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65
转发:0
评论:0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由来春秋战国时期,五霸相争、七雄相斗,战争连续不断,社会动荡不安。面对动

  由来

  春秋战国时期,五霸相争、七雄相斗,战争连续不断,社会动荡不安。面对动荡的社会局面,思想家们纷纷提出治国安民的大政方略:名家福导礼治,儒家则主张以德治国,唯独道家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做为献给统治阶级的南面术,无为而治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

  无为而治本意并不是不为,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民众自我能动性,适于统治者。而儒家思想核心是道德规范,倾向于不妄为,适于每一个人。二者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这一点值得注意。

  从治国理政的角度研究无为而治也是有现实意义的。 所谓无为而治,就是通过无为而达到天下大治。什么是无为?从字面上看,无为似乎是无所作为、消极无为的意思,其实这是望文生义。老子所说的无为,决不是什么也不做。他说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里的“必作”利‘为’呜“治”都是有为的意思。“无为”并非是无所作为,而是以无为而有为。

  《道德经》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无为的,但“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万事万物均遵循规律。

  “道”散形为炁,炁聚形为“太上老君”。——《老子想尔注》

  引申到治国,“无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为“道”中的规律)治国,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是以法治国,而非人治;人过多的干预社会秩序则乱,法治则井然有序。“无为而治”对于帝王个人准则而言,即是清心洞察、知人善任,将合适的人才摆在合适的岗位上,具体事情分摊给臣下去做,不必事必躬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道中的道家理念
一、尊人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二、贵生贵生是道家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的功能,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道家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而是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如马钰的一首《长思仁・茶》中写道: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可见,道家饮茶与世俗热心于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贪图功利名禄的人饮茶会失眠,这表明他们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赐给道家的琼浆仙露,饮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
· 秦始皇崇尚什么样的治国理念?秦始皇是怎么实现这些治国理念的?
从春秋战国时代起,秦孝公奉行商鞅变法后,西北边的小国秦国便开始迅速成长起来,其国力已经有隐隐赶超几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楚、赵、齐国了。商鞅是卫国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法家代表人物之一。他奉行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向秦孝公推荐了很多法家治国的方式。秦孝公听过之后觉得很有实行的必要,于是秦国上下开始废井田开阡陌,全国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功,对犯罪的人实行连坐法等等。为了这些变法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商鞅不畏权势,舌战群儒立木为信,说服了大臣,但是大臣们心里并不开心,因为商鞅变法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于是他们和公子虔联合起来,诬陷商鞅有谋反之心,派人抓了商鞅。传说商鞅在逃亡途中本来想躲到百姓的房子里面去,但是由于他自己之前做了变法之后,秦国上下实行连坐,一个人稍微不注意就被抓起来,所以老百姓们很害怕行差踏错,几乎都家家闭户,敲门也不开。商鞅没有地方躲,只能等着被抓了。最后,这个变法思想的提出者商鞅被处...
· 司马迁的四原则:道家经商治国原来是这么回事儿
学术界似乎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是一个重农抑商的国家,其实不全面。春秋战国时代到汉朝,中国的商业已经非常繁荣,而且商人成为了一个横跨政治商业的非常有权力的阶层,其代表多是道家人物,如范蠡等人。司马迁对道家经商治国的经验进行了理论提炼,提出“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的命题。从这个命题出发,可以归纳出国家治理经济的四个原则: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教而育之,整而齐之。这与当前的新古典经济学派、供给学派是不谋而合,而且更为系统。对于司马迁经济思想的研究,主要在于对《史记·货殖列传》相关内容的研究。李埏认为:“春秋战国是商人阶级的成长阶段,汉兴之后是商人阶级的长成阶段;中国古代商人阶级的产生决定于工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并最终决定于铁器的发明与应用引起的生产工具的大革命;中国古代的商人阶级依《货殖列传》主要应包括专事商品交换、兼营商品生产与交换、从事服务性行业及经营借...
· 秦始皇崇尚什么治国理念?他是怎么实现这些的?
从春秋战国时代起,秦孝公奉行商鞅变法后,西北边的小国秦国便开始迅速成长起来,其国力已经有隐隐赶超几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楚、赵、齐国了。商鞅是卫国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法家代表人物之一。他奉行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向秦孝公推荐了很多法家治国的方式。秦孝公听过之后觉得很有实行的必要,于是秦国上下开始废井田开阡陌,全国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功,对犯罪的人实行连坐法等等。为了这些变法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商鞅不畏权势,舌战群儒立木为信,说服了大臣,但是大臣们心里并不开心,因为商鞅变法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于是他们和公子虔联合起来,诬陷商鞅有谋反之心,派人抓了商鞅。传说商鞅在逃亡途中本来想躲到百姓的房子里面去,但是由于他自己之前做了变法之后,秦国上下实行连坐,一个人稍微不注意就被抓起来,所以老百姓们很害怕行差踏错,几乎都家家闭户,敲门也不开。商鞅没有地方躲,只能等着被抓了。最后,这个变法思想的提出者商鞅被处...
· 朱元璋的治国理念用暴力去压迫别的暴力
作为明朝开国皇帝的朱元璋,一手开创新朝代的他,在后人看来,却是个分裂矛盾的皇帝,对于朱元璋来说,他最大的能量源自于他的暴力,因为自己掌握的暴力威慑了其他的暴力,所以他能够统领天下。网络配图朱元璋认为他就是救世主,能给万世开太平,充当着救世主的角色,有权对天下人生杀屡夺,为了让天下人都知道,他从正反两面反复宣讲这个道理。他一方面承认皇帝的供给是由老百姓所提供的,另一方面,他又强调是皇帝来教育了天下人,给他们制定了规矩,要不然这天下就会没有章法,陷入混乱之中。网络配图所以,当朱元璋行使其权力时,是很理直气壮的,据记载,有一回,朱元璋微服私访,在街上走时,听到路边的妇女在提到他时,不称呼为皇上,而叫做老头,这点让朱元璋十分恼火,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不满,于是,他下令兵士将那妇女所在的街区全部杀光。对于大臣们,虽然是自己亲自册封的,但在朱元璋看来,他们也无非是工具罢了,只要他那天心情不好,他就下令兵士...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