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百越在秦汉时期的情形是怎么样的?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72
转发:0
评论:0
百越在秦汉时期的情形是怎么样的?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泰伯奔吴陕西岐山周族首领古公亶父的儿子泰伯和仲雍为让父王实现灭商的愿望,

  泰伯奔吴

  陕西岐山周族首领古公亶父的儿子泰伯和仲雍为让父王实现灭商的愿望,把王位继承权主动让给弟弟季历,带着亲族来到来到还是蛮荒之地的苏南地区的无锡、常熟一带,建立勾吴(即句吴)王国。泰伯、仲雍“断发文身”,接受当地习俗,主动融入当地社会,并把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当地,于是上千小部族,自愿归附于泰伯。

  按照《吴越春秋》、《吴地记》及无锡地方史志的记载,泰伯在无锡梅村一带开凿沟渠、兴筑城池、教百姓农耕技术,促使吴地生产有一次飞跃性发展。周人是农耕技术一流的部族,他们的先祖后稷“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任命他为“农师”。相传泰伯在梅村一带“复制”周原创业经验,大兴水利,发展农业,“穿浍渎以备旱涝”,就是开挖沟渠、陂塘,以灌溉、排涝。泰伯还改进农耕方法,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令当地农业生产有了飞跃性发展。生产技术的大幅度改进,促进当地经济空前发展,泰伯遂营造城池、房屋,提升吴地文明形态。据《吴地记》所载,为了防止外患,泰伯带人修筑城池,“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梅村因此有“江南第一古都”之称。“泰伯奔吴”,无疑是一次中原文化与东南百越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对长江下游地区的开发有着重大的意义。

  秦统一岭南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发动了对百越的战争。秦军共分五路,一路攻取东瓯和闽越(浙江、福建),两路攻南越(广东),其余两路攻西瓯(广西)。秦发动对百越的战争共有三次。战争从公元前219年始至公元前210年结束,共历时九年。第一次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率领五十多万大军分五路南下攻击闽浙与岭南,出兵当年就攻下闽浙随即在此地设置了闽中郡,攻岭南遭到两广军袭击而大败;第二次是公元前214年秦军在任嚣和赵佗的率领下攻击岭南,该战使岭南纳入了秦的版图;第三次是公元前210年,赵佗攻瓯骆之战,历史学家一般称这次是第二战争的延续而已。

  由于岭南地形复杂,山岭崎岖,运输十分困难,监军史禄不能将粮草及时运到岭南,影响了战事(史料记载:"秦始皇遂使监禄凿灵渠运粮,以使深入百越")。于是派几万兵士凿通了今广西兴安县东面向北流入湘江的海洋河和西南面流入漓江的大溶江,使两条河相连,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北方的粮草源源不断地顺利供应给进军岭南的秦兵,使秦朝士兵及时得到补给。经数年战争后,终于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开凿建成了“灵渠”以后保障了供给,才取得了征服岭南的基本胜利。经过了无比惨烈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战争之后,秦始皇可以说是征服了岭南,并在岭南设置了三个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秦朝为了巩固在岭南的统治,从中原迁居五十万的居民至岭南。从中原迁来的50万人,除了遭到贬职的官员之外,大多是“贾人”,也就是“商人”的意思,是朝廷重农抑商政策的打击对象;既惩治“商人”,又渗透了岭南,朝廷认为一举两得。因此,岭南北方移民的经商血统确实是有根有据的。据记载,秦代的移民大致有5批。

  秦末汉初,百越之地相继以几个大部落为前身(东瓯部落、闽越部落及南越部落)各自建立了三个王国,即“东瓯国”(今浙江南部)、“闽越国”(今福建一带)、“南越国”(今粤港澳琼桂及越南北部)。但最终分别于公元前112-111年被汉武帝征灭,其地改为汉朝的郡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灌婴城的地位是怎么样的:是如何得名的
灌婴,刘邦手下将领,汉朝的开国大功臣,官职升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汉代丞相,为人以骁勇而闻名于世。自前208年加入刘邦军队起,他便随刘邦自汉中攻关中,一齐攻打司马欣,围困章邯。灌婴在彭城一战大展锋芒以后,汉王将其选作骑兵将领,此后在楚汉交战中屡立战功,被封为颍阴侯。图片来源于网络灌婴早年间如同汉王刘邦一般,都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他原本以卖丝绢为生,后来追随沛公,以为人骁勇善战而初露头角,因不断打败秦军而逐渐被封为七大夫、宣陵君、昌文君。自从沛公成为汉王以后,灌婴因为颇受赏识也被封为了郎中职,跟从汉王平定三秦、夺取栎阳,降服塞王、殷王,后来因打败项羽手下的龙且有功而被封为昌文候。此后灌婴忠心追随汉王,一方面不断与楚军对抗,一方面灌婴还协助刘邦平定军中叛乱,一举打垮了叛军,因其在战争中屡屡奋勇杀敌的表现而成为汉军中的骑兵将领,大败楚军,杀其将领,溃其士气,护送汉王至洛阳,应接韩信,后被封为御史大...
· 古代老百姓是如何维权的?
当今时代,我们都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维权”一词更是在2000年左右,才出现的特有新词,并已成为一种为公众利益及个人权利进行诉讼的文化。由此联想到古代,那时的老百姓是如何维权的呢?古代的“维权”,通常称为“喊冤”。击登闻鼓、拦驾喊冤、临刑喊冤,是古代“喊冤”的三种方式。击登闻鼓,这是百姓击鼓喊冤的一种方式。在皇宫的左侧放置一大鼓,有冤者(往往是蒙冤被押犯的家属)可击鼓喊冤,由官员加以记录上奏。这种制度起于汉朝,而且为以后历代所效法,并不断完善。如宋代设登闻鼓院,专门受理百姓申告冤枉。明、清都设有登闻鼓院,并且规定,如果百姓击鼓申冤被认为的确是冤案,则由通政司奏请昭雪。否则,就认为越级上诉,由通政司送刑部加一等治罪。拦驾喊冤一般是喊冤者手举状纸,跪在皇帝、大臣或者官员车驾、轿子所经过的路上,拦驾喊冤,希望能够除恶扶善,平反昭雪。但是,由于官吏贪赃枉法者居多,因此,大多数官吏不问冤情虚实...
· 董卓是哪里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沿着古长城徒步,仿佛行走于历史与现实之间。一边欣赏雄浑壮观的边塞景象,一边不断去怀想曾经发生在这片历史大地的过往。今天来讨论“董卓是哪里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的话题,一起感受历史的魅力。?首先,从董卓的家族说起。《三国志·魏志·董卓传》注引《英雄记》说:“(董)卓父君雅,由微官为颍川纶氏尉。有三子:长子擢,字孟高,早卒;次即卓;卓弟旻,字叔颖。”董卓的父亲以微官担任过颍川郡的纶氏县尉,是掌管缉捕“盗贼”的武官。董君雅既是武职人员,必然长于骑射,这和他的籍贯是凉州的陇西临洮分不开的。当时,凉州是一个特殊地区。《后汉书·陈龟传》说:“今西州边鄙,土地瘠埆,鞍马为居,射猎为业,男寡耕稼之利,女乏机杼之饶。守塞候望,悬命锋镝,闻急长驱,去不图反。”所谓“西州”即指凉州。同书《虞诩传》说:“谚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观其习兵壮勇,实过余州。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心腹之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
· 商鞅变法对普通百姓是好是坏?百姓是如何评价商鞅的?
商鞅变法对普通百姓是好是坏?百姓是如何评价商鞅的?商鞅变法是由商鞅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原本商鞅想在魏国实施,但魏惠王并没有采纳,此后商鞅便来到了秦国继续推行自己的变法。也正是在秦国商鞅遇见了自己的知音秦孝公,在秦孝公的帮助下商鞅顺利将自己的改革措施推向整个秦国。此后秦国国力逐渐强盛,不过从宏观来看商鞅变法的确是秦国崛起的基础,不过对于秦国百姓来说,变法的实施似乎并没有让他们的日子更好过。司马迁读了《商君书》中的开塞、耕战两篇,恨得牙根痒痒,就在《史记商君列传》里说商鞅死有余辜。事实上《商君书》总共有二十六篇,也不需要看全了,就是仅仅看看其中跟老百姓有关的说民、弱民两篇,能读懂的人都恨不得咬上他几口——商鞅在这个世界上只忠诚于两个人:一个是秦孝公,另一个就是他自己。或许他对秦孝公也没什么忠诚可言,他与秦孝公之间就是一场交易,商鞅用牺牲秦国全部官员百姓的利益,换来了秦孝公的信任和赏赐。作为一...
· 华夏民族的历史起源是怎样的?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由来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华夏族在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起源并逐渐发展,进入新石器时期以后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传说陕西中部地区有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东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他们都源于原始农耕氏族少典氏,但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在中原地区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远古传说,还描述了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的阶段。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并已进入部落联盟阶段。在黄帝之后相继以禅让的方式成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公元前21世纪,中原地区的原始公社制时代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阶级社会已经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黄河中游的炎帝与黄河中上游的黄帝发生阪泉论战...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