公,乃齐太公姜尚之孙。势力范围大约于齐、楚之间,齐哀公死后,被纪国收为附庸,后来纪国被齐襄公所灭后,又转为齐国的附庸国。姜太公将齐国留封给嫡子,而将鄣国分封给庶子。到了姜太公之曾孙、齐侯姜伋之孙、姜隐之子姜虎时,被正式封于鄣国,史称鄣穆公。由鄣胡公亡国。据郑樵《通志》称,鄣国被同宗齐国所灭后,子孙(据《章氏宗谱》称,为胡公弟章韅)去邑部,皆姓章。齐威王将有章子,[秦将则有章邯。后来秦置鄣郡,汉武帝改之丹阳,世认为即后世豫章。故...
· 齐国是怎么吞并鄣国的?真的是不用一兵一卒吗
管仲如何不用一兵一卒救可以平定鄣国?且让我们细细道来。管仲管仲,春秋时期政治家,他主张因势制宜,实行改革,对外致力于“尊王攘夷”、“九合诸侯”的活动,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公元前693年,齐国将纪国吞并,而鄣国为纪闰的附庸国却依然独立。公元前666年,齐桓公想用武力将鄣吞并。相国管仲听这消息,认为运用武力吞并小小的鄣国,对于巩固霸主地位和顺应民心都是不利的,于是就对桓公说:“鄣国乃太公的支孙,齐国也是太公的后代,同室操戈,道义上讲不过去。”齐桓公听后大为不悦,问道:“难道就没有万全之计了吗?”管仲灵机一动道:“我们可派大军至纪城,并宣扬不久即派兵到鄣国,这样人造声势,鄣国必降,岂不一举两得。”齐桓公转愠为喜,连声叫道:“妙!妙!”几天以后,王子成父率300乘战车气势汹汹地开向纪城,大有踏平鄣国之势。鄣君果真被浩大的齐军所慑服,立即向齐国表示臣服。善用兵者不用兵而臣服天下。
· 鄣国和纪国是什么关系?两者相隔较远为什么鄣国是纪国的附庸国
鄣为纪邑,既是《公羊》、《谷梁》之说,比较可信,因二家齐鲁之学,对乡邦历史当有更多口口相传。纪国之鄣不当为东平之鄣,亦不似赣榆之纪鄣,前者为齐鲁所隔,后者为莒所隔,都是区域性大国,纪国再大也算不上方伯,后者尤其不合理(莒国被齐国攻打,莒国国君逃到了纪鄣,如何之前说齐人降鄣)。虽然有可能会跨区域控制,但个人猜测,或许齐国所降之鄣,更像是汉代琅琊郡的昌县,今山东诸城东北,西汉时附近以“昌”得名者亦多。不过此类纸面考古、后世文献逆推考古,没有可靠出土证据的,隋唐以前的地理考证都看个大概罢了,许多问题很大。其实一旦把纪鄣和鄣合爲一地,则鄣是地名中核心词,杜注释纪鄣的“东海赣榆县东北有纪城”,纪城和纪鄣的关係就不一定成立了。在汉代的城阳国、高密国、瑯琊郡及北海郡一带,春秋时期有㠱国(己、其两声字)、杞国、纪国,而莒国国君又姓己,汉代还保留有剧县(春秋纪国国都,语音之转)、箕侯国、祝其县的地名,大概此...
· 婺源县大鄣山乡车田村(原名轮溪,古名黄荆墩)共洪氏简介
婺源县大鄣山乡车田村(原名轮溪,古名黄荆墩)共洪氏简介作者:洪群炎来源:洪氏宗亲网发布时间:2011年09月26日溯自共工氏,以诸候伯九州者,在神农前,太昊后人,因治水有功,以水为名号,封地共郡。共熳雍槠眨以上世有水德之功,加水共左,改姓为洪,徙青州,是共洪始姓祖也。自洪普推至二十二世祖叔昭公,均居敦煌河西走廊之江北――共城。二十三世祖孝昌公,二十四世祖源公,父子越江定居盱眙。唐贞元,源子m、g兄弟从师陆亻参刺歙州游婺,居于歙县黄墩。为歙县黄墩始祖。谱立m公为江南洪姓一世祖。m公孙洪延寿公,官至长史(唐贞元、壬午年九月初六日寅时生,殒Z婺西福亭仙桥潘英坞西瓜形)。唐大中年间(公元847-859年),延寿公由歙县黄墩迁婺北黄荆墩,是黄荆墩始祖。所谓黄荆墩,因此地荆刺丛生,又为联祖籍黄墩,顾名思义,名曰黄荆墩。长史延寿公迁黄荆墩赋诗一首:“崛起石垒墩,仰依天马峰。天马高高昂驰骤,俯瞰轮流溪浪洪...
· 珠玑巷的刻字
南雄古老的珠玑巷有许多刻字。它们不仅精致诱人,还有数量多、时间长、作者众这三大特点。漫步于珠玑巷的1500多米驿道,沿途都可看到琳琅满目、各具风格的刻字。有石的,有方砖的,也有木质的,令你目不暇接。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南门楼,1985年重修。拱门上有民国16年重修门楼时刻的石匾,上刻的“珠玑古巷”和“祖宗故居”为红石阳刻,字体古朴、端庄。清代乾隆十二年(即公元1747年)重建的中门楼,1984年重修。拱门上镶着一砖刻,“珠玑巷”三个字,每字一方砖,阳刻。门楼中部有一长方形青石匾刻,“珠玑古巷,吾家故乡”,是民国18年2月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师副师长蒙志所题,楷书字体,端庄工整。北门楼,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1983年由县政府拨款重修。著名书法家秦@生先生在此留下墨宝。“珠玑街”三个大字刻在门楼拱门上的一方红石上,字体隽永。此外,还有珠玑石塔上的各种雕刻。在珠玑古巷,要看石刻,唯“张昌故居”最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