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徽州朝奉和绍兴师爷都有着什么来历?两者有什么异同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91
转发:0
评论:0
徽州朝奉和绍兴师爷都有着什么来历?两者有什么异同,今天说的是徽州地区的一种非常特别的称谓:“朝奉”,这个称谓可以说在徽州大地,

  今天说的是徽州地区的一种非常特别的称谓:“朝奉”,这个称谓可以说在徽州大地,大名鼎鼎,犹如绍兴师爷一样。可惜绍兴师爷因为电视剧走红,而徽州朝奉,知之者甚少。

  说到这个“朝奉”那意思现在普遍的指的是叫爷爷,或者是儿媳妇称呼公公为朝奉,,但是实际上从这个称谓的来历看,可远远不止那么简单!所谓朝奉者,本是古代的一种官名。秦代有朝请,汉代有奉朝请,意思是 “逢朝会请”,即每逢上朝便议事,并不实际指某个官位。当时的三公外戚,皇室诸侯,多为奉朝请。到了宋代就有了明确规定,朝奉大夫是正五品官员,朝奉郎则是正七品。即 “朝奉大夫”。后来发展到宋人以“朝奉”尊称士人,南宋以后称富豪、店主为朝奉。明、清则常称盐店、典当店员为朝奉,亦有地方用以称乡坤。

  当然这徽州朝奉要辟开单独来讲。网上关于徽州朝奉的来历有个说法。说这朝奉是宋太祖赵匡胤 “亲封” 的。据说当年,赵匡胤拥兵南下,平定歙州(隋文帝开皇九年新安郡改成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徽州)时,徽州人箪食壶浆,夹道相迎,场面十分的热烈。赵匡胤见了很受感动,就停车对大家说:“多谢汝等朝奉!” 意思是说,多谢你们的朝拜与礼物奉献。但徽州人由于高兴,却一时理解错了,以为皇帝圣旨口,亲口封他们为“朝奉”。于是一个个喜不自禁,纷纷以 “朝奉大夫” 自居。

  不过据小编考证,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意思大致相同,不过主人公不是宋太祖赵匡胤,而是就是明朝洪武皇帝朱元璋,相对而言后者更加可信些

  因为徽商的崛起和鼎盛时期在明清两代,徽商慢慢崛起后,因为徽商与官府关系密切,很多人都由仕入商,或者还带有些许官职。这些人不愿意别人直接称呼他为“老板”,而用 “朝奉” 替代,久而久之,朝奉就成了有钱人的代名词。到了明朝末期,人们在徽商的店里,不管还是老板还是掌柜,都统称朝奉,其中以典当铺最为代表,当时各地大多数的当铺是徽州人所开。

  人们渐渐习惯了一进当铺门就开口叫 “朝奉”。后来,朝奉索性成了当铺掌柜的统称,不论是否徽人开的买卖,一概冠之以朝奉。当时盐、茶、木、典为徽商四大主业,作为一个朝奉,肯定是吃苦耐劳,又还要一定的鉴定水准。以至于现在很多行业、尤其是涉及到鉴定的行业,还有人以朝奉自居。

  到了清朝后叶,很多徽州商人没事买个员外当当,这员外与朝奉意思相同,为九品的闲官。看过很多古装戏的都知道,“员外” 在电视里都是地主和富翁的代名词,而且多少带有为富不仁的贬义。但是 “徽州朝奉” 不同,因他们中的某些人或多或少做了些造福乡里的善事,乡里街坊多有褒扬;以至于朝奉这个词的意思逐渐泛化,被当地人用来对长者的尊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徽州朝奉主要是从事什么的?为什么要叫他们朝奉
徽州人的经商,是“其货无所不居,其地无所不至,其时无所不鹜,其算无所不精,其利无所不专,其权无所不握。”徽州朝奉的称谓,就随着徽人经商的足迹而传播开去,逐渐地为各个行业、各个地区的人们所知道,而成为各地对徽州商人的称呼。徽州人什么生意都做,但最拿手的还是开典当。在这门行业中甚至有“无典不徽”的说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像许多行业一样,典当业中有同行间通用的隐语。由于徽州人占了绝大多数,因此典当业的隐语又叫作“徽语”,是根据徽州方言结合当地语音产生的。在北京,当铺中报价用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读起来是么、按、搜、臊、歪、料、俏、笨、缴、勺,“吃饭”是“抄付”,“没有”是“妙以”,“老太太”是“勒特特”,“小媳妇儿”是“洗玄分儿”。东北的典当也用的是“徽语”,只不过稍微加进一点东北口音,如从一到十的数目宇就是:摇、按、瘦、扫、尾、料、敲、奔、角、勺。由此可见徽州人在典当业中的...
· 探花和状元榜眼有着什么异同?才能哪个更高
“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进士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时至今日,“探花”的称呼仍历久不衰。“探花”虽然代表了第三人及第。名位在“状元”和“榜眼”之后,但“探花”与“状元”、“榜眼”一起统称为“三鼎甲”。如鼎之三足,撑起了科举考试这一选才大鼎。鼎甲是进士之首,是最具代表性的群体。“探花”同样是天子门生,是一甲及第,是十分难得的荣誉。也是成千上万举子梦寐以求的目标。何况“探花”与“状元”、“榜眼”都是不相上下的高才,只是因皇帝的好恶而名序有先后。不能笼统认为“探花”就比“状元”、“榜眼”低人二等。例如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邢宽榜探花孙曰恭,原拟其为一甲第一,不料成祖发觉“曰恭”二字写在一起读“暴”,心中不悦。又见一人名为邢宽,便道:“孙暴不如邢宽。”遂定邢宽为一甲第一,孙曰恭为一甲...
· 清朝为什么这么多绍兴师爷?是因为绍兴盛产师爷吗
过去看清朝的影视作品,县衙之中除了县令之外,还会坐着一个叫做师爷的人,而这个师爷其实并不是公职人员,他们都是县令自己聘请来的。慢慢的师爷这一职位也成了清朝官员的标配,基本上一般的地方官员,都会重金聘请一位师爷,来帮助自己处理公务。到了最后,由于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大多是绍兴籍的,师爷也叫做绍兴师爷,那么为何绍兴会出那么多的师爷?首先来说一下师爷这一职位的作用,就拿县令来说吧,在清朝,一个县衙也就那么几十号的人,县令一人不仅要管税收、政务、治安,还要顾及农桑、水利等,所以说清朝的县令是十分忙碌的,不像现在,一个乡政府的建制都比过去的县衙人多。而面对这些公务,县令一人是显然处理不过来的,所以县令会在社会上找一些精通财政、法律等专业性很强的人来帮助自己处理政务。而那些科举不中但办事能力强的人就成了首选。而为何绍兴这个地方自古“特产”师爷呢?这就要从绍兴这个地方的人口变迁说起了。在秦汉时代,南方尚属蛮...
· 巧戏绍兴师爷
乾隆年间,方安县遭遇了一场百年难遇的水灾,原县令因治水不利,被朝廷罢官免职。新任县令名叫穆白飞,此人博学多才,为官清廉。这日,穆白飞又为治水的事情愁眉不展,身旁的师爷马天行马六爷轻声道:“穆大人,距此三十外的青峰山上有一隐居奇人,此人学识渊博,如果能请他出谋划策,这水患必然能治。”穆白飞听后微微一笑,几天来,他一直在等马六爷这句话。早在穆白飞还没有上任时,他就听说过马六爷有句名言:铁打的师爷流水的官。他还知道这马六爷是绍兴人,读了一肚子的书,熟谙文牍卷案,做人很圆滑,心地却不坏,只是时不时借机发点儿小财。马六爷从不打诳语,刚才听他说有治水的方法,看来他必然胸有成竹,只是穆白飞还不清楚,眼前这位师爷会如何借用这件事来为自己“赚”闲散银子,而且还做得滴水不漏。果然,还没等穆白飞细问,马六爷便一脸难色道:“只是这位隐居奇人性格怪异,不贪图名利,不关心世事,要想请他帮忙,恐怕比登天还难。”穆白飞干...
· 外命妇和内命妇分别是什么?两者有什么不同
在古装影视剧中,我们常看到“夫人”、“小姐”、“太太”等称呼。似乎只要是有钱人家的主妇都可以被称为“夫人”。实际上,这是非常错误的一种认识。在古代,“夫人”是只有受了诰命的妇女才能有此称呼,而且还必须的一、二品大员的妻子才有这个资格。下面我们来说说古代命妇的称呼、等级等的那些事儿。命妇的由来《国语·鲁语下》:“命妇,成祭服。”韦昭注:“命妇,大夫之妻也。”唐陈鸿《长恨歌传》:“每岁十月,驾幸华清宫,内外命妇,熠耀景从。”《新唐书·礼乐志五》:“皇后初采桑,典制等各以钧授内外命妇。皇后采桑讫,内外命妇以次采,女史执筐者受之。”命妇分为内命妇和外命妇。内命妇指的是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及未婚的公主、长公主、大长公主;还有宗室之母及其正妻、经过君主正式册封的嫔妃等等。外命妇,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诰命夫人,指的是已婚的公主、长公主、大长公主等,及所有经过君主敕封爵位的官员之母或正室(部分朝代时,侧室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