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华夏民族的历史起源是怎样的?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36
转发:0
评论:0
华夏民族的历史起源是怎样的?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由来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华夏族在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起源并逐渐发展,

  由来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华夏族在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起源并逐渐发展,进入新石器时期以后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传说陕西中部地区有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东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他们都源于原始农耕氏族少典氏,但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在中原地区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远古传说,还描述了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的阶段。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并已进入部落联盟阶段。在黄帝之后相继以禅让的方式成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

  公元前21世纪,中原地区的原始公社制时代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阶级社会已经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黄河中游的炎帝与黄河中上游的黄帝发生阪泉论战,炎帝小宗归入黄帝大宗,黄帝从此成为人文道统的始祖。炎黄重新合并成为华夏族,少典氏族又重归一统了。

  夏商周是也是大一统,为天下制度,官方有标准的文字和官话。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建立了秦朝,中国至此进入中央集权制,帝国模式。

  随后汉朝建立,并统治中国400余年。该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此时汉族人口分布仍集中在黄河、淮河流域。从西晋末年起,五胡乱华,汉族人口逐渐向长江、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大规模迁徙。而从西晋到隋代的建立这一段期间,汉族又进入中亚和云南。

  到大明、满清时,南方汉族人口便超过了北方。后满人禁止汉人出关进入东北,清后期为充实边疆,又准许汉族进入东北。在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大量引入北方汉族。自明朝起汉族开始零星向东南亚移民,从19世纪起又有汉族向欧洲、北美等地移民。

  根据复旦大学的基因研究对照和历史迁移记录,汉民族的扩张主因是历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动,而非大家所认为的其他民族汉化所致。相关研究结论在美国权威杂志《自然》上发表。当今南北汉族父系至少有80%的同一性,而母系也有50%的同一性。

  华夏族的历史,从炎黄二帝开始,之后是颛顼、帝喾、尧、舜和夏商周三代。在周朝之前便有“华”或者“夏”的单称。从西周开始出现华夏的连称。

  按照左丘明、司马迁等古代历史学家的观点,五帝同根、三代同源。但是,作为一个民族,无时不在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众多氏族部落,长期的通婚、战争、结盟、通商等,是一个渗透融合的过程,他们在生活诸方面渐趋一致。所以在华夏族形成的过程中,共同的血缘认同是第一位的,即都是炎黄子孙。河洛作为炎黄二帝的故里,也正是华夏族的发源地。

  《说文解字》说:“华,荣也。”也有人说,起源于地名。其实,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古人解释说:“冕服采章曰华”,这和披发左衽的夷狄不同,因河洛先民自炎黄二帝以来,已是着冠冕博衣大带采饰。这种服饰实际上就是图腾崇拜。“华”与“花”二字古代通假。炎黄二帝是以有娇(虫乔)氏为母族的,而活动于洛阳西北平逢山的有娇(虫乔)氏是以蜜蜂为图腾的。蜜蜂采百花而成蜜,自然由对蜜蜂的崇拜延伸到对花的崇拜。炎黄子孙称自己为花(华),也应该初源于此。

  《说文解字》说:“夏,中国之人也。”这里的“中国”指古代河洛地区。更深一层讲,“夏”实际上应是源于山鸡。山鸡古称夏翟,简称夏。《尚书·禹贡》有“羽畎夏翟”之语。孔颖达《正义》曰:“《释鸟》云:‘翟、山雉’。此言夏翟,则夏、翟共为雉名。”古人以山鸡羽作舞具,称为“舞夏”。《周礼》有一种官职叫染人,其职责是染丝帛,称“染夏”。原因是经染色后,丝帛五色斑斓,色似山鸡。古人认为,河洛地区为山鸡聚集地,《尔雅·释鸟》说:“伊洛而南,素质五采皆备成章曰翚。”翚即一种羽毛鲜艳的山鸡。

  山鸡称为夏,又称鸫(音洛)。郭璞在对《山海经·西山经》的注释中提出过这种观点。这些都说明,洛河、洛邑的得名与山鸡(夏)有不可忽视的联系。后来建都偃师二里头的夏王朝以“夏”为号就应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华夏族正是因为对鲜花、山鸡这两种“五采皆备”的生灵十分崇拜而自美其名的。

  唐人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族创造了中国的绝大部分历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空前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出现了。其后,华夏族也曾称为秦人、汉人,甚至唐人。后来的“中华民族”一称,则是涵盖了我国境内所有民族。

  形成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传说活动于河南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的夏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华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论战,黄帝战胜了炎帝,华夏族就此产生。

  华夏文明有一部分本身就是自然法则创造的文明。而后随着火文明的诞生,炎黄合族创造了华夏文明,这两部分才是真正的华夏文明的创造者,即自然和华夏先人。 这也是为什么华夏文明自诞生起就会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原因。这个理念让华夏族迅速强大和适应环境,也成为这个文明坚定的主导者和开发者,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发展模式。有人认为华夏文明是地域文化的融合组成,这只是某些学者的融合论所致。这些地域上的文明源头还是一致的,可以看各新时代的玉器的琮,外方内圆。良渚上溯到6500年,而河图成书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二万五千年前,多源头说法大可不必理会,多分支说法可以接受。史前区域文化中没有易之理念和礼器外方内圆的物化展示,是需要仔细鉴别其族群。自炎黄合族,华夏族就开始统治亚洲天下。

  天中

  自宇宙诞生,太阳系成形,地球就有了太阳的照射,时间与地域的差别造就了太阳照射的差别,这差别也就让华夏祖先认识到天域也是有差别的,所以也就有了天中的概念。

  地中

  天有差别,地也就自然有差别,地中概念也就产生。地中分大地中,小地中。

  人中

  天地有别,人也有别,族群之别自然产生,能接受华夏理念的皆为人中,不接受的成为四夷。

  天地人贯通成为王,说的就是这个天地人中理念贯通之人。 华夏族为什么建中央之国多在中国之内,即天中,地中,在此内。中央之国为大地中,诸侯国为小地中,这些都是其地域的中心,华夏族会建立文武系统对地中四边的异族进行教化,华夏军队与当地异族女人进行通婚,五代之内这里基本为华夏族裔,经过几千年这样的同化,中国境内99%为华夏后裔。

  华夏的王室和贵族,不仅会在亚洲统治自己的天下,还会到臣服和归顺的国家进行监国,势力范围扩大至欧洲,后来由于白种人的迅速繁衍,势力范围退缩至东亚范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江国的起源是什么?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江国建国初期,曾一度繁荣,国力强盛,政局稳定,人民渔、猎、耕、织,安居乐业。后期东周势微,大国崛起,战事频仍,江国深受其害,加之淮水侵扰,春秋时介于楚、宋、齐大国势力之间,江国成为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只得依附大国,受其控制和操纵,一直再没能强盛起来。春秋中期的35年间,江国采取或联姻、会盟的方式,先依附于楚国,以图复兴。后又与齐、宋伐楚。到鲁文公四年(前623年),楚国国君楚穆王一怒之下灭掉江国,江国子孙纷纷逃散,流落外地,以国为姓,始有江氏。江国所属人口,史书中未见记载,根据其时代人口密度推断,其人口当在一万人左右。江国故城约有900平方公里,距淮河1公里,城池约有2.4平方公里,是一片险拔的高地,古称“凤凰台”,当地人叫它“烽火台”。西北角有座2000平方米的圆椎形土堆,曾是江国国君游乐、纳凉的地方,古称“江亭”。据《世本》、《史记·秦本纪》等记述,江为嬴姓国。何光岳先生曰:江为“东夷...
· 中华民族的历史来历,是如何起源的?
大约在5000年前,当中华民族开始形成时,其族称为“华”。汉朝以后,开始出现“中华”的族称。至19世纪末,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也应运而生。虽然“华”、“中华”、“中华民族”这些族称之间小有差异,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即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中华民族”的“华”肇始于中国历史上五帝时代之最后一帝舜的名字“华”。“五帝”时代是中国原始社会晚期部落联盟时代。五帝时代的“帝”即部落联盟首领。“舜”是谥号,即死后所进的尊号。《谥法》曰:“仁圣盛明曰舜。”“有虞氏”最初是舜所在部落的名称。“虞”本是帝尧时掌山之官,即部落联盟中负责管理山林及山林中鸟兽的部落世袭公职名称。中国上古有“以官为氏”的习俗,即以其在部落联盟中所担任的公职名称为部落名称,故称其部落为“虞”或“有虞氏”。在虞帝舜时,部落联盟向民族和国家发展。“虞”或“有虞氏”因此演变为朝代名...
· 普鲁士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普鲁士的历史是怎样的
早期历史从法理上说,普鲁士这块地方并不属于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疆界范围,只是因为后来勃兰登堡藩侯合并普鲁士公国,勃兰登堡-普鲁士作为整体才成为德意志第一帝国的一部分。在中世纪早期,普鲁士这块地方是蛮荒之地,古代的居民为古普鲁士人,所使用的普鲁士语属于波罗的语族,与拉脱维亚人和立陶宛人属于同一种族。928年,勃兰登堡就已经由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建城,此后在不同的家族之间继承和易手。12世纪时,德意志人的殖动开始进入波罗的海东岸地区。1170年,波美拉尼亚的索比斯劳公爵在普鲁士地区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即但泽附近的奥利瓦修道院,1224年该修道院被古普鲁士人焚毁。1226年,波兰王国国王之子、马佐维亚公国首领康拉德公爵(条顿骑士团成员)的领地也遭到古普鲁士人袭击,以此为契机,条顿骑士团在普鲁士地区发动了为时近200年的东征运动,先后建立托伦、马林堡、库尔姆、埃尔平等要塞,征服了普鲁士人居住的地区,...
· 唯心主义的历史起源是什么?是怎么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如前所述,实践的唯心主义是作为“实践的意识”的社会权力对于一定经济基础的唯心主义表达。马克思把这个经济基础称之为“现存的经济界限”、“现存的生产方式”,或“市民社会”。追溯这些物质基础的形成和发展,是理解实践的唯心主义这一概念的前提;而劳动的分工则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注明:以下的历史描述请参阅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法兰西内战.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分工是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过来,分工又成为社会前进的基本动力。最初,只有以男女的自然条件为基础的一些简单分工。随着经济生活的扩展,工商业劳动逐渐从农业劳动中分离出来;后来,又出现了商业劳动同工业劳动的分离。这样,以农业生活为自然前提,以工业和商业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活动,便构成了市民社会的基本面貌。此外,在工业和商业各自的领域中,又有许多具体的分工。另一方面,由不同的分工部门组成的市民...
· 穿耳之风是如何起源的?
如今,穿耳之风又悄悄地吹回到妇女之间,在不少年轻女子眼里,彩锦绕身,并不足奇,耳朵上要是缺少一副耳环,便显示不出高贵的身份。但是事实上,在古时候,穿耳戴环恰恰是“卑贱者”的标志。明人田艺衡在《留青日札》一书中说:“女子穿耳,带以耳环,盖自古有之,乃贱者之事。”这段话就明确地告诉我们,穿耳戴环在最初并不是贵族妇女所为。这还要从穿耳的起因说起。穿耳洞的最初意义,并不在于装饰,而是为了起警戒作用。它本来是兄弟民族的一种风俗,因为有些妇女过于活跃,不甘居守,有人便想出在女子的耳朵上扎上一个孔,并悬挂上耳珠,以提醒她们生活检点,行动谨慎。后来传到中原,也为汉族人民所接受,于是就变成汉族人民的礼俗了。据史籍记载,那时候的女子,对穿耳之举,并不像今天这样热衷,而完全是处于被迫的地位。女孩子在10岁以前,往往要经过这么一关。到时候由母亲或其他长辈们专操其事,用米粒在耳垂上反复辗磨,使之麻木,然后用针尖穿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