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国上古时的兵法为何能流传下来?是谁将它们保存流传下来的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36
转发:0
评论:0
中国上古时的兵法为何能流传下来?是谁将它们保存流传下来的,西汉开国大将军、楚王韩信被汉高祖刘邦以莫须有的罪名擒获后,便将其贬为淮阴侯,

  西汉开国大将军、楚王韩信被汉高祖刘邦以莫须有的罪名擒获后,便将其贬为淮阴侯,在京城。刚开始,韩信日夜怨望,还经常发点牢骚挤兑人,但经过近一年的反思,韩信他终于想通了。

  ——人,有的时候真的不能不信命,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却有命矣!有人命里就是老板,有人命里就是打工仔,比如刘邦,如果他的命不好,他早就不知死几百次了,哪里还能当上天下至尊?

  这都是命!

  所谓时势不可逆转人力无可奈何,于是淮阴侯,他也认命了,寂寞就寂寞去吧,寂寞的人是可耻的,寂寞的人也是可敬的,自古以来,无论是谁想站在群山最高处,不是都得先学会如何忍受寂寞吗?趁着左右无事,不如好好的总结此生,写一部比《孙子兵法》还伟大的兵书出来,让它流传千古造福后世。

  这部兵书共花了淮阴侯将近一年的时间,书名就叫《韩信兵法》,一共有三篇,篇篇都是淮阴侯毕生之精华,可谓兵家至宝。

  兵书大功告成之日,淮阴侯又没事干了,于是他找到了留侯张良。

  张良也是为大汉王朝立过汗马功劳的人,所以当初高祖要他自择齐地三万户为侯,然而张良为了明哲保身,坚辞不受,最后得封留侯,采邑留城(今江苏沛县东南),也就是最早他与高祖初遇的地方。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现在的高祖,已经不是他从前认识的那个沛公了,所谓伴君如伴虎,淮阴侯被冤而遭擒,已让他齿冷,那三万户食邑未必就不是一次阴险的试探,智如张良,又岂会轻易触碰?他向刘邦重提留城,愿封留侯,也是向借此提醒刘邦,希望他们君臣之间保持一点起事之初的淳朴记忆。回想打天下之初,大家君臣相得、并肩战斗,何曾如今日般互相猜忌、剑拔弩张?

  于是,看透世事、心中悲凉的张良决定功成身退了,他退出江湖,再不愿卷入政治的是是非非,每日只是杜门不出,导引辟谷,总想着哪天能得道飞升,做个快乐的天上神仙。

  张良这当然是在做梦,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神仙,他也根本不可能退出江湖,因为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他怎么退出?逃避只能让他更加苦闷。况且,后来汉家每有大事,他还是会被请出来出谋划策一番,就连吕后要保太子,都要请他蹚浑水帮忙,没办法,谁叫他脑子最聪明呢?

  这不,张良没退隐多久,淮阴侯就找上门来了,提出要与他一起整理编次天下兵法,供后世兵家研究参考。

  自秦始皇焚书坑儒,天下兵法大多散佚,这让淮阴侯很痛心,他可不想让自己这一派兵家后继无人。左右他赋闲在家百无聊赖,不如趁此机会了却心病。

  张良其实是个杂家,他不仅精通纵横家与道家,而且也十分擅长兵家,当年有个叫黄石公的世外高人,曾传授给他一部《太公兵法》(相传为姜太公所著兵书),他也正是因为这部兵法,与高祖一见如故的。后来他虽因身体虚弱多病,没办法领兵打仗冲锋陷阵,只能出谋划策,但其兵学修养和理论功底还是很强的,这正是淮阴侯请他出山的原因。

  也许真的也是闲极无聊吧,张良很爽快的答应了淮阴侯的请求,这让淮阴侯很意外,也很开心,终于又有了个志同道合的同类可以陪伴渡过他一段无聊岁月了,真好!

  张良与韩信从前并没有多少机会相处,所以他们一直都不太熟,但是经过这件事,两人的友谊突飞猛进,兵仙与谋圣,这对也许是天下间最聪明的人聚在一起,怎能不擦出绚烂无比的智慧火花呢?于是,二人费尽心机,四处搜罗,终于集齐了春秋以来用兵共一百八十二家,然后删繁就简,修订词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定著三十五家,分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类,类类皆以总结,部部都是经典。韩信与张良为抢救我国军事文化遗产,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可惜,张韩二人的造福后世之举生生被小人给破坏了。十余年后,高祖去世,诸吕(吕后之外戚)当权,竟将此部宝典盗取,而后不知所终。汉武帝时,军正(掌管军法之官)杨仆曾努力搜集遗文散籍,纪奏兵录,却始终没能收集完全。大批珍贵的兵法,包括淮阴侯的兵法《韩信》三篇,以及项羽的兵法《项王》一篇在内,都在此次浩劫中失传了,实在是可惜!但他们仍然抢救了大量的兵法著作,否则这些兵家思想我们可以永远都不会知道。

  总之,在军事上,韩信的成就不但绝艳当代,而且响彻千古。

  公元前200秋,张良随赤松子云游而去,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淮阴侯再一次陷入了无事可做的痛苦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解析司马迁退礼的故事为何能流传至今?
司马迁出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个小康之家,从小司马迁就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之下学习读书写字,十岁的司马迁就能够阅读《尚书》、《左传》等。年长一些,司马迁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了父亲为官的京城,之后父亲就吩咐司马迁去游历天下,搜罗遗闻古事。司马迁游历了大江南北之后回到京城,因为父亲的关系,在京中做了郎中。司马迁塑像公元前110年,司马谈重病,弥留之际要求司马迁能够秉承家族的传统,发扬祖先的事业,要接着把编撰历史的计划完成。在长安任职的司马迁,在这里结识了天下的杰士,其中包括对司马迁影响颇深的董仲舒和孔安国。董仲舒对司马迁的影响,在《史记》中也都有体现。董仲舒的公羊学主张的有道伐无道的思想,是《史记》中反暴的基础,而公羊家崇尚的让、尚耻之义也成为了《史记》中衡量褒贬历史人物的主要道德标准。公元前99年的时候,李陵自请五千步兵,涉单于庭以寡击众。但是李陵行军至浚稽山时,遭遇单于突袭,援兵久久未到,匈奴越聚...
· 三国探秘:三国鼎立是因为流传下来观念的原因?
东汉末年,诸侯争霸,战乱四起,刘备曹操孙权逐渐形成蜀魏吴三足鼎立的局面。之所以出现三国的分裂,从本质上说是由两种观念造成的。其一是分封制思想的残余。在分封制时代,各诸侯国人民都有各忠其君的观念。自秦汉以后,废分封行郡县,大范围取消诸侯国,实行中央集权制。但是人心是不可能在短时间迅速转变的,总会有所残余。网络配图汉朝的士大夫,供职于州郡的,都尊其长官为君。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有“主公”一词,只要他是一行政区域的最高长官,总有一群人跟在屁股后面一口一个主公。有事则为主公尽忠,主公死后则为其戴孝,正真会考虑天下共主汉献帝的甚少!网络配图其二是南方风气的强悍。南方人表面上看,操着吴侬软语,似乎温柔平静;但内心里却总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倔强的很,不甘人下。赤壁之战时,其实孙权完全没有联刘抗曹的必要,所以张昭等一批文臣都主张迎降,只有周瑜与鲁肃主张抵抗。《三国志》载周瑜的话,说曹操名为汉相,实...
· 苗族传统艺术苗族剪纸的是怎样流传下来的
苗族是中国西南人口较多、分布地域宽广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贵州和与之毗连的湘西、滇东、川南、渝南、鄂西南、桂北等七省(市、自治区),有三万多人分布在海南中南部。苗族多是生活在地理条件较差的大山区,长期处于封闭的环境,社会发展缓慢,保持着许多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承。苗族一些支系在刺绣中使用的剪纸花样,在艺术上与刺绣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由于它不是独立的展示,外界人知之不多。苗族妇女们在刺绣中使用剪纸,历史悠久,在黔东南一带苗族中世代传唱的《苗族古歌·跋山涉水》一节中就有剪纸的叙述。歌中描述苗族先民远古时期从“东方”(苗族早期生活的长江中下游)向“西方”(指湘西、贵州)大迁徙的情景,“姑姑叫嫂嫂,莫忘带针线,嫂嫂叫姑姑,莫忘带剪花。”苗族历史上的这次大迁徙,是民族性的集体大转移,即使在这样艰辛的环境,妇女们仍把针线、剪花当作十分重要的事项,可见剪纸(剪花)与刺绣早就成了一对孪生姐妹。刺绣是...
· 十大姓氏流传下来的祖训,受益良多!
所谓"祖训",即历代祖先对子孙的教诲。端蒙养、重家教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虽然载于家谱中的"祖训",多系族长代祖先立言,是他们藉祖先的名义,将自己的意志加于全体族众。但"祖训"对从精神层面维系家族的统一和团结有着重要作用,除此,祖训闪耀着得一族文化的光辉非常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1李氏敦孝悌严教诲睦宗族修祠墓重丧祭谨嫁娶尚勤俭崇礼让——《慈峰李氏宗谱》这8条"祖训"的精神,从根本上说,就在于维系宗族关系,以求宗族势力的发展壮大。2王氏三槐世第,及至于今,英才辈出,卓尔不群。孝悌为先,忠信为本,惟耕惟读,恩泽子孙。不奢不侈,颗粒成廪,婚丧从俭,持家以勤。嫁女择媳,勿尚重聘,积德行善,不惟俗伦。自强自立,处事以忍,广结贤良,不谋非分。当差有事,尊上宽仁,努力进取,友朋谨慎。勿以诱善,祸及自身,勿以亲恶,招惹公忿。酗...
· 清朝有哪些流传下来的老字号?近况怎么样了
清朝,京城内有不少著名店铺,这些店铺或是经营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剪刀、棉布;或是制造、销售文人喜爱的墨汁、彩色诗笺、文人字画;或是专卖官员所穿靴子等;或是专营酱香牛羊肉;烤肉、烤鸭等。这些传统的老字号,纵使在岁月的河流中,逐渐式微,但这些品牌背后的传奇故事,却深深镌刻历史卷首,长生不老。文房里的品牌谢松岱本只是一名上京赶考的举人,却在会试中因研磨不便,弄污了考卷,最终会试落第。苦闷之余,他在书写过程中突发奇想,若能将墨块改为墨汁,不就省去了考生的研磨时间,也避免了研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意外。于是经过多次尝试,最终他选择将墨块浸泡在清水中,再用小木槌敲打墨块,将其完全溶于清水。如此多次试验后,他仔细记录下何种墨块与清水在何种比例下能制作出浓淡合适的墨水。墨水的出现极大节省了书生的时间,于是快速在文人之间流行起来。同治四年,谢松岱在琉璃厂开了“一得阁”店铺,并给铺子题了一幅极具广告色彩的对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