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清廷剃发令在南方引起强烈反抗,在北方为什么没有?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73
转发:0
评论:0
清廷剃发令在南方引起强烈反抗,在北方为什么没有?,明末清初,认为北方没有因为“剃发令”而引起反抗,那只是一种错觉。比如,山

  明末清初,认为北方没有因为“剃发令”而引起反抗,那只是一种错觉。

  比如,山东高苑的谢迁起义;山东榆园军的反清斗争;山西大同总兵姜瓖在山西的反清运动;延安营参将王永强陕北起兵反清;甘肃回民将领米喇印、丁国栋的抗清运动,等等,数不胜数。

  在大顺朝政权统治的短暂时间里,农民没有了沉重的赋税,如释重负,原本到处“土贼蜂起”的山西、河北、山东、河南等地一度出现了“太平景象”。

  清军入关以后,公开宣布维护地主豪绅的利益,为了对付李自成、张献忠和南明的敌对武装势力,恢复征粮征赋,新旧官绅有恃无恐的大搞反攻倒算,因而导致了各地自发性的武装反抗烽火连天,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甚至超过了明末崇祯时期。

  清廷的“剃发令”一下达,官绅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忍气吞声乞怜于清廷;一部分由依附于清廷转变为公开,或者是秘密的反清。

  也正是因为有了北方这些反清武装的斗争,牵制了大量的清军,这才延长了南明政权的生存时间。

  那为什么北方的反清一直被忽视,或者说是一直给人一种没有反清斗争的错觉呢?

  因为南明的几个政权都是在南方建立的,并且清朝和南明的对峙也主要发生在南方,所以才有了北方没有反清运动的错觉。

  关于清初的剃发问题,其实有很多知识盲点,甚至可以说,很多争论完全是鸡同鸭讲。

  譬如,很多人讨厌电视里的大辫子戏,并对教科书里宣扬的丑陋的辫子厌恶至极,便以为清初江南反抗清廷是反对留辫子,事实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首先要说的第一个问题是,清初江南反抗的并非是留辫子,而是薙发,也就是前额剃发。因为按照儒家传统,身上毛发受之父母,是不可以剪剃的。

  在古代,只有那些看破红尘的和尚或者犯罪的人,才会剃发,普通人剃发,是被认为是一种极大的侮辱,这才是清初在江南引发反抗的原因。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引起反抗的是薙发,即前额剃发,而不是留辫子!留长发是汉人的传统习俗,辫子只是绑扎一下,和反抗几乎没有关系。

  另外,所谓反抗薙发的嘉定三屠,很大程度上说,薙发也只是诱因,真正引发的,其实是反叛。

  而且,嘉定被的烈度并不高,否则也不至于一屠完了还有二屠,二屠完了还有三屠,三屠完了,人还很多。如果真是,一次就够,哪能屠三次呢。

  这里,在透露一点小秘密,其实现在提到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清末革命党为了反清而大肆夸大甚至伪造的历史,真实的历史远没有那么严重。

  就说问题里说的,汉人真因为薙发问题而引发了大范围的反抗吗?答案是否定的,根本就没有。

  原因很简单,清廷根本没有在全国范围里强力推行这一政策,而事实上,以农业社会的治理机制,清廷权力最多也只及于县,县以下基本靠士绅治理,也做不到强力薙发。

  也就是说,目前宣传的嘉定三屠,其本质就是造反,所谓反抗薙发只不过是一个借口,并非事实本身。

  认真说,在清朝以后,中国人薙发留辫其实有一个过程,也就是说,首先是从读书人开始的,因为读书人是求官的,求官必须服从朝廷政令,因而这一群体最早薙发留辫。

  然后,这一风气蔓延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士人的带领下,薙发留辫才最终变成普通人的习俗。

  如果不相信,可以看一下《康熙耕织图》,从中就可看到,很多农夫在康熙面前也还是老样子,卷着长发,并没有薙发留辫,这还是在康熙时期并且就在康熙面前!

  哪有不薙发留辫就得杀头的说法?!分明是革命党没知识,胡说八道嘛!

  换言之,薙发留辫是一个习俗,更是一个过程,可能经过了上百年才形成,直到乾隆年间才最终定型,成为绝大多数国人接受的习俗。

  这个解释,是唯一的正确答案。请不要被无知的革命党和历史民科们误导,谢谢!

  科班出身,保证不坑你。要坑,也绝不商量!

  在清朝(后金)以前,金人南下的时候,也是攻占一座城池,就勒令所有居民髡发。如有不从者,必死。当时的东北居民无论如何不能接受髡发这种行为,于是争相反抗。有镇江(辽宁丹东)、复州(辽宁瓦房店)、海州(辽宁阜新)、金州(大连)、盖州(营口),宁死不剃头。

  金朝已经占据了这些城市,譬如镇江,属于辽东,还群起杀了金人的使臣。于是金朝下令大将乌尔古岱等人,率领军队前往查验。说只要把为首的几个人交出来就没事,只要剃了头,各归各家,什么事都没有。可是镇江人没听那一套,拒不配合,于是金兵立即开始了大,拒绝剃发的百姓纷纷投死鸭绿江。

  那么一些人张嘴就说,啊,北方人不反抗。

  奴性。

  你是真知道啊还是假知道?

  对得起殉难的满城百姓么?

  另外还有一个情况必须要说,即,金人在东北时,拒绝剃发的东北人民可以往南跑。江南之屠时,里头也有落难的百姓。可是一旦过了江,整个明朝都消失了,逃无可逃的时候,就不会跑了。明明可以往山东明朝统治区跑,不必投鸭绿江,那就不投。除非已无退路,如镇江百姓投鸭绿江。

  金人到北京,说是替明朝除贼,干掉李自成,逢迎明朝太子进京。百姓来迎接,结果发现来的是金人王爷多尔衮。错愕之间,多日后下令剃发,北京人不肯,又下令不剃发者杀,于是北京百姓纷纷外逃。关闭城门内困百姓,反抗的已死,还有消极反抗的,更改剃发样式,同样是死。

  金人到山东,遭遇民间武装顽强反抗,名曰榆园军。清顺治二年(1645),先后攻克曹州(今山东荷泽)、濮州(今范县西南)、定陶、城武(今成武)四城,拥立明代忠义王建都曹州为鲁王,改元天正元年,连克巨野、东明。清朝调集了两省重兵围攻两月,没见效,顺治四年,山东义军大破大名府,最终到顺治十二年,金人采取决黄河大堤的方式围困榆园,后义军大部死难。

  整个东北,普通百姓的反抗未成系列,但不是没反抗,反抗形式是死难或者逃亡。山东、山西、河北等地,被纠集起来的百姓,则拥戴明朝皇子,形成军队,重创金人,坚持十余年。而到了南方,有士人牵头的城市,多满城殉难。

  譬如江阴有阎应元、陈明遇,扬州的士子,均形成了一股绳。殉难者有骨气,未殉难者呢?被困闭在城内而没有牵头人的,不得已而髡发者也很多,有迟疑者会被砍死,这种情况下,多半是家族中为诗书之家,有满门闭门而死的。

  许多儒生和士子,躲避到深山中不问世事,以明朝遗老自居。还有的积极牵动消极反抗行动,金人规定必须剃发,那么整个清朝,所有百姓正月里就偏不剃发,号曰“思旧”,后被讹传为“死舅”。

  总之,不要因为地域优越感就去想当然地去挑动纷争。北方的反抗是很激烈的,也不是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血事件,不要靠想象去抹黑那些殉难的古人。不要在这种事上搞地域黑,这很恶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为什么中国这么多朝代在北方建都而不是南方呢?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都城不仅是政治、军事中心,也是经济、文化中心。先秦的夏商周三个朝代,都城主要在今天的黄河流域。秦汉之后各个朝代的都城也都集中在北方地区,当然,像东晋、南宋这些偏安一隅的朝代,本来都城也是建在北方的,只不过是被打到了南边的南京、杭州等地区。换而言之,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首都基本上都建在了北方,而不是南方,这是为什么呢?网络配图首先,中国各个朝代选择都城所在地,和这个地区的文化发达程度存在密切关系。以如今的北京市为例,就集中了我国一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对于中华文明而言,黄河流域是重要的发源地,这可以追溯到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而长江流域乃至更南地区的岭南流域,其文化繁荣阶段则是在唐朝以后的事情了。由此,就宣传文化,统一思想等角度考虑,都城当然要建在北方,尤其是长安地区了。当然,在宋朝和明朝,都城南京和杭州也是文化非常繁荣的地方。不过,不管是明朝还是后...
· 北方人在朋友圈看南方下雪,古代南北方降雪有何差异?
本次寒潮自北向南影响全国,但降雪在北方并不明显,南方反而迎来较强的降雪,北方人都在朋友圈看南方降雪。造成这种降雪差异是因为北方的冷空气南下遇到南方的暖湿气流,更容易造成降雪。古代冬天南北方的降雪有什么差异吗?小谱来为你讲解。在古代各地区,雨雪天气也都如期而至,甚至在海南也有多次的降雪。图源网络从地方志及有关史籍对气候的记载中,发现小冰期内华南地区出现过数次降雪,在统计中,降雪的地方也到了明清时期我国最南的雪线。明清时期我国的最南雪线明显比现代偏南,海南的琼山在明朝万历、清朝康熙和光绪年间都出现过降雪。最近一次广东、广西和海南出现降雪的记载是在清朝光绪年间。海南最冷的数据纪录在1963年1月15日,白沙出现了-1.4℃。历史上,海南霜冻较多,植物、老人及牛畜有被寒气侵死的记载。古代冬天的温度与现在相比可以说是有过之无不及,要说古代降雪最久的还是康熙年间连下40天的大雪。明清两朝的雪灾比古代任...
· 在北方,为何很少看到有祠堂?
去过南方的朋友都知道,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都有祠堂,甚至小小的一个村落有十几座祠堂,每逢过年或是其他传统节日,祠堂里都热闹异常。祠堂是一个家族的祭祀之所,因此有祠堂的村子,往往是单一姓氏。一个村就是一家人,这在南方地区非常普遍。视线回到北方,祠堂的身影近乎绝迹,甚至一些80和90后,都不知道祠堂为何物。甚至年龄在六七十岁的老人对祠堂的印象都很淡薄。同时与之相伴的另一种情况是,北方很少有单一姓氏的村庄,绝大多数村子都是多个姓氏。同样都是汉族,同样都讲求认祖归宗,为何北方偏偏就没有祠堂呢?就以华北平原来看,这一区域的乡村之所以没有祠堂,跟历史上的“黄河漂天”有很大关联。所谓“黄河漂天”,是笔者家乡地区,对过去黄河决口一种通俗叫法。此处距离黄河的直线距离只有两百多里,所以也处在被黄河淹没的风险区。不过幸好地处黄河西北方,太行山余脉下,地势较高,因此历代黄河决口,都没有被淹没。但老一辈人也曾提及,...
· 此人在发动兵变后引起众多不满
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兵变,弑杀了隋炀帝,还杀死了隋氏宗族和大臣,隋氏宗室里只剩下萧皇后和齐王杨┑囊桓鲥子。在江都兵变半个月之后,宇文化及便迫不及待地带领早也思归、晚也思归的将士们离开江都,开始了“西游记”。尽管他此时知道李渊已攻陷了大兴,瓦岗寨的李密也在中原一带把革命干的风声水起,他这一去凶险重重。但他在屠了杨广这条龙后,染上了“屠龙瘾”,认为屠龙并不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儿,要再屠李密的龙也不是难于上青天,要屠李渊的龙也不是痴人说梦。因此,他一路打出隋朝正统的军旗,收编隋军流落各地的散兵,梦想着出其不意一举拿下大兴,先灭了李渊,再灭李密,最后平定天下……如果宇文化及的梦想能实现,那么他将用实际行动证明什么叫“力挽狂澜”。然而,事实上,宇文化及证明的是另外4个字:一厢情愿。因为还在路上,宇文化及便干了两件失民心的事。一是放纵自己。宇文化及日夜叫隋炀帝的嫔妃轮流侍寝,以下犯上,有违...
· 为什么南方多宗庙和祠堂,而北方很少?
为什么南方这么重视宗族祠堂,而北方却几乎看不到呢?广东福建等南方地区的朋友,出门遛弯可能就遇见大大小小的宗族祠堂。而北方的朋友来讲,见到祠堂或听说宗族,大多数时候是在屏幕里。为什么南北方不一样?主要还是以下这三点原因。一跟古人南迁有关系一开始我们是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在关中中原壮大的时候,南方还没被开发过。而人一多,就容易争地盘争口粮,加上黄河泛滥,各种战乱各种动荡。祠堂在动乱中破的破,拆的拆,自然也就少了。西晋末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唐“安史之乱”后,中原士庶避乱南徙;定都江宁府(南京),建立南唐;北宋末,宋高宗渡江,以临安(今杭州)为行都,建立南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衣冠南渡”,人们为了好好生活,背井离乡迁到南方,为了祭祖怀乡,修祠立宗。还有一点,毕竟古代南方是陌生蛮荒地,宗族家族抱团取暖,也是为了能好好生活。二山高皇帝远需要管治大多数的朝代,都城都在北方或者至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