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三桂的兵力是大清的2倍,造反为何还会失败?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62
转发:0
评论:0
吴三桂的兵力是大清的2倍,造反为何还会失败?,吴三桂最后造反失败的很大原因是因为整体的战略布局失误,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虽然

  吴三桂最后造反失败的很大原因是因为整体的战略布局失误,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虽然拥有2倍于清军的兵力,却不能用,或者不能发挥各兵种的优势,人数多反而成了失败的原因。按照吴三桂方面最初的战略意图,应该是吴三桂军先从云南和贵州出兵,进而拿下两湖地区和四川地区。与此同时,位于东南方向的福建平南王耿精忠和镇南王尚可喜,再联合位于台湾岛的郑经,逐一将东南沿海各省拿下,这样一来,清朝政府赖以存在的赋税重区就被自己卡住了,而位于陕西的王辅臣则可以出兵京城,扼住清庭的咽喉所在。

  如果这个战略设想能够顺利推进,可以说是非常完美了。加上吴三桂本就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而清朝统治刚刚形成,对于广大的汉族人民来说,反清复明这个口号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和群众支持的,战略上处于优势地位,兵力上压倒性优势,再加上有广大的群众支持,造反想不成功都不行。这一点可以从吴三桂军造反之初进展很顺利可以看出,当时一度势如破竹,不到三个月便拿下了南方的个省份。其余十个省份也多有战火波及。但很快,造反行动就陷入了僵局,变得前途渺茫。

  实际上,这也不难理解。就拿造反主力吴三桂来说,本就怀揣皇帝梦,但是又不是主动出击的造反,缺乏足够坚定的信心。更别说其他大大小小的藩镇势力了。云南的尚可喜就是很鲜明的例子,原本不想反的尚可喜被儿子尚之信逼上梁山,拉起了反清大旗。而平南王耿精忠想法就更单纯了,他只想搞个割据势力,与清朝独立存在,坐拥东南江山。位于台湾的郑经是想在大陆谋一片栖身之所。

  这就造成了在郑经登录东南沿海以后,三方势力已经暗自较劲了。这边是后来的耿精忠、尚之信、郑经三方势力在东南诸省杀得不可开交。于此同时,清朝政府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对实力不强却又可以左右战局的耿精忠和尚之信二人“暂停撤藩”,在兵力布局上,清廷将重兵集结于东南,双重压力之下,耿精忠和尚可喜二人开始动摇了,反清的决心也没那么强了。看到希望的清廷很快反应过来。

  这二人的不给力,直接造成在两湖地区激战正酣且连战连捷的吴三桂畏手畏脚,前怕狼后怕虎,便给了清朝政府得以喘息的机会。接下来,清廷再次调整战略部署,在长江沿线布防,吴三桂大军被围困于两湖地区不能动弹。再然后,清廷腾出手来收拾陕西的王辅臣,最终王辅臣被迫投降,清廷没有了京城之危,得以从陕西穿插而过直逼四川,位于两湖的吴三桂左翼又平添压力。在人心收复上,清廷自康熙即位后就招揽汉人人心,反观吴三桂匆忙间在衡阳称帝,引起汉族人和跟着他反清复明的人抛弃,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可以说很大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三桂造反为何失败了,吴三桂是个怎样的人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六十七岁的吴三桂,终于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尽管此时他身穿龙袍,但他熟读历史的他知道,自己是不可能被历史承认了,而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吴三桂的一生一直都是被反复讨论的。吴三桂于万历四十年出生在辽宁,一个典型的军人世家,因为明朝实行军户制度,吴三桂一出生就注定了他是个军人。大部分人的年轻时代,都是充满了理想的,无论你后来长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少年时代的模样,都不会是穷凶极恶的,相反吴三桂的少年,甚至可以比作是史可法的少年,都是目睹了国家残破,日益战败的惨痛经历。吴三桂出生在辽东地区,这是明朝战事最为激烈的地方,在父亲和舅舅祖大寿的悉心教导下,吴三桂成了一个文武双全的人,二十岁这年,他考中了武举人,从此吴三桂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在当时的明军里混,活着才是第一要务,因为在你前面的武将要么战死,要么是投降,能活着到最后的,就是最后的强者。在吴三桂前面,熊廷弼死了,袁...
· 吴三桂反清的兵力几乎是清军一倍,为什么会失败?
还不知道吴三桂起兵反清,兵力几乎是清军一倍,却为何还是一败涂地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吴三桂叛乱,手中兵力大概二十万左右。所谓三藩叛乱,不过是吴三桂真刀真枪,其他两藩摇旗呐喊而已。吴三桂攻其不备,加之江南原本就是三藩的势力范围,战争初期取得优势再正常不过。不过随后,吴三桂犯了两个战略错误,让吴三桂功亏一篑。第一,小看了清廷的火器的威力。清朝由于有对明作战的经验,对于明朝的“红夷大炮”印象深刻。毕竟连老祖宗努尔哈赤都被轰死了。所以清朝掌握天下的时候对于这传自西方的强大武器一直致力于发展。久而久之,清军的火器装备成了一个王牌。而这显然不可能给吴三桂的。所以吴三桂再怎么索取,发展军力,清军还是掌握了武器的核心机密。兵临长江,双方对峙。大炮的威力就会显现出来,这种新式的可怕武器,杀伤力在其次,威慑力才是关键。毕竟距离遥远,一炮下去,一群人都给炸死。这仗怎么打?毕竟跟着吴...
· 吴三桂造反已占据半壁江山为何还是失败了
清王朝建立之初,根基未稳,尚需明朝降将为之平定镇守南方,并且满清八旗军兵力有限,入关后,面对义军与南明政府的反抗,不得不仪仗前朝降官降将,因此三藩势力逐渐养成,他们即是清朝最为有力的左膀右臂,同时也是皇室最大的心腹之患。满清入关后,经过二十余年的抗战,终于肃清了义军势力,南明政权也彻底垮台,而清王朝的军事布局也急需调整,满清八旗军主要阵营在北方,以保卫京师以及镇守重要关口城池,而藩王势力主要分布于南方,吴三桂驻兵云南,尚可喜驻军广东,耿精忠驻兵福建,以此三藩力量最为强大,而这其中属吴三桂的势力最难控制。吴三桂自始自终对于清王朝的态度都极为跋扈,其率领的将士皆为死士,军事实力极为雄厚,兵数高达十余万,因此清王朝对其势力极为忌惮。康熙十二年,清朝势力厚积薄发,颁发削藩诏令。吴三桂表面上接受,暗帝正筹划着反清大计,一场耗时耗力的拉锯战因运而生。康熙十七年,其余藩王势力接连投降,仅剩下吴三桂割据云...
· 吴三桂起兵反清为何会失败告终?
公元1673年,皇帝康熙决定撤藩,吴三桂知晓后名义上贴合康熙准备各项撤藩的事宜,但是令康熙没有想到的是吴三桂许诺下山之日便是起兵反清之时。当时吴三桂麾下兵强马壮,手握雄兵40余万,席卷江山半壁江山,看似形成了势如破竹之势,但最后却是康熙赢了,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就看不懂了,吴三桂手下哪么多兵力加上几乎整个江南都在他的手里,又怎么会起兵失败的呢?小编总结了以下四个原因。第一,年纪太大,野心不足,死得太早。吴三桂年老成精,身经百战,手下又尽是悍将勇将,与清军作战胜多负少,声势浩大,波及十余省,打的清军不要不要的,但吴三桂年老体衰,雄心大减,一心想的却是和清朝划江而治,又犹豫不决,耽误了大好形势。等清军缓过来,吴三桂还没等收果子就一命呜呼了。他挂了后继位的吴世�[镇不住场面,反清势力一盘散沙,清军开始反扑,反清联盟土崩瓦解,大好形势付之东流,被清军各个击破。第二,弑主求荣,谋朝篡位,尽失人心。假如吴...
· 引发三藩之乱的吴三桂最后为何会失败告终?
康熙平三藩之乱在历史上也可谓是赫赫有名。面对三藩之变乱,康熙迅速而果断地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图片来源于网络首先,是在政治上的分化瓦解,以集中力量打击吴三桂。在吴三桂举起叛旗之后,康熙立即在全国范围之内公布其罪状,处死其在京之子,并且停撤尚、耿二藩,对于精忠在京诸弟,仍处宽容措施。此后,耿精忠、尚之信、王辅臣一一反清,康熙始终进行招抚,称其变乱为“无知被惑”,表白说自己绝不是食言,会保持对他们的态度。第二,在军事上,康熙制定了一套准确与周密的作战计划。在一方面,他派遣将士分赴常德、四川、荆州、安庆,以阻截吴军以及割断吴、耿联系;在另一方面,他积极部署后方,以山东兖州、山西太原为后方军队的集中点。变乱发生后,吴军来势凶猛,迅速攻陷岳州、衡阳等地。后耿精忠据福建反清,继而陕西提督王辅臣亦在吴三桂的诱引之下反清,占领平凉,和进攻四川的吴将王屏藩互相呼应。数月之间,陕、甘、川、湘、黔等省均为吴军控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