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嫡长子死了后,嫡次子和嫡长孙哪个继承的可能性更高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14
转发:0
评论:0
古代嫡长子死了后,嫡次子和嫡长孙哪个继承的可能性更高,在古代,如果是普通的老百姓家庭,家里没有什么收入,没有什么财产,这样的话,后

  在古代,如果是普通的老百姓家庭,家里没有什么收入,没有什么财产,这样的话,后代谁的权力最大的问题,是不用特意考虑的,因为考虑了也没有什么意义。

  在这种普通老百姓家庭,讲的就是公平。从吃饭到穿衣,儿子们都要一样。就算是修的房屋,也要修成那种对称的式样。左边有什么,有几间房。右边也要有什么,有几间房。将来给儿子们留下的财产才叫做公平。

  (养儿防老,图取其意)

  为什么要讲究公平了?因为古代的养老制度是“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也就是说,养老得靠儿女。只有在财产分配上保持公平,才不会授人话柄。否则的话,儿子们将来肯定会说,你不是对谁谁谁很好吗?你不是偏爱谁谁谁吗?好啊,那就让谁谁谁来养你吧。

  如果实在子女太多,实在没有什么给子女的,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会更加照顾“幺儿”一些。毕竟“幺儿”的年纪最小,需要的照顾最多。同时,父母也主要和“幺儿”生活在一起。因此,相对来说,老百姓对“幺儿”更偏爱一些。

  但是大户人家就不一样。而皇亲贵族,乃自帝王家里,则更加不一样。

  大户人家,或者是皇亲国戚家里,财产是很多的。养老的问题,根本就不用考虑。他们需要考虑的是,谁把它们的家业发扬光大?作为帝王,更需要考虑,谁能够守住江山,把江山千秋万代传下去。

  从“守业”的角度来看,在选择后代人的时候,一般会考虑三种品质:一是要有能力,二是要有德行,二是要能服众。

  能力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大户人家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继承人一般都是些小孩子,没做过什么事情,因此,是看不出有什么能力的。因此,更多的时候,考虑的主要是德行。

  (咸丰帝像)

  古人认为,只要德行好,能力就好。道光皇帝在选继承人的时候,咸丰虽然有腿疾,又没什么能力。在狩猎的时候,他一无所获;道光病了,他除了流泪,什么主意也拿不出来。但正是因为这样,道光皇帝反而觉得他这是一种“仁孝”的表现,最后把皇位传给了他。

  不过,所谓的“德行”,要看谁来理解。康熙皇帝的八皇子胤禩,他打猎的时候也舍不得打猎物。他对康熙也非常孝道。天遥地远给康熙送一对海东青去,但是,康熙却认为他这是虚伪的表现,认为他“柔奸成性”。

  而且,皇帝经常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判断继承人。刘邦为什么要把皇位换给刘如意?刘邦有一句话,“如意类我”,刘盈不类他。要知道,刘如意还就是一个小孩子,怎么能看得出他类不类?很明显,这是主观判断。

  正因为主观判断太多,所以,古代的帝王将相及大户人家,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不是主要考虑能力和德行,而是形成了一种标准:“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如果嫡长子在,那不用说,嫡长子获得继承权。但如果嫡长子去世了,那么,长孙和次子,谁应该被立为继承人?谁应该获得更大的权力,当然也就是按照这个标准来判断的。

  (刘邦像)

  首先需要看他们是不是嫡出。如果一个是嫡出,一个是庶出。那不用说,肯定是嫡出的获得继承权,庶出的没有这种资格。

  如果都是嫡出,就比较麻烦了。历史上在这个问题上,曾闹出过两次很大的乱子。比如“靖难之役”和“八王之乱”,就是在应该选择长孙和次子上,因为大家的认识不一致,最后引发了战争。

  还有一些虽然并没有引发战争,但依然引起了颇多的议论。比如赵光义继位,而民间普遍同情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

  这种情况下,就主要是看选择的人。如果选择的人是皇帝,他会有自己的爱好。比如朱元璋就选择了长孙,没有选择“次子”。如果是皇后,那样的话,她会主要选择自己儿子。毕竟儿子和自己更亲一些。比如杜太后选择赵匡胤去世后,让弟弟赵光义继承皇位。窦太后也一度想要汉景帝立自己的弟弟为皇位继承人。

  总之,最关键的因素,还是看人。在皇权社会,谁真正掌控了权力,就由谁说了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嫡庶
东亚嫡妻中国正常情况下一夫多妻的家庭里面,一个男子只能有一位正妻,称为嫡妻,中国宋代之前只有贾充等数人因特殊情况得到皇帝许可而有地位相等的左右夫人。正妻在服制,车制等礼仪制度方面与丈夫享受同等待遇,比如皇后的袆衣和皇帝的十二章衣,其裨、纽、约、佩、绶等配件便是完全相同的。在宋元之前多数朝代,无特殊许可而有两位正妻的行为,会被处以一年以上徒刑和相应的杖刑处分,并被强制离婚,但后世渐趋宽松,明清时期有不少男性都有平妻。男子娶正一般需要娶背景相当的女子,娶亲之时,通过婚书写明双方家庭门第、嫡庶、年龄等资料。于某些朝代例如唐代,如果弄虚作假,娶到不相称的女子,无论女方地位高于还是低于男方,这段婚姻通常都会被强制解除,且追究作假一方的法律责任。娶妻的仪式非常隆重,周代周天子娶妻前后历时一年多,诸侯则超过半年。后世娶妻仪式虽然简化,但仍包括聘书、礼书、迎书等三样文件(三书),经过纳采、问名、纳吉(又称...
· 嫡妻
参见嫡庶妾庶子女参考文献^《唐律疏议·户婚》“妻者,齐也,秦晋为匹。”^《唐律疏议》:“诸有妻更娶妻者,徒一年;女家减一等。若欺妄而娶者,徒一年半;女家不坐。各离之。”^《唐律疏议》:“诸为婚而女家妄冒者,徒一年。男家妄冒,加一等。未成者,依本约;已成者,离之。”^《唐律疏议》:“诸以妻为妾,徒二年。各还正之。”^《唐律疏议》:“诸妻无七出及义绝之状,而出之者,徒一年半;虽犯七出,有三不去,而出之者,杖一百。追还合。若犯恶疾及奸者,不用此律”
· 俗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古代的嫡庶之分有多严重?
俗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古代的嫡庶是怎么分的?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俗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古代嫡庶之分严重到何种地步?文/号外历史之张婷图/网络在近来,各种各样的花式宅斗剧,宫廷剧不断充斥在观众们眼前。影视剧的当中的嫡庶之分,有着非常大的差距,而往往这些人的命运也是各不相同,一般来讲庶出的孩子下场都十分的凄惨,正是这种强烈的反差感让很多人对于这类剧痴迷不已,那么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嫡庶之分真的有如此之严重吗?封建社会在中国传承2000多年,在那个男权社会掌权的年代,女子的地位都是非常的低的,她们的一生只能依靠于男子,而古代男子一般都是三妻四妾,身边根本不乏女人。如果是贵为九五之尊的皇帝,那么后宫数量更是非常的多,不过那个时候虽然都是皇帝的女人,却有明显的“贵贱之分”。皇帝的第一任妻子,一般按照惯例都要册封为皇后的,当然也有少数皇帝“反其道而行”,立自己喜欢的人为皇后,这只是少部分...
· 嫡庶之制
嫡庶之制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在于确保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立嫡以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其余的诸子为庶子。嫡长子继承权位和财产,庶子分别被分封为诸侯、卿、大夫、士。嫡庶之制把西周社会的统治者既区别又联系地组合起来,形成严密的宗法制度。
· 九子夺嫡
过程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立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2岁),日后皇太子变得骄纵与蛮横并结党营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杀索额图,父子关系趋于紧张。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行宫,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的理由,宣布废除太子。之后众多阿哥开始了对于皇位的觊觎。大阿哥胤褆是庶长子,一向不被康熙喜欢,自知无望,向康熙提议八阿哥胤禩,理由是“术士张明德尝相允禩必大贵”,又说要替父杀掉胤礽,让康熙极为寒心,严加训斥,同时对胤禩严加提防。胤禩小时候被大阿哥的母亲惠妃抚养,故大阿哥对他感情较好。这时三阿哥胤祉揭发大阿哥搞魇镇加害胤礽之事,康熙将大阿哥囚禁。康熙厌胤禩勾结胤褆,也将其关押,后又释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恢复胤礽太子地位。康熙五十年末被告与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结党营私。康熙五十一年(1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